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文博會最後一天,市民“壓哨”來掃貨

10月3日是第七屆徐州文博會的最後一天,適逢假期,位於國際會展中心的主會場人群絡繹不絕,各商品都進入到了最後的“掃貨”階段。

買!買!買!文博會最後一天,市民“壓哨”來掃貨

精緻的非遺作品頗受歡迎

此次文博會,非遺傳承與創新展區熱鬧非凡。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位非遺傳承人齊聚現場,展示非遺作品、技藝,獻上了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盛宴,讓人大開眼界。記者注意到,如竹編產品、端硯、湖筆等,因為小巧精緻且價格適中,頗受觀展市民歡迎。

“這籃子怎麼編的?也太好看了吧!”在一處擺滿了大小各異、形態精美的竹編制品處,很多市民駐足觀賞把玩,不時發出驚歎聲。這是非遺傳人鄒紅的展區,出生於篾匠世家的她傳承竹編技藝逾30年並創立了竹編加工企業,先後推出上千種精美的竹編產品。現場,精緻的六安竹編就吸引了大批遊客購買。

買!買!買!文博會最後一天,市民“壓哨”來掃貨

“想編好竹子不容易,從選材到編成,中間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嚴格準確,不然做出來的竹編就會不結實、不美觀。”鄒紅操著有點帶著鄉音的普通話對我們說。想做好竹編是很困難的,起底、編織、鎖釦三道工序,再穿插疏、編、插、穿、削、鎖、釘、扎、套等各種技法,單個產品從設計打樣,到高溫蒸煮竹子,再到破篾裁剪與編製成品,每一個物件,鄒紅都要傾注100分的熱情與專注。

可能是因為遊客從作品裡看到了創作者的用心,鄒紅的店鋪前每天都擠滿了人,大家爭相購買精美的竹編作品,第一天的時候,就賣出了幾千元的物件。到10月3日文博會結束,6天時間,鄒紅店鋪的營業額就達到了2萬餘元。

當然,除了作品本身的優質,單價並不高的竹編能賣出這麼多錢,也離不開文博會帶來的客流量。已經是第二次參加文博會的鄒紅表示:“非常感謝徐州文博會給我們外地非遺傳承人一個那麼好的展示機會,希望以後每年都來!”

買!買!買!文博會最後一天,市民“壓哨”來掃貨

在非遺傳承與創新展區,除了鄒紅的竹編,其他產品也都十分受歡迎。“非遺傳承與創新展區,有傳承多年被市民所熟知的非遺技藝,也有不斷創新發展的新技藝展示。越來越多的非遺傳人走進徐州文博會,這不僅是展示,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體現了徐州文博會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市民李女士表示。

具有徐州特色的作品很暢銷

在工藝美術綜合展區,都是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精品,一些頗具徐州特色的產品被一掃而空,其中就包括徐州剪紙傳承人解紅的剪紙作品。

買!買!買!文博會最後一天,市民“壓哨”來掃貨

第一次參加文博會的解紅,帶來了她最滿意的作品。其中不僅有傳統的、反映徐州“兩漢”文化的剪紙,還有很多與時俱進的現代作品。

解紅的店鋪名叫“心緣志願者•香包藝術”。喜歡剪紙、書法、繪畫的解紅不僅是非遺傳承人,還是心緣中心的志願者。她熱心參與公益事業,向有需要的殘疾人提供生活、工作上的幫助。她本人也是一位殘疾人士。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這句話在解紅的身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解紅表示,此次文博會期間所得的收入,她會拿出一部分用在我市殘疾人公益事業上。也正是因為她的這個善舉,路過她店鋪的遊客都會帶一幅自己心儀的剪紙作品回去。

談到參加文博會的收穫,解紅開心地表示:“以前沒有太多人知道我,說想買剪紙、想學剪紙都找不到地方,來到文博會,大家看到我的作品,跟我互相留了微信,會後也可以隨時聯繫到我啦!”

好東西總有識貨人

在“漢源徐州”核心展區右手旁,有一個大氣、充滿國風韻味的展廳。展廳內頗有設計感地擺放著各種華麗的銅製工藝品,冷彩銅壁畫、生肖鼠、銅壺等作品在環境與燈光的映照下顯得光彩奪目。這就是“朱炳仁•銅”展館。

買!買!買!文博會最後一天,市民“壓哨”來掃貨

朱炳仁•銅是以朱炳仁大師名字命名的銅藝術品牌。朱府銅藝起源於清朝同治末年1875年,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在展館內,朱炳仁•銅徐州地區負責人蔣欣原向記者介紹,在中國有95%以上銅工程都是朱炳仁•銅的團隊設計與建造完成的。如中國第一座彩色銅塔——杭州雷峰塔、中華第一高銅殿——杭州靈隱銅殿。2016年杭州G20峰會,朱炳仁大師親制鉅作“泰和至尊”被作為迎賓之用被展出,此次徐州文博會,原品也來到現場,供來往遊客一睹為快。

作為第三次參加徐州文博會的“老主戶”,為回饋徐州市民,朱炳仁•銅此次特地製作了富有徐州特色的精美作品。如“栢鹿銅壺”作品,創意來源於徐州籍畫家萬壽祺的柏鹿圖;“車馬出行壺”創意來自於徐州漢畫像石的車馬出行圖,單價3500元。據介紹,5把“車馬出行壺”在此次文博會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體現其作品的精美和價值很受徐州市民認可。

買!買!買!文博會最後一天,市民“壓哨”來掃貨

蔣欣原表示,

徐州作為文化大市,一直深受朱炳仁•銅的重視,參加徐州文博會,不在乎作品賣多賣少,主要是向徐州及周邊地區老百姓展示制銅工藝這門老祖宗留下來的藝術。“明年的文博會,我們肯定會製作出更多具有徐州特色、價格親民的作品,以此來回饋主辦方的幫助和徐州市民的厚愛。”


徐報融媒記者:顏子舒 見習記者 湯旭/文 譚歌/圖、視頻

