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消失的朋友圈真像: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在幹嘛?

日前,微信上線了一個新功能:微信朋友圈可以刪除評論。

有人留言:終於可以理直氣壯的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了。

另外有人則留言:我已經很久沒有發過朋友圈了。

你還記得什麼時候開始使用微信的嗎?

一回頭,微信已經出現了9年了,2011年開始陪伴在我們身邊,橫掃QQ的霸主地位,以清晰簡潔的頁面、信息更新迅速等優勢,成為每個人手機裡的標配。

聯絡家人朋友,建立親友群,開展工作,表達生活日常,微信聯接了每一個我們能聯繫上的人,好比一個蜘蛛網,串聯了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我們每一個都是網中人,無可逃。

從日日更新動態到“很久不發朋友圈”,中間經歷了什麼?


01

那些消失的朋友圈真像: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在幹嘛?

有人在獨自消化。

《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瑪蒂爾達問裡:生活是否永遠艱辛?還是僅僅童年如此?

沉思了片刻的里昂回答:總是如此

網絡上的新聞日日更新,關於“成年人當眾哭泣”的消息肯定是最揪人的。

小的時候,我們總盼望長大,以為逃脫了管束,擁抱的是自由自在的人生,卻不知道逃離的是天堂,奔向的是四顧無人的長街。

現實生活裡不能哭,人的痛苦總得有個發洩點。

於是,朋友圈成了一個出口。

誰知,剛發了一句:“今天的事情可真多,心累啊。”父母的關心後腳就跟進了,“孩子,最近是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了嗎?”“工作是挺多,但也得按時吃飯睡覺。”

然後,成年的我們拼命解釋。

最後,為了規避父母的難過和傷心,我們從屏蔽、分組可見,到漸漸習慣不發動態了。

每一個成人都是過了期的孩子,我們擁有了獨立和自由,代價是不能再依靠父母,不能用哭來解決問題,獨自消化一切,尤其是痛苦。


02

那些消失的朋友圈真像: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在幹嘛?

有人在慢慢習慣。

剛理完髮的人會很怕別人留意自己,身穿新衣服的我們會因為衣服邊角的褶皺而心煩,看到自己做的報告裡一個句號挪動了位置會擔心影響報告的整體效果。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聚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也叫“焦點效應”。

用來指人們認為自己很受他人所注意,高估自身言行舉止受他人關注的程度,每當我們出現不好的狀態,這個效應就會顯得特別明顯。

不少社會學者都提議人們要小心這個效應,去減少這個想法對社交的影響。

朋友圈就是一個龐大的虛擬社交圈,每個人都在這個圈內展示自己的對外一面。

“今天,新開的這家奶茶的新品可真不錯。”發個圈。

“工作上得到了領導的肯定,還得了一個紅本本獎勵,不錯。”發個圈。

“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溫泉配紅酒,這個假期真贊。”發個圈。

這些本以為高贊高評論的留言區,稀稀拉拉幾個人駐足,頓時冷了心。

這個世界,每個人都很忙呀,看不見別人是很正常的淡漠。

所以漸漸的從習慣聚光燈的照射,到退出自我為中心的焦點區,慢慢的,習慣了站在燈的陰影裡,退到朋友圈的邊緣地帶。


03

那些消失的朋友圈真像: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在幹嘛?

有人在默默自卑。

“為什麼你的自拍這麼少,一年只是兩三張?”

“因為這一年當中,我能拿得出手的就是這幾張。”

朋友圈裡的別人對比起來卻過得風生水起。

有人發的自拍照光彩亮麗,養眼撩人。

有的人深深得朋友喜愛,時常是高朋滿座,每天都有聚會照片。

有人曬男朋友在節假日的轉賬記錄,滿屏恩愛。

別人的生活都是精緻、優雅、無憂無慮的。

反觀自己,處處碰壁,無一可以拿出手上得了檯面。

“本來我覺得挺幸福的,可一對比他人的優越,頓時覺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一下層小民。”

一個網友直白的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不要說發朋友圈了,就連刷都不想刷了。

對於不自信的人來說,朋友圈會加深自己的焦慮,生活已經榨乾了我,對生活已經無力再指指點點了。

對於生活,我無話可說。


04

那些消失的朋友圈真像:不發朋友圈的人,都在幹嘛?

有人在悄悄幸福。

有一段時間,一個朋友處於感情的低落期,凌晨的朋友圈總是有低落的動態,不是悲傷逆流成河的自言自語,就是小兒女的情感訴苦。

然後在第二天早上又刪除。往返幾個月。

很多時候的朋友圈,就是在祈求,祈求想要看的人,看得到。

一年以後,這個朋友的朋友圈終於正常顯示,沒有刪除沒有低沉,她找到了能陪伴自己的人。

想要說話的人就在身邊,就不用再用其他途徑來述說自己的狀態了。

還有個朋友,兩年的朋友圈都沒有更新,最新的一條曬的是自己的研究生錄取通知書,評論區紛紛留言:

“恭喜,不見髮狀態的時候原來是悄悄奮鬥去了。”

“真的很勵志,我們浪費的修圖發圖時間,原來是你正在趕超。”

朋友圈本來就是自己想要展示給他人看的,你希望別人看到的自己,而幸福的人,是不需要那麼多強烈的表達欲的。

因為自己想要的,都圍繞在身邊。


05

有人說,朋友圈就是一場明目張膽的名利場,混得好才願意髮圈,設置半年可見、三天可見、不發動態的人,就是消失了的失敗者。

其實不是這樣的,發不發動態的人,選擇的就是一種狀態,將自己坦白出去或者安心隱身的社交狀態。

選擇曝光自己的人,花時間在經營網絡社交圈上,呈現自己經過精挑細選的生活,挺好,說明對生活還有申訴的慾望。

選擇隱身的人,也不錯,大概想要的人都在身邊,想要做的願望都在路上,不必奮力的求給某個人看。

老套一些,自己的朋友圈自己做主,讓別人去說去吧,畢竟發或者不發,生活就在那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