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原創》


清明節,回家鄉祭祖。

圍著村子轉了一圈,物非人非。茅草屋低瓦房大多被樓房替代,泥土路被水泥路代替,門前空地上家庭轎車隨處可見,一些出外務工子女說著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只有老年人鄉音嘔啞。幾位長輩細數了我們小村子裡這兩年陸陸續續逝去的人,除高壽老人外,49——65的有10人。很是感慨!

回家《原創》


清明節,上墳。麥田起伏下的一抔抔黃土,黃土下的也曾鮮活的生命。年輕人心裡不承認老年人也曾經年輕過,所以就讓年輕人一個個變成老年人,讓他們體驗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的各種衰退直至枯竭。

小村莊裡也是老老少少幾百口人,門戶有遠近,相處有親疏,濃濃的鄉音,淳樸的鄉情。我的父輩及重鄉情,從小對我們的教育是真誠待人、和睦鄰里、不爭無人與之爭。我們回家打招呼聲一片,左鄰右舍笑意盈盈。葉嬸子說:“我家的小青菜正好吃,我給你備好了,就知道你這兩天該來了。”二大娘說:“我家芫荽蒸菜正好。”橋嫂子說:“我們的苦瓜一會兒給你摘幾個,摘早了恐怕不新鮮。”春奶奶說:“我們的吊瓜老了,給你留個最長的。”……從春到秋,從夏到冬我都被家鄉的鄰里親人掛念著。我喜歡我的原生環境。

回家《原創》


一個正常的人會擁有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能夠適應這兩個環境的人是幸福的。

家庭環境分為原生家庭環境和新生家庭環境。

原生家庭環境是指父母親的家庭,新生家庭是指自己和丈夫(妻子組成的家庭)。

我有了自己的新生家庭,年紀越長越發現把原生家庭裡的東西帶到新生家庭裡越多。我仍然用父親的消費觀教育我的孩子:“能穿暖不穿好,能吃飽不吃好。”我也用我母親的觀念教育孩子:“做一個豁達的人!放大別人的優點,縮小別人的缺點。”我也有了自己的觀點:“做一個極簡主義者。”我啥都不想要,家裡的生活用品能遷就著用就行。我還認為多的財物和肥胖多餘的肉一樣都是負擔。

男女選擇了結婚就是選擇了責任選擇了合作。婚姻裡沒有舒服二字。一個人負責掙錢,一個人負責居家這種理念是很錯誤的!時間久了,掙錢的會把自己能掙錢(這是顯性的可見的付出)變成理直氣壯的說辭。做家務圍著鍋臺的那個(這是隱性的而且是無限重複不見工的)會被自己都弱化忽略。只要有一個人選擇了“舒服”就是選擇了落後,特別是對方認為你“舒服”,周圍的人都認為你“舒服”的時候,你再說你不“舒服”就是自己找不舒服。

好多女人懷了孕還去幹活,懷了孕還去上班,一邊擇菜一邊教孩子寫作業,一邊上班一邊惦記著孩子有沒有放學回家。

好多男人也是把孩子送到學校又急急忙忙的去上班,一邊在外應酬喝的偷偷用手掏喉嚨出酒一邊接電話告訴她沒事,一邊忙著自己的文案一邊檢查孩子作業。

工作再忙也得顧家,家裡再舒服也得走出去工作,只是別忘了回家。

回家《原創》


原生家庭裡的父母已經老去,新生家庭裡的孩子已經茁壯。我們處於中年,十多年也會老去。父母的家永遠都是我們的家,我們的家也永遠是孩子的家。

回家《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