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說起會安,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個典型的中國式地名,濃濃的東方風情,婉約,柔美,和煦,端莊。但事實是,這是距離越南中部的城市峴港,大約30公里的一座古鎮,曾是歷史上著名的東方大港。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會安古鎮標誌性建築日本橋)

越南,這是個和中國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一個國家。從文化的角度來說,這個國家是中華文化圈裡傳承中國的儒家文化最全最完整的。越南,無論是建築,還是飲食,服飾,或者風俗習慣,宗教儀式,都在承襲著中國的傳統。

今天想給大家聊聊會安古鎮,走進這座歷史悠久的古鎮,你一定有一種身在異鄉不是客的感覺,滿眼的中國元素,熟悉的東方面孔,我們一定會感嘆,這真的是東方韻味裡婉約的美。

我們就從會安古鎮滿眼的中國元素,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優越的地理位置,越南的華人文化,古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文化對越南的影響,給大家用文字來一場視覺的旅行,感受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深遠影響。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會安古鎮秋盆河邊老房子)

一:身在異鄉不是客。會安古鎮的中國元素。

如果有一個國家,你走在路上,能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文化牽引力,讓你在瞬間像在中國一樣,那麼熟悉,那麼自在。這個國家一定是越南。

(1)五彩燈籠高高掛。

會安古鎮,最多的中國元素,便是燈籠。中國人歷來喜歡紅色,覺得喜慶,吉利,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寓意著很多中國人的情感和情結裡面。秦淮河上的水燈讓多少人魂牽夢縈。

和中國不一樣的是,越南人的燈籠都是純手工製作的,一個燈籠可以有三四種顏色,用料也多樣化,最上等的材質便是絲綢。漫步秋盆河畔,一股濃濃的中國風,在五顏六色的燈籠映照之下,格外的別緻。像是回到了民國時期。漫步上海灘的感覺。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會安古鎮的燈籠和越南少女)

世界上有很多個國家的人,所謂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人,口口聲聲說不喜歡中國人,覺得中國人素質不高,走出國門的影響力不好,這些現象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從來沒有一個外國人說不喜歡中國的文化。

中國的燈籠文化又來已久。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每年的農曆正月十月,家家戶戶掛起燈籠,寓意吉祥,美滿,團圓。中國人最喜歡團圓,每一年的春節便像是人口大遷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每逢年末的時候,從世界的各個國家,中國的各個角落,乘著飛機,坐著火車,甚至騎著摩托車,只為在年三十的那一天吃一頓團圓飯。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一一馬戴

燈籠,總是和團圓聯繫在一起,總是和鄉愁聯繫在一起,總是和思鄉聯繫在一起。總是和漂泊的人聯繫在一起。離家在外的人,風塵僕僕回到故鄉,看到門口掛的那盞燈籠,便潸然淚下,像是黑夜裡的燈塔。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中國老百姓家門口的燈籠)

越南人對燈籠的喜歡,近乎痴迷。和所有的中國人一樣,越南人過的四大節日,均來自於中國。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元宵節。節日的傳承裡,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對生活,對未來,對祖先,對自然,對生存秩序,土地倫理的一種敬畏,一種儀式。

越南人,在一盞一盞的燈籠裡,傳遞著一種美好的夙願,親手製作的意義,在於讓文化在生活裡得到落地。大概越南人不會去深究燈籠的歷史,不會去研究燈籠的原理,他們只是在一代一代的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裡,把最美好的東西保留下來。

(2)河燈,承載著老百姓最純粹的祈願。

河燈,本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祭祀活動,用以對逝去親人的悼念,對活著的人們祝福。有特定的日期。

但是在越南,河燈是老百姓最常見的一種祈福活動。每當夜幕降臨,秋盆河畔便亮起一盞一盞的河燈,飄在河裡,順流而下。裡面有當地的普通老百姓對生活美好的祈願,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這裡許下美好的心願,願在這個充滿信仰的國度,心想事成。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秋盆河河燈)

(3)旗袍裡的中國智慧,奧黛裡的東方魅力

中國的旗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富家太太,千金小姐,一身旗袍便能將一個東方女性的魅力體現的淋漓盡致。鄭逸梅先生即稱 “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花樣年華》張曼玉旗袍造型)

比如《辭海》中有關於旗袍的註解:“旗袍,原為清朝滿族婦女所穿用的一種服裝,兩邊不開衩,袖長八寸至一尺,衣服的邊緣繡有彩綠。辛亥革命以後為漢族婦女所接受,並改良為:直領,右斜襟開口,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邊開衩,袖口收小。”

旗袍到了越南,經過改良,成了奧黛。越南是一個文化包容性和兼容性很強的國家。越南女人穿的奧黛,屬於國服,顏色的深淺代表年齡。也能區分地區,中部喜歡藏青色,北部喜歡黃色,南部喜歡紫色。

