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值多少錢,究竟誰說了算?

今天的文章,聊聊職場上努力與回報的問題。

可能很多人覺得,努力付出和回報應該成正比。做得越多,理應得到越多的獎勵。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為了說明白這個問題,下面我分三個部分來分享。全文3770字,閱讀需要7分鐘,希望大家看完後能有一點啟發。

下面進入正文:

1. 請拿結果去談回報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老闆就告訴我兩條職場鐵律:

第一條叫:

過程產生結果,結果兌換回報。

第二條叫:

過程不能直接兌現回報。

然而在現實職場裡,許多人搞混了這個邏輯。把過程等同於結果,甚至把過程等價為回報。

這就產生了諸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加班這麼辛苦,老闆卻不給我漲薪”的觀點和抱怨。

任何一項工作,不管難易程度,無論規模大小,都有既定的規則和過程。如果我們把工作進行分段拆解,每一段過程都必須有一個結果存在,它叫做節點。節點代表著上一段工作的結束,和下一段工作的開啟。

正是這一系列節點,串聯和構建了我們形形色色的工作項目。小到一份簡單的網上調查問卷,大到一個複雜App 的開發,“節點思維”都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下圖)。


你的努力值多少錢,究竟誰說了算?

掌握好了節點,就掌握好了全局。做過項目管理的同學,一定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現在需要劈100斤木柴。這100斤柴要在今天下午4點前,送到食堂的鍋爐房裡做燃料,之後廚師們才能在晚上6點半時,給大家做出香噴噴的晚飯出來。
這麼一個簡單的工作裡,就有兩個節點:

節點1:劈好100斤木柴(4點前完成)。
節點2:做好晚飯(6點半完成)。

如果你此時的任務是劈柴,那麼決定你這項工作做得好不好的唯一標準,就是下午4點前能不能交出100斤完整的木柴出來。

除此之外,你早上幾點起床開始做準備,你花了多少力氣去劈柴,你為了省力去買了多好的斧子......都跟這個節點的要求無關。

因為那是你自己要去想辦法解決的事情。

但是,如果你圓滿地完成了這個任務,讓食堂的廚師們順利開始下面的工作,最後大家都心滿意足吃上了香噴噴的晚飯,你的工作就產生了價值。

“劈好你的柴。除此之外,其他的不要和我說。”

當年老闆和我講完這個故事,最後丟過來的這句話,讓我記到現在。


你的努力值多少錢,究竟誰說了算?

緊盯目標,是每一個職場人都需要培養的思維。無論你在什麼行業,做什麼工種,都要記住,職場永遠是結果導向。

多花心思對自己手上的工作進行拆解,找出關鍵節點,然後一步步啃下來,長此以往,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成長。
比如做一份調查報告有哪些節點?
原始資料蒐集,數據整理,框架搭建,內容填充,查漏補缺,設計美化。

每一步都有對應的完成標誌。去向你的前輩請教,一關一關去過。

再比如做一份策劃方案有哪些節點?
問題整理,癥結分析,策略梳理,內容執行,時間規劃,資源分配,評估標準制定。
每個節點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訣竅,你要學會在不同情境下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

把小節點縮減成大節點,再把大節點轉化成可視化的結果。如此一來再去談回報,你才會有理有據,胸有成竹。

請記住,回報一定是以工作結果來計量,而不是以工作時間來計量。沒有哪個公司是看你工作辛苦才給你升職加薪的。

想體現自己的價值,一定是拿結果來說話,而不是付出了多少汗水,經歷過多少艱辛。

那都是弱者的說辭。

你的努力值多少錢,究竟誰說了算?

2. 避免價值的暈輪效應

在職場上,你覺得自己值錢沒用,要付你錢的人覺得你值錢。同理,你覺得自己很重要也沒用,要評估你工作的人覺得你很重要。


究其本質,這是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偏差問題。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暈輪效應。我們在認知事物時,常常會從局部的信息,進行整體的判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星代言產品。

粉絲因為喜歡一個明星,進而認為他推薦的產品都是好的。哪怕這個明星的主業是唱、跳、Rap,但哪天他代言了一個籃球產品,粉絲也會買賬,甚至認為他比一些職業籃球運動員都打得好。

這就是暈輪效應。

我們從一項個例,想當然地將它的光芒投射到所有案例上,從而將價值成倍放大,於是“泡沫”就在這個過程中越滾越大。
在職場中,這種現象並不少見。

比如做好一個項目,就覺得其他項目都能做好;贏得了一個訂單,就覺得這個客戶下半年的訂單都沒問題了;擊敗過一次競爭對手,就認為以後每次都能打敗對方等等...

我身邊做老闆的朋友,和我講述下面員工提升職加薪的要求時,都會想當然地把未來還沒有發生的“價值泡沫”都算進來,覺得自己取得了一定成果就前途無量,老闆不給加錢就是傻X。


你的努力值多少錢,究竟誰說了算?

