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園遊記——一場與高牆深院的邂逅

綠蔭底下回響著陣陣蟬鳴,細小的植株在微風中飄舞。小山坡上鋪天蓋地的片片墨綠讓我回憶起了三年前的夏日。

那是我第一次到達華東地區,在六七月的雨季裡,與家人一同開展了一次難忘的旅行。遊歷了杭州、蘇州、南京、上海幾個城市,其中蘇州是最令我感到驚豔的城市,而在這份驚豔裡,大部分都來自於我對蘇州園林的喜愛。

蘇州,又稱姑蘇。說到姑蘇,大家大概會想起“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句詩吧。是的,唐朝詩人張繼就是在現今蘇州的寒山寺寫下了傳誦千古的《楓橋夜泊》。每當讀到這句詩,便會聯想到詩人站在船頭,充滿著羈旅愁懷,翹首仰望寒山寺外的江邊靜夜,清寂的鐘聲徐徐傳來……古代蘇州是京杭大運河貫通之地,也必是遷客騷人集聚之地,我想這便是蘇州這座古城深厚文化氣息的來源之一。說到文人墨客,他們對於蘇州園林也很是喜愛,前有滄浪亭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後有乾隆“誰謂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我想蘇州園林帶有的文人氣息大概便是這些文人墨客遊覽後留下的詩句所賦予的吧。

早在多年前,在語文教科書上便曾閱讀過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大概是因為那時候的自己,並沒有到過蘇州,也並沒見過園林,覺得那篇文章索然無味。而現今,再次讀起《蘇州園林》,覺得文中所說皆有依據,便有了一番別樣的感受。

留園遊記——一場與高牆深院的邂逅

遊歷蘇州的第一站便是留園,作為中國四大園林之一,留園有著自己的獨特的文化韻味。

跨入一道低矮的門檻,進入留園,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塊紅棕色牌匾,刻著:“吳下名園”四個字,相傳為科舉考試的最後一個狀元俞樾所作,這氣勢磅礴的四個字似乎是在宣示著留園在園林中的獨特地位。漫步於遊廊,欣賞著廊中牆上懸掛的字畫,細細品味蘊藏在作品裡的書畫者的心境。穿過遊廊,走進了一個面積不大的小庭院,筆挺的竹子重重疊疊,構成了一副綠色的畫卷。這讓我不禁想到了《小石潭記》裡的“四面竹樹環合”,靜觀在風中搖曳的修竹,竟也別有一番趣味。順著遊廊再往裡走,又是一片天地。只見微波盪漾的碧池裡,成片的綠荷直挺著,成群的錦鯉扭動著輕盈的身姿不緊不慢地向著四面八方游去,它們向水面吐著泡,吐出的泡隨著池水的流動很快消失不見。它們有的生性內斂,安靜地遊著,演繹著一副“佁然不動,俶爾遠逝,似與遊者相樂”的畫面。有的卻又天生愛動,行動敏捷,拍打起水花,那股活潑勁逗得遊人直想發笑。順著池水的邊緣望去,一座木橋架立其上,其扶欄雕刻之精細不禁為人所嘆。雖然這座木橋承載著千千萬萬人的足跡,但其獨有的美麗卻不為人所注意,遊人走過木橋,大多隻是為了駐足觀看眼前的滿池美景罷了。走過木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小石子路,我們進入了江南宅院的前廳。偌大的廳堂,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多件木質傢俱,因為有了盆景的裝飾而並不顯空乏,其佈局之精巧,大概無幾人能言盡。在我看來,前廳最特別的地方不僅僅是其佈局,更有刻著精美雕花的窗子。窗戶為框,植物作畫,是蘇州園林的特色之一。這些窗子,有菱形的,圓形的,扇形的,其中還刻有各式各樣的雕花,其中以回角圖案居多,讓人不禁感嘆工匠技藝之高超。走出前廳,順著曲廊,我們來到了盆景園,一棵棵青翠挺拔的五針松傲然屹立,曾聽人說:盆景是立體的畫無聲的詩,現在細想,確是事實。光是姿態,它們就自成一道風景。再往前走,進入遊廊,才注意到廊中竟有一個個八角形的窗口,從窗口往外望去皆是園林美景。在園林藝術中,這叫做框景。從正中,側邊往窗外看去,每換一個角度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這也是蘇州園林特色之一—移步換景。穿過遊廊,發現自己回到了原點,不禁感慨每樣東西都沒看仔細,每幅畫面都沒記在腦海裡。

留園遊記——一場與高牆深院的邂逅

園林可以說是人們對自然的偉大改造,因此園林除了蘊含了自然的味道,也被賦予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想要真正探尋園林中蘊含的人與自然結合的智慧之道,恐怕也並非一朝一夕之事。至此,我的留園遊記也就告一段落,期待下一次與高牆深院的邂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