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被譽為“南國葡萄之鄉”發祥地的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三十年來,秉持“一村一品一特色” 的產業發展理念,深耕巨峰葡萄種植特色產業,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精耕葡萄園 多元謀發展

穀雨過後,象環村村民在鎮、村兩級指導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葡萄產業復工復產。“象環村現有2350多畝葡萄,眼下正是疏果的季節,大家正全力將疫情耽擱的農時搶回來。今年葡萄產值預計達4000萬元,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福安市賽岐鎮黨委書記蔡龍玉說。

弱鳥先飛 種下希望種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山傍海的賽岐自然條件優越,如何將生態資源轉換為經濟優勢?一直成為村民頭疼的事。1984年冬,福安賽岐象環村村民陳玉章等人率先引進巨峰葡萄品種,從此改變單一水稻種植的農業發展模式,開展多種經營,開啟福安葡萄產業種植新篇章。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避雨栽培葡萄大棚綿延似海,場面壯觀 李民雄 攝

從陳玉章等人試種6畝葡萄開始,到現在葡萄產區遍佈全市13個鄉鎮129個村莊,種植面積近7萬多畝、約有2萬多農戶從事葡萄生產、3000多人從事葡萄營銷和產業服務,僅賽岐鎮葡萄種植面積就達12000多畝。

沿著寧上高速一路前行,遠遠見到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的葡萄大棚,便知道已經到了賽岐,大棚不僅成了沿線“地標性”建築,也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寶盆”。象環村貧困戶陳貴龍,在政府的支持下,種植葡萄5畝多,2016年順利實現穩定脫貧,還供養女兒就讀大學研究生。“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沒有種植葡萄,現在的生活肯定還是很窮,改變不了。”陳貴龍說。

剛開始種植葡萄每畝收入不到800元,如今每畝收入20000元以上,真正實現了擺脫貧困奔小康。

精耕細作 端穩增收飯碗

從無到有,解決的是有沒有飯碗的問題,從劣到優,則是解決飯碗如何端得更牢靠的問題。“農民對技術、市場缺乏瞭解,這種侷限性存在很大的風險,多年來,黨委政府積極發揮作用,主動作為,指導果農在技術上一次次的改良,品種優化,進而確保了品牌和市場。” 福安市葡萄協會會長孫飛漢說。

精耕葡萄產業,賽岐鎮主要依託先進科學技術與先進管理理念。記者來到位於象環村中心的國家現代農業核心示範區,一改對傳統農業的印象,儼然來到一個農業工廠,鋼化塑料大棚下,果架整齊排列,平整交錯的機耕道,讓農機能在其間自由行駛,大大提高了果農的勞作效率,同時水肥一體化等現代技術手段被用於葡萄產業的轉型升級。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福安市賽岐鎮象環村葡萄基地 鄭霄 攝

“我們已經實現了避雨栽培全域化,與露天葡萄相比,避雨栽培能極大程度地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從而大大減輕農藥汙染、提高坐果率進而改善葡萄品質。”象環村黨支部書記陳子如說。

對於“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來說,葡萄粒粒都是自己的汗水,捨不得疏果。在科技人員的精心指導下,將培育模式精細化,將“有舍才有得”深入果農的思想裡,採用科學種植方式,嚴格控制產量、提升質量。通過定期疏花疏果,實現畝產量控制在2000~2500斤,每穗保留35~45粒,每粒葡萄約12克的精細化培育。

同時,賽岐鎮還大力支持葡萄品牌創建活動,推進葡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建立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體系,嚴格產品認證管理,提升品牌的社會公信力,入選“全國百強農產品”,位列第85位。強化品牌營銷,在主銷區城市開展各種形式的推介會,積極與主流媒體開展戰略聯盟合作,每年舉辦葡萄採摘節等活動,進一步擴大品牌宣傳力度和影響力,被央視財經頻道認證品牌價值達71.93億元。

通過集約化發展,象環巨峰葡萄自2011年起連續多年榮獲“全國優質鮮食品葡萄評比金獎”,也得到了市場的青睞。“以前我們的葡萄一斤只能賣 2~3元 ,去年葡萄一斤都賣到7~8元,特別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出去的都可賣到15元,還遠銷全國各地和海外。”水果姐陳貴蓮說。

轉型升級 振興葡萄產業

早期,賽岐葡萄銷售市場僅限於福安市內及鄰近區域。如今,一到葡萄豐收季節,在象環村總能見到淘寶、京東等電商的身影,隨著冷鏈物流、電子商務、互聯網+農業等服務體系逐漸完善,賽岐的葡萄不僅賣得好,也銷得遠。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福安葡萄出口包裝中心投入運營,首批優質巨峰葡萄供應大型商超。王志凌 攝

“產供銷是一體,銷售是果農的難點,就是我們政府需要幫忙打通的痛點。”蔡龍玉說。對此,賽岐鼓勵果品經營主體購置冷鏈運輸車和自建鄉、村物流服務站,提高鮮果運輸安全。另外,還與順豐冷運等第三方物流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實現鮮果省內主要城市及周邊主銷區城市冷鏈全覆蓋。利用農村電子商務,葡萄電商年銷售量達葡萄產量的20%、產值的30%以上。

賽岐葡萄開闢了廣闊的銷售渠道,省內可次日送達,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和武漢等內地消費市場可實現冷鏈運達,保持果品新鮮。果農也擺脫線下交易的侷限,可以通過淘寶、微商等形式直接對接客戶,拓寬了經營銷售新渠道。賽岐葡萄還遠銷境外,積極開展葡萄種植交流合作,美國、日本等國的農業專家多次到象環村調研交流。

賽岐鎮積極探索葡萄產業多元融合發展新模式,不斷加強葡萄基地建設,將市場需求傳導到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構建葡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我們還迅速發展葡萄加工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葡萄產業化進程,推動建設葡萄延伸產品加工廠。積極拓展主題休閒農業,重點打造象環葡萄主題公園,完善提升以象環為核心的賽灣萬畝設施葡萄產業園,重點完善觀光旅遊遊客集散和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建設,年接待旅客近10萬多人。”蔡龍玉說。

閩東日報記者 張文奎 通訊員 劉國微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每村20萬!寧德108個村可領到這筆錢

■ 一圖讀懂寧德市煙花爆竹銷售和燃放管理規定

■ 寧德一中將設立“圓夢班” 面向全市招生50人

■ 寧德市2020年體育中考取消

■ 如何申領“八閩健康碼”?這份指南請收下

[ 這裡是閩東日報,感謝您的閱讀 ]

閩東日報移動端矩陣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看“南國葡萄之鄉”如何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你說我辦”新聞報料熱線:28767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