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脑病治法及常用方药大全

中医脑病治法及常用方药大全

中医脑病治法及常用方药大全


因为古典中医理论中,无明确的“神经概念”,所以中医未设神经科,而将西医疾病分类中的神经科和精神科疾病共同归属于中医脑病范畴。今天向大家介绍中医脑病中的基本治法和常用方药,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帮助。

一、补肾法

在脑病的治疗中,补肾法是以补养肾脏方药为主以治疗脑病肾虚不足证的疗法,属于八法中的“补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言“虚则补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肾藏精,精化气,肾为水火之脏,内寓元阴元阳,其证候以虚损为多,根据其证型的变化补肾法可有填精、补气、滋阴、温阳、阴阳双补等区别。五脏为一体,相互滋生,相互影响,肾阴阳为各脏腑阴阳之根本,若肾虚损阴阳失调,会影响其他各脏腑,其他脏腑虚损日久也必累及于肾,故补肾的同时需兼顾调补其他脏腑。

补肾填精法:

代表方剂有河车八味丸、龟鹿二仙胶、七福饮、扶老丸等。常用药物如龟甲胶、鹿角胶、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及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茱萸、枸杞子等阴柔腻重之养阴补肾药物等。

补肾益气法:

补益肾气的少火生气法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常用药物多性偏温,质地柔润如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川续断等;补气药物如黄芪、人参、党参、山药、白术等。

滋补肾阴法:

常用药物为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等以滋补肝肾。寓泻于补法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纯补无泻泄的代表方为左归丸、左归饮及虎潜丸等。

温补肾阳法:

常用补肾阳药物为附子、肉桂、仙茅、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杜仲、川续断等。代表方如纯补无泄泻之右归丸及桂附八味丸。

阴阳并补法:

常用平补肾阴阳肾药为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杜仲、山药等。阴阳并补法代表方如地黄饮子、二仙汤等,皆有滋肾阴,补肾阳,调补机体阴阳之功。

二、治风法

在脑病的治疗中,治风法是针对外风和内风而设立的治疗脑病风证的疗法。有疏散外风和平息内风两大类。

疏散外风:

疏散外风适用于风邪引起的头痛、头眩、中风等外风证。主要以辛散疏风药,酌情配伍散寒、清热、祛痰、通络、养血之品。

如川芎茶调散擅长祛风止痛,专治风邪头痛。

大秦艽汤和小续命汤均可治疗风邪初中经络证。

侯氏黑散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法而设,可祛风,清热,化痰,益气养血之功。

平息内风:

内风的病理属性当分虚、实。内风之实证,治宜平肝息风,多以平肝息风药为主组方,因热盛伤津灼液,或炼液为痰,故常配清热、养阴、化痰之品;内风之虚证,多指阴虚血亏而生风,治宜滋阴息风,多以滋阴养血药为主组方,或配平肝潜阳之品。

凉肝息风法:多用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

平肝息风法:多用天麻、钩藤、石决明。

镇肝息风法:代赭石、牡蛎、龙骨和龟甲。

滋阴息风法:治宜重用味厚滋补药以滋阴养液,多用鸡子黄、阿胶、生白芍、生干地黄、麦冬等滋阴养液柔肝。

三、祛痰化瘀法

脏腑功能失和,使气血津液代谢障碍,易生痰瘀实邪,导致多种脑病发生。痰邪流窜于经络,上蒙于巅顶,使气血不得入其中,神机不得出于脑窍;血瘀于脉道,使新血不达头面,清窍不荣,脑海失养而致各种脑病。痰为津聚,瘀为血滞,津血同源,痰瘀亦可同病。治法宜化痰祛瘀。

燥湿化痰法:适用于脑病痰浊中阻,上蒙清窍,阻遏清阳之证,临床多见于痴呆、眩晕患者。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

息风化痰法:方药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天麻钩藤饮加减。

活血化瘀法:方用通窍活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称其为“表里通经第一方”。

益气活血法:方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至清中叶王勋臣出,对于此证,专以气虚立论,谓人之元气,全体原十分,有时损去五分,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气虚者,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处透过,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成偏枯。爰立补阳还五汤。”

活血行气法:瘀血阻滞胸中,方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癫狂病亦可用活血行气法,使瘀血去,气滞清,神志自清。方用癫狂梦醒汤。