越南姑娘,既有東方姑娘的婉約,又有西方女人的奔放。奧黛叉開的很高。究其原因,在於越南女人要幹活,不像中國民國時期的太太,是富貴人家的象徵。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會安,隨處可見穿著奧黛的越南姑娘。對於傳統的服飾文化,保護的最好的便是日本。在京都,隨處可見穿和服的日本姑娘,我們常常感嘆,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對於民族文化的保護和敬畏,到了一種如痴如醉的境界。

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京都的日本穿和服的女人)

每種服飾,都折射一種文化,甚至是一個民族的性格。越南的奧黛裡,有中國文化裡最含蓄的美,大概中國人是比較含蓄的,推崇中庸之道,但是奧黛裡,還有著西方文化裡的豪放和自由。越南的文化,融合了東西方思想。

每到節日的時候,越南姑娘,一身奧黛,曼妙多姿的身材走在大街上,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果你有幸,去到會安,可以在古城買一套奧黛,那裡可以拍出最復古,最唯美的照片。

(4)會館文化,祠堂文化,孔廟文化,媽祖文化。

[1]會館文化。在會安古城,過了日本橋以後的那條非常繁華的街道,就是鼎鼎有名的會館街。當時的會安,是個非常大的港口,有來自很多國家的商人聚集在此。其中有兩個國家的商人最多,一個是日本,一個是中國。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會安古鎮福建會館)

這條街,有五大會館。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福建會館和中華會館。這裡曾經聚集著很多來做生意華人。在這裡落地生根,中國明清時期的建築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沿襲。

聽我當地朋友說,那時候的華人,每逢過春節,便在中華會館舞龍,華人的小孩也在這裡學習華語。中國人到了海外,雖然是為了謀生,做生意,但卻沒有忘記自己是中國人。血液裡流淌的是華夏兒女的血。到現在,除了新加坡的華人,大多數華人會說華語,會寫漢字,這是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沒有中斷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祠堂文化。會安也是祠堂最多的地方,這裡居住著大量當年的華人的後代。以福建人,海南人,廣東人居多。而中國把祠堂文化傳承的最好的也就是這幾個省份。祠堂代表一種家族觀念,祠堂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漢代。

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在祠堂面前,所有黃皮膚的人,都能尋找到自己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記。祠堂,是存放鄉愁的陳列館,是安放靈魂的棲息地。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越南的華人,把這一習俗,從中國帶到了越南,因為越南這片土地,是當年中國的華人下南洋的第一站。隨之帶來的。還有中國的文化和習俗,可以說,在傳播中華文化的路上,華人做了很多貢獻,正所謂,海水到處,便有華僑。

[3]孔廟文化。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的會安地區,有很多孔廟,南部相對於北部中部,以西方文化為主。會安有很多孔廟,熟悉的建築和文化氣息,會讓你不自覺的感嘆,原來中國的文化,在越南保留的如此完好。

越南的河內,還保留有國子監。承天順化,有著整個越南歷史最悠久的,阮氏王朝的行宮,被稱作小故宮。這些最傳統的中國文化,在越南人心裡,就是財富。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源頭來自於中國。

越南人,對於儒家文化的傳播,是非常接地氣的,生活化的,已經融進日常的東西。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從古至今,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

[4]媽祖文化。越南人有一部分靠打魚為生,畢竟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漁業資源豐富,而漁民出海,最怕遇到風浪和意外,他們和中國沿海一代的漁民一樣,信媽祖,拜媽祖,祈求平安歸來。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媽祖像)

媽祖是海神,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海外的華人,信媽祖,是為了不忘記祖先。無論是難產,還是疾病,人們都信媽祖,能幫他們排憂解難。他們也想把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

(5)文字裡的歷史

越南最早用的是漢字,但是如今我們去到越南的任何一座城市,看到的是越南文。法國人為了從精神上,文化上,控制越南人,發明了越南文。以至於現在越南的年輕人,看不懂祖宗留下來的文獻記載。

河內大學已經將漢語列為必學語言。如今中國走向世界,漢語慢慢成為通用語言,畢竟是人口大國。語言的延伸永遠跟經濟掛鉤。

會安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中華文化在越南的深度傳播,也成就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越南地圖)

整個越南的地圖,像一隻長長的海馬。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靠近海洋,漫長而優質的海岸線,成就了越南獨特而優越的地理位置優勢。

會安曾經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港口,原為佔婆國的對外貿易港口,古稱“大佔海口”。早在17世紀,它便與馬六甲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商埠,也是越南最早的華埠。

華人下南洋,第一批到的國家,並不是馬來西亞,而是越南的會安。在這裡,世界各地的商人在進行貿易往來。中國的金錠,銀錠,毛筆,茶葉,源源不斷的在這裡開始了交易。越南的香料,海產品,燕窩,也不斷的輸送到了中國。