比如我一個做企業服務軟件的朋友,跟我聊到下面一個剛進公司半年的銷售,有一次和他談加薪時是這麼說的:

“這筆單子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給公司拿下來,以後這個客戶肯定會和我們長期合作,我覺得這波結束應該給我升職。”

可實際情況卻是,作為銷售,拿下這個訂單本來就是你的本職工作。

公司付你錢就是讓你去拿這種訂單的。未來這個客戶是否有更多的預算,購買超出合同之外的產品服務,或者通過你能開闢其他新客戶,這都要另外再算。

如果以上這些還沒有發生,抱歉都不能算數。這並不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職場上永遠都是先有結果,再談回報。千萬不要把本職工作該做的付出,當成得寸進尺的砝碼。

倘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還能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新價值,這個時候你再去談回報,底氣會更足一些。

比如公司僱你來是完善現有產品和服務的。但你在工作之餘給公司開發出一套新的產品線,而且還做得頗有起色,這就是新價值。

再比如公司僱你來是維護現有客戶的。但你在一年後居然開闢出更多新客戶出來,給公司帶來了20%的業績增長,這也是新價值。

當你做到這種程度,不談回報老闆都會覺得慌,生怕你跑了。

你的努力值多少錢,究竟誰說了算?

3.努力提升對自己的“定價權”

前面兩點,講的是職場上努力付出與回報的真相。最後這點,簡單聊聊我們該如何提升對自己的“定價權”。

所謂定價權,就是在薪酬市場上掌握主動權。簡單來說你值多少錢,你說了算。

想做到這一點不容易,但也並非沒有辦法可循。下面兩點思考,幫助大家理清思路:

1)讓自己的能力變得稀有

你的專業能力越獨特越稀有,你的價值就越高。

這是最基本的市場規律。

一個典型例子,是黑客。

大家有沒有想過全中國的支付寶裡有那麼多錢,為什麼黑客不去黑掉?

答案是,不是黑客不去黑,而是根本黑不進去。

在阿里巴巴內部,有一個被稱為“阿里神盾局”的安全部門,負責保障這個巨無霸電商系統的正常運轉。實際上,這個團隊每天需要應對成千上萬次的黑客攻擊,然而他們構建的網絡防禦系統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

這個團隊裡的許多人都是大神,甚至有的人以前就是黑客。

其中裡面有一位叫吳瀚清的牛人,在加入阿里之前就是一名資深“白帽子”(正面的黑客)。在面試阿里時,他曾遠程關掉了阿里內網的一臺路由器,讓整個阿里巴巴內部斷網,把面試官嚇出一身冷汗。

你的努力值多少錢,究竟誰說了算?

正是這身稀缺的專業本領,讓他在業內越來越出名。後來吳瀚清帶領阿里的安全技術團隊打造了世界級的反入侵系統。而他獲得的回報,早已是天文數字。

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只要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到足夠精深,足夠萬里挑一,你能拿到的回報就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極端的例子,是在整個行業裡都做到赫赫有名,像吳瀚清那樣;普通的例子,是起碼你能在公司裡面,在部門中做到專業性第一,這也不賴。

這其中怎麼去做,我過去的文章寫過太多。考慮問題的思維,工作的態度,學習的能力,溝通的情商,資源的整合,未來的規劃,這才是你應該去努力的“付出”。

最怕的是什麼呢?

是那些專業性上半吊子的人。簡單的工作嫌沒挑戰,困難的工作又做不來,還整天拿著沒有價值產出的所謂“付出”來抱怨回報少。

如果你對自己沒要求,憑什麼談回報就要有要求?

2)有本事撇開平臺的光環

如果哪一天你可以拍胸脯說,取得的成就全靠自己,和公司平臺無關,那麼恭喜你,你絕對“錢”途無量。
可真正能做到的人有多少?

前些時,我一個開網紅經濟公司的朋友要招商務拓展。面試遇到一個上來就要三萬月薪的候選人。我朋友笑著說這錢我可以給,但你一個月拿三萬能為公司創造什麼東西呢?
結果這哥們說開拓新客戶要公司幫忙牽線,出差要給他配2名助理,並且還嫌棄公司現有的工作軟件不先進,要買他指定的那一款......

本來這些事我朋友也沒有說完全不行,但真正讓他惱火的,是這位面試者結尾說的一句話:
“做到以上這些,我可以給貴司開拓2000萬的廣告業務量。”

我聽了哭笑不得。難道說公司不答應你這些條件,你就做不出成績了?

好一個“只要你們怎樣,我就能怎樣”的荒唐說辭,怕不是一個嬌生慣養出來的巨嬰。資源都是公司給你提供,困難都是公司替你解決,你憑自己的本事能做什麼?


你的努力值多少錢,究竟誰說了算?

很多人錯把平臺賦能當成自己本事,一旦撤去平臺的支持,能力幾斤幾兩立馬現出原形。

這種人對自己是沒有定價權的,因為定價權在平臺手裡。

想要讓自己顯得值錢,就要學會把平臺帶來的光環,轉化成自己的資源,牢牢掌握在手裡。這樣即使未來離開了平臺,到哪兒都不愁沒飯吃。

具體怎麼做?

除了專業能力到位,你的人品更加重要。這需要長時間不斷的積累。與人為善,廣結良緣,助人為樂,不計較一時得失。和人打交道的事情,就要懂得將心比心。

我身邊好幾個自帶資源的大牛人物,在平常生活裡都是做人極度到位,受過他恩惠和幫助的人不計其數。這種人一旦自己要出來做個什麼事清,全世界恨不得都來幫他。

這就像播種,總會有收穫的那一天。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最後簡單總結一下,關於職場上的努力與回報,記住這三點:


1. 請拿結果去談回報;

2. 避免價值的暈輪效應;

3. 努力提升對自己的“定價權”;

希望能給各位多帶來一些啟示,少帶來一些抱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