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后期,奴隶和平民为何大量逃亡和暴动?


商朝后期,奴隶和平民为何大量逃亡和暴动?| 经典中国通史37

西周(前11世纪—前771)是我国历史上继夏朝、商朝之后建立起来的第三个王朝。孔子曾经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周王朝十分向往和憧憬。

西周王朝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周因于殷礼”,西周不少典章制度都是从商朝继承而来的。因此,我们要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西周王朝的历史,就必须先从商朝后期谈起。

商朝后期,奴隶主阶级的生活非常奢侈腐化,不仅愈来愈加重了对广大奴隶的平民的剥削,而且还连年对外发动战争。特别是到了商王朝末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盘庚迁殷以后,经过小辛、小乙等王,武丁继承了王位。由于商王武丁“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有了很大发展。

据说武丁还是在当太子的时候,曾生活在民间,有所劳苦于王宫之外,并与“小人”——即奴隶和平民阶层有过接触。由于他比其他商王能较多地知道“稼穑之艰难”(《尚书·无逸》),所以即位以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不敢荒宁”,从而使“殷道复兴”。

武丁死后,他的儿子祖庚继承了王位。祖庚死后,根据商王朝继承制度中“兄终弟及”的原则,其弟祖甲即位。

据传说,这位祖甲也曾到过民间,“旧为小人”,与奴隶和平民混迹在一起,所以他也比较懂得“小人之依”(《尚书·无逸》)。正因为他能够了解这些“小人”的谋生之道,所以他当了国王之后,才能够采取一些较为开明的措施。

但在奴隶社会里,像武丁、祖甲这样有作为的商王毕竟太少了。他们以后的各代商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尚书·无逸》)。

这些自小就娇生惯养的商王们,根本不知道种庄稼的辛苦和“小人”们的艰辛,一登上王位,就尽情挥霍民脂民膏,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过度的淫逸,使他们“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三四年” (《尚书·无逸》)就一命呜呼,成了一个个短命鬼。

商朝后期,奴隶和平民为何大量逃亡和暴动?| 经典中国通史37

商纣王帝辛是商代最后一个王。据古书记载,商纣王非常聪明能干,不仅见多识广、口才善辩,而且力量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

据传说,纣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有一次曾拉住牛尾,把九条牛拽得向后倒退;又有一次他用手托住宫殿的大梁,让人们从容地换掉梁下的柱子,面不改色。如此等等,商纣王凭着自己天资聪敏,非常看不起手下的大臣。他文过饰非,一意孤行,拒绝了大臣们向他提出的不少有利于治国安邦的忠谏。

商纣王对广大奴隶和平民的盘剥,比以前的各代商王更加厉害。他修了个方圆三里,高过千尺的鹿台。“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通过加重税收的方法,聚敛财富,把鹿台装得满满的。又修了个叫“钜桥”的仓库,装满了从各地搜刮来的粮食。他还把天下的狗马奇物运到都城,放满了宫室。

与此同时,他特别宠爱一个名叫妲己的妃子,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商纣王对商都雄伟壮丽的宫殿还觉得土气,又在南到朝歌,北到沙丘、邯郸这样广大范围内修建了许多巍峨的离宫别馆,在御苑里放养了许多珍禽异兽,并在沙丘一带的离宫别馆里,修筑了“酒池肉林”。

为了满足商纣王等人永无止境的欲望,商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压榨。奴隶主阶级与广大奴隶和平民处在尖锐的对立中。

商朝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反抗,除了消极怠工、破坏农具,还有逃亡和焚烧奴隶主的仓库。

甲骨文里反映的最突出的就是奴隶的大量逃亡。逃亡的奴隶有刍、羌、仆、众、州臣等,甲骨文里常有“亡刍”、“亡羌”等记载。“亡”就是逃亡的意思。其中一种奴隶的逃亡形式叫“丧众”,如“贞我其丧众人”。所谓“众”或“众人”,就是商代的一种农业奴隶。

“丧众”就是奴隶逃跑了。各种奴隶(包括众和众人在内)只不过像牛、马一样是奴隶主阶层的一种财产,一旦逃跑,就等于丧失了一笔财富。因此,商王对奴隶发生逃亡的事情非常关心,经常求神问卜。奴隶一旦逃跑,奴隶主会马上动员人马跟踪前去追捕,这在甲骨文里也有很多记载。

为了杀一儆百,逃跑的奴隶一被抓回,就要受到更为残酷的迫害。有的被用乱箭射杀,有的被砍去头颅,有的被锯下大腿,有的被用作祭祀祖先的牺牲。

商朝后期,奴隶和平民为何大量逃亡和暴动?| 经典中国通史37

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残酷镇压,只能激起奴隶们更为强烈的反抗。他们不仅继续大规模逃亡,还掀起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