這一切商業往來的開展,都得益於會安的地理位置,從這裡出發,到東南亞的十四個國家,船程不會超過兩個小時。得天獨厚的絕佳港口位置,使得會安成為了可以和馬六甲相媲美的港口。所有的船隻,在這裡進行補給以後,會前往馬六甲。

這個港口,也是最早佔婆國前往中原進貢的港口。連接著國家之間的外交。承載著文化的傳播。經濟的發展。

商業往來的過程,文化也被作為一種輸出,在這裡落地生根。華人的到來,為這裡傳播中華文化奠定了基礎。並且在時間的長河裡,成為了越南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的會安,雖然不再是貿易港口,這裡也失去了往日的商業氣息,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旅遊業。朝陽產業的發展,也承載著文化的傳遞,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這裡感受著越南,感受著中國,感受著曾經輝煌無限的會安港。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三:一杯咖啡,一杯農桑茶,一下午的時光。慢節奏的會安,是一種詩意的棲居。

越南人喜歡喝咖啡,源於法國人長達近百年的殖民,法蘭西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無數印記。散漫慵懶法國人,教會了越南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大街小巷的咖啡館,滲透了這個國家的人們心裡,他們的一天。從一杯咖啡開始。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會安古鎮喝咖啡的情侶)

當然,越南人還喜歡喝茶,並非普洱茶,竹葉青,碧螺春,而是飛去尋常百姓家的農桑茶。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這個國家的人,很有趣,是世界上唯一的,把茶和咖啡一起喝的國家。

他們喜歡漫無目的的閒談,沒有焦慮,沒有匆忙。漫步在會安古鎮,迎著秋盆河的風,涼爽的時候,彷彿這裡是沒有時間的概念童話世界,只有活在眼前的人。和珍惜生活,樂於享受的人。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吃河粉的越南姑娘)

中國的經濟走向了世界,成為了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有了飛速的提升。但是走在北京的王府井也好,成都的太古裡也好,昆明的順城大街也好,來來往往的人,太匆忙,行色匆匆。

太多的人,活在了手機裡,活在了這個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有多久,沒有和父母好好聊聊天,我們有多久,沒有和知己摯友談心,我們有多久,沒有靜下來,想想自己的內心,純粹的自己。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四:延伸——中華文化圈輻射的三個東南亞國家

(1)日本

關於日本,大家一點都不陌生。無論是日本製造的汽車,還是日本的相機,服裝,以及日本的動漫,等等,我們對日本的印象,加上了匠人精神的標籤。

去過日本,我們就會對這個國家有了更多關於文化的瞭解。中國的茶道,香道,佛教,紡織,都是在唐朝時期傳入日本。唐朝最鼎盛的時候,是世界超級大國,周邊的鄰國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看盛唐的文化,去京都,去奈良。佛教文化,建築文化,都是似曾相識的感覺。日本文化裡也有儒家文化的印記。我們暫不說歷史,只聊文化。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中華文化,也在影響著日本的文字。日本的文字,有一部分依然保留著漢字的組成,其意也是有著通俗易懂的含義。

日本跟中國一樣,也在使用筷子。日本造的車,也極符合中國的中庸思想。

疫情期間,日本送來了醫療救援物資,外包裝上寫著“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圖為日本贈送的救援物資)

文化就是這樣,可以把兩個國家聯繫起來,在漫長的歲月裡,唯有文化,光芒萬丈。

(2)韓國

要說韓國,跟中國的文化之間的關係,可能是最顯而易見的。韓國的國旗。太極八卦圖,乃伏羲大帝所創,古代的高麗王國,寫的皆為漢字。

前些年,韓流興起,一時間風靡整個中國,要說影響,還是中華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著韓國。

韓國也在使用筷子。韓國的古建築大多也是明朝時期的風格。

(3)越南

這三個國家裡,中華文化保留,影響最深的國家便是越南。從文字,到節日,習俗,服飾,信仰,無一例外。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寫在最後:

我本人非常喜歡會安古鎮,越南比起中國,並不富裕,經濟發展在停留在中國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農業大國,信息,互聯網,商業發達程度,都落後於中國。

但是在越南中部的這座古鎮,你可以感受到穿越千年而來的文化影響,巨大的一種視覺和精神的衝擊力,讓我們身在海外,依然能夠挺拔,那一定是中國文化賦予我們的自信,連帶著一個文明古國的輝煌歷史,一併展現。

在世界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真正能夠讓中國走向強國之路的,一定是文化這條路。古老而偉大的一條復興之路,正在走向世界,連著世界,那就是“一帶一路”。

會安古鎮:山同脈,水同源,書同文的國度,秋盆河畔的中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