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完婚,你是選擇和父母住一塊兒還是分開住?原因有哪些?

Mr沉默


首先很感謝能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一個結婚三年的寶媽了,結婚前覺得跟父母住在一起會特別彆扭。但是後面因為個人原因,我還是選擇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們也很開心,一方面他們可以帶帶孩子,體驗帶孫子的樂趣,另一方面我可以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開始挺好的,有時會有摩擦,但是我覺得做為後輩,還是要大度一點,不要什麼事情都斤斤計較,有什麼問題好好溝通,也是可以解決的。所以很感謝他們,我也在努力過好每一天,喜歡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樣子。



人生若如初相見zhm


結完婚,我認為條件允許下,應該與父母分開住,這樣兩代人互相相處客氣較好,一起住日長月久不合適,生活起居方式不相同,畢竟與年輕人有代溝。

日子久了,易發生婆媳之間矛盾,分開住互相自由,彼此各方面都方便。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和父母一住,或者分開住的兒子,兒媳為了啃老,把父母當奴隸去伺候/她們,分文不花當老爺的人很多,是當社會中的一種敗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靠山4


頭條的新老朋友們大家好!

我是 很高興來回答:婚後你是否選擇和父母一起住還是分開住的問題,其原因有哪些?!

首先請容許一個70後的我,表述一下我此刻的個人觀點:婚後,我首先提出和父母分開住;等我的孩子結婚了,我也會建議他們和我分開住。

大家是不是認為這樣做的我,為不孝、也不夠近人情呢?!

答案是:非也!不和父母一起住,不等於不孝,有沒有認同的朋友?!

現在的我,由於自身條件、所擔負的角色、小家庭困擾、工作和社會地位等因素,背井離鄉,在外漂泊,但是對父母的思念與日俱增,每天我都會和父母電話和微信請安,也會把自己每天的心得用一句話留在我的微博和QQ的說說裡(爸爸媽媽有關注)我們雖隔千里,但母子的心永遠在一起。每天晚上我和媽媽視頻,她老人家會邊泡腳邊和我拉拉家常,我們之間感覺似乎就在身邊。

回到問題本身,我為什麼主張婚後和父母分開住的呢?!其原因有六個方面:

一、獨立的空間

慣性思維:我們平時與父母的情感溝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等的確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錯。但是,你有沒有經歷過?!與父母居住在一起,你的生活必定要繼續遵循父母的規則和要求?!

從小到大,爸爸媽媽非常的愛我,甚至為了我的學習,他們什麼都不讓我去做;記憶裡,尤其我爸比較強勢,說一不二,男子漢,就該如何如何…。這也許是五十年代之前人的通病吧?!我總結了一下:大男子主義、專橫、一言堂。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要是回家住,早上起晚了,老爸就會絮絮叨叨,不是孔孟之道、就是曾國藩家訓!試問:你受得了、你的妻子受得了嗎?!

二、不拘的日常

居家日常,柴米油鹽,生活脫離不了這些小事情,假如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就得必不可少的要因為這類小事情,一味地的接受父母的嘮叨。當然大多時候你明知道父母是對的,但多少次的囑咐可曾改變了我們?!但事實會怎樣?一旦與父母分居後,我們就因此改變了不少!

三、限制性思維

日常生活中,小兩口間的親密行為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但是和父母在一起居住的時候,這種場面往往會非常尷尬。例如沐浴後、紀念日中、偶爾一次的情感失控!

四、父母也有愛

父母有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這是肯定的。但是又有哪個父母豈是為了他們的美好時光而不顧兒女們的情緒呢?!只要孩子們常伴左右,他們就經常性的通過犧牲自己來成全子女,可我們抱怨父母過度干預我們的自由。

要是與父母分居之後,父母則有了更多自己的時間,而你也可以更快的學會獨立。

五、獨立有天地

現實中有很多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小夫妻,總是有賴於父母的細心呵護以及自己的索取。他們在生活上往往缺乏壓力,更缺乏動力。一旦自己獨立居住的時候,這類人反而會更快的成熟起來,明白生活成本,明白生活的意義,更加促使自己努力奮鬥。

六、識得養育恩

科學研究表明,你與父母分開居住的時間越長,你就會越能夠明白、瞭解和想念父母。例如,當你獨自生活了一段時間後,回想起當初因為早起或者生活中的小插曲與父母的爭吵,完全是自己欠思考。因為他們畢竟大我們幾十歲,又是養育我們的人!

你覺得與父母在一起居住還是分開居住更好呢?

我是 喜歡就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不一樣的情感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