有一天,殷王派了一批仆奴到田里去除草,又派了另一批宰奴到另外一个地方的田里去除草。虎狼似的监工挥着鞭子,对奴隶们又打又骂,激起了他们的反抗。

到了晚上,奴隶们汇集到一起,手持棍棒、石铲和火把,向奴隶主高大的粮仓奔去。经过与粮仓守卫士兵的激烈搏斗,一把大火把堆满粮食的仓库点燃。紧接着又烧着了第二座、第三座。三座仓库熊熊燃烧的烈火把黑暗的夜空照得通明。

一个晚上就有三座粮仓被暴动的奴隶们烧掉了,商王武丁吓得目瞪口呆。这不仅使奴隶主损失了大批粮食,还使他们祭祀祖先的大事也受到了影响。商王武丁一直在担心着这类事件的发生,不惜使用整版的牛胛骨,几次进行贞问。

这些甲骨都是用大字刻写并在字口里涂上了朱砂,反映了商王武丁对奴隶们焚廪暴动的恐惧心情和对这一事件的重视。

奴隶们的逃亡和暴动,不仅在甲骨文里,而且在古代文献里也有记载。据《尚书·牧誓》和《左传·昭公七年》记载,“纣为天下逋逃主”,反映了殷末帝辛时奴隶们的逃亡是非常频繁的。

广大的平民阶级,不少于奴隶主阶级同出于一个祖先,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压榨,两极分化得较为厉害。到商朝末年,不少平民已一贫如洗,或由于“负债”、“犯罪”而沦为奴隶。只有少数人地位在逐步上升,成为奴隶主阶层的一员。

商朝后期,奴隶和平民为何大量逃亡和暴动?| 经典中国通史37

商朝平民阶级两极分化的现象,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反映。1953年和1958年先后两次共在安阳大司空村发掘了217座平民墓。这些平民墓没有奴隶主墓葬规模那样大,殉葬品也不丰富,殉人也没有贵族的墓葬多;但平民墓与那些身首异处、四肢不全的奴隶葬坑不同:一般都有葬具和多少不等的随葬品。

特别是不少平民墓内都有贝币出现。反映出货币流通在这时已经相当普遍了。1953年发掘的165座平民墓中,有贝币随葬的达83座,其中一座出土20枚,少者一枚,以每墓出土一枚贝币者为多。有5座殉有奴隶,但也有7座墓中一无所有。

1958年发掘的51座平民墓中,发现有贝币随葬的墓有11座。每墓随葬贝币多少不等,一般以随葬一贝为多,最多的一座墓内随葬贝币竟达83枚之多。

自由民的分化,使商王朝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复杂。破产的平民没吃没喝,而奴隶主却把整猪整羊和珍馐美味放到神庙里当作贡品。有的穷苦平民把奴隶主土地上的庄稼全部抢走。更有的平民铤而走险,使用暴力,吓得奴隶主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家里都胆战心惊。

平民的破产和反抗,与奴隶们的逃亡和暴动汇合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冲击着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商王朝大贵族微子启深感形势不妙,他惊呼:“现在商朝治国无人,就像被无边无际的大水包围着,马上就要有灭顶之灾了!”

不仅如此,就连一些贵族和方国诸侯也对商纣王的倒行逆施感到不满。商纣王不仅毫无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野蛮的刑罚,镇压那些敢于表示不满的人。

特别残酷的是,他把大铜柱的上面涂满了油,又在下面燃起熊熊的炭火,让那些触犯了刑法的“罪人”光脚在铜柱上走,铜柱又滑又烫,“罪人”没走几步就掉在炭火里活活烧死。商纣王和妲己就在一旁看着这种惨状取乐,并给这种刑罚取名为“炮格之法”(也有的书上叫做“炮烙之刑”)。

本文内容编选自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中国读本《经典中国通史》之《西周史话》。《西周史话》作者为王宇信先生,1940年5月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商朝后期,奴隶和平民为何大量逃亡和暴动?| 经典中国通史37

《经典中国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话》《西周史话》《春秋史话》《战国史话》《秦汉史话(上)》《秦汉史话(下)》《三国史话》《两晋南北朝史话》《隋唐史话(上)》《隋唐史话(下)》《五代史话》《宋朝史话》《元朝史话》《明朝史话》《清前期史话》《晚清史话》。

这套书是由17位大多出生于上世纪上半叶的老一辈历史学家,耗时数年,精心编撰而成。从夏商到晚清的历史迁徙,五千年华夏史全景描绘,专业权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传世经典,值得学习珍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