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之四季》:或住进山里,或让山住进你心里

《山之四季》:或住进山里,或让山住进你心里

◎佯慢

“我很喜欢雪。一到下雪的天气,我就从屋子里跑出来,感受白雪从头顶将我覆盖。这样的体验总让我感到由衷的快乐。”这是《山之四季》开篇的第一段话。

《山之四季》是日本近代桂冠诗人高村光太郎的山居笔记,全书用15篇文章记录了他在山中的隐居生活。书中描绘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人与自然的交织交融、新知故人的相知相爱,语言纯真质朴而又清新脱俗。

看到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电影《小森林·冬春篇》里那场雪。从小到大,读过很多有关于山居的作品,古时五柳先生隐居山林,可几番出世入世到底落了俗。高村光太郎则不一样,因为某些原因,他不得不去山中隐居,可与其说是隐居,倒不如说是去往了一座世外桃源。远离城市的他并未彻底与世隔绝,身处乡村的他和当地的村民和谐相处,那种生活模式怕是比桃花源记里还要美上万分。

高村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禅意。哪怕在物质匮乏的境遇下,他依旧没有对生活丧失过希望。退回到了原始的生活,似乎关心的问题也开始变得无比简单,一日三餐四季。他笔下并没有什么很深层次的东西,有的只是最简单最日常的生活,但正是在这些简单的日常琐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生活最本质的模样。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或许是对高村山中生活最贴切的写照:他自己种粮食,颗粒无收乃是常事。某年夏天,天气太过炎热,他自己身体欠佳,也就无暇顾及地里的作物,任其自生自灭恣意生长。结果并没有奇迹发生,稗子被野草蹂躏,颗粒无收,西红柿也毫无保留,只剩下一部分黄瓜,如同怪物般。

高村他经历了太多,家被烧毁,父母妻儿尽失,那些曾经最亲密的面孔就那样从他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他的确比常人豁达,更能看透生命中的利害得失。在经历了这一切伤痛之后,他在山中进行自我疗愈。与其说是疗愈,倒不如说是给自己一个重新生活的机会。

高村他所隐居的地方叫岩手县,空气清新,天空澄澈,是理想中的静心之地。对于在城市里生活太久的人来说,这里的风土人情都带有一份不属于当世的不真实感。可它却恰恰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快节奏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烙印,人与人的猜疑和冷漠也成为常情。但偏偏在遇到这样一个地方以后,你会觉得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让人回归纯粹的自然本心。就像《小森林》里的市子,由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她毅然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小森村。小森村位于日本东北地区,这是个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地方,当地人过着普普通通的传统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饭,借助着自己的双手经营着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尽管他们的生活虽不富裕,可充实感和欢喜却盈满于心。岩手县就和电影里的小森一样,是那一群人固守的最后一笔财富,也是他们留给自己和子孙后代最后的一片心灵净土。

《山之四季》是一剂能够给人以精神慰藉的药。浮华尘世中,我们很难再去寻找原始的村庄感受人类最原始的生存方式。高村他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山村里,将日常生活中再简单不过的小事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来,极为难熬的日子似乎也变得充满希望。岩手县是个宛如人间乐园般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就连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之间都有着密切友爱的关系。那里的人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感激与敬畏,而这,正是当今社会里的我们所缺少的。

乡村生活最本质的一点,那就是它能够让人看到生活的本真。人们没有过多的欲望,每日凭借自己勤劳的一双手,食能果腹,那便是值得心存感激的最大恩赐。高村当初来到这里是为了对自我进行放逐,以此来消除自己当初歌颂战争的罪恶,他选择的这个地方,每个人身上都没有丢失那份最初的童真,也正是因为这份童真的保留,这里的人们才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与欣赏,而不是一味抱怨指责生活中的种种不是之处。

高村在书中曾经说过一句话,“比起指导,浸润是更为自然且重要的事”。我们都习惯了对生活指手画脚,却忽视了接受生活里最本源的点滴渗透。我们应该去从生活里发现美,而不是却想法设法地将所谓的美强行塞进生活中。

我们如今身处的社会步伐太快了,快到我们无法去好好感受周围的一切,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还没好好地感受雪花绽放的温柔。城市车水马龙,乡村也不再如过去那般充满乡土气息。我们都从内心里向往这种山居生活,想住进山里,把自己的心扔进深山里静一静,可惜的是,我们都太浮躁了,完全沉淀不下来,来去匆匆以至于忘了感受。所以无论怎样,如今我们这一代人都很难让山住进我们的心里。

©本文版权归佯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