涤痰化瘀法:可用桃红四物汤合二陈汤加减,或温胆汤加味化痰祛瘀药物。

四、解郁法

气郁型脑病多由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导致肝气郁滞,以致脑内气机紊乱甚或逆乱而上,且气郁日久易生痰生瘀、化火生热伤阴,扰动神明。此类病症证的辨证要点在于辨别热象的有无,化热前以理气为主,兼以治疗兼证;化热后以泻火为主,加以理气、护阴之品。

肝气郁滞者,治宜疏肝理气,多以理气药为主组方,气滞日久生痰则配以化痰祛湿药,生瘀则配以活血化瘀药。气郁化热者,治宜清热理气,多以清热泻火药为主组方,配以调理气机、保护阴液的药物。因证组方,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处方的重要特点,气郁证亦如此。

疏肝解郁法:大柴胡汤、小柴胡汤、逍遥散、气郁汤等为代表方剂。

化痰解郁法:若以痰为主,多用半夏、瓜蒌、南星等药;若以湿为主,则多用茯苓、白芷等药;若痰郁化火,则配伍青黛、栀子等药。半夏厚朴汤、四七汤、温胆汤为代表方剂。

化瘀解郁法:“气滞”与“瘀血”互为因果,治宜行气化滞、活血化瘀,多用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药。若血瘀入络,则用全蝎、地龙、三棱、莪术等药;若气机郁滞较重,则用川楝子、香附、青皮等药。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为代表方剂。

清肝解郁法:清肝汤、丹栀逍遥散、龙胆泻肝汤为代表方剂。

五、开窍法

窍闭神昏证多因邪气壅盛,蒙蔽清窍所致。症见神机闭阻,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等。闭证病属实,有寒闭、热闭之分。热闭由温热之邪内陷心包所致,常伴见面赤、身热、苔黄、脉数等热象;寒闭由因寒邪、气郁、痰浊等蒙蔽心窍引起,常伴见面青、身凉、苔白、脉迟等寒象。治法当通窍开闭、苏醒神识。

热闭者,宜用“凉开”法,清热解毒、祛痰开窍;寒闭者,宜用“温开”法,散寒化浊、温通开窍。临床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凉开法: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合称为“凉开三宝”。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中风昏迷,或小儿惊厥等,可用清热开窍、豁痰解毒的安宫牛黄丸;神昏窍阻而又痉厥者,用开窍镇痉的紫雪丹;若秽浊之毒尤甚,而又见痰盛气粗,则可用至宝丹。

温开法:常用方剂有苏合香丸、七气汤、五磨饮子、返魂汤、通关散等。

六、安神定志法

神志不安往往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脏腑阴阳偏盛偏衰而起,其中又以心、肝、肾脏功能失调作为常见。其发病或由外受惊恐,情志刺激,致心肝神魂不宁者;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内扰心神者;或为思虑太过,阴血暗耗,心神失养,神不宁舍者;或为劳损心肾,肾精不藏,心肾水火不能互济者。其病机虽较复杂,但其证候不外虚实之分。以惊恐、喜怒、烦躁、狂乱等为主要表现者,一般多属实证;以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等为主要表现者,一般多属虚证。治法当安神定志。实证宜重镇安神,虚证宜滋养安神。

镇心安神法:方用朱砂安神丸。

交通心肾法:方用磁朱丸、朱雀丸、交泰丸。

滋阴清热法:方用黄连阿胶汤清心热,补肾阴。

养血安神法:方用天王补心丹和酸枣仁汤。

化痰和胃法:方用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方中以半夏和胃,秫米化浊,胃和则卧安。

益气镇惊法:方用安神定志丸,主治心神不安,多梦易惊,心悸不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

七、泻热通腑法

痰热腑实证是痰热壅阻肠腑之候。中风急性期多为肝阳上亢,阳升风动,气血逆乱,脑窍蒙蔽,阳火亢盛,炼液生痰,加之木横土衰,脾胃运化传导失职,则糟粕内停,发为痰热腑实证。患者症见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为主症,兼见便秘、眩晕、痰多、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治以泻热通腑法,急以星蒌承气汤泄热泻热化痰,软坚攻下。全瓜蒌30~40g,胆南星6~10g,生大黄10~15g(后下),芒硝10~15g(冲服)。该方由王永炎先生创制,凡由痰热壅盛导致痞、满、燥、实等临床见症,或虽未成腑实,但因腑气不降,浊邪上犯,气血循行受阻而出现神志不清,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症,皆可用之。

本文摘自《中医脑病方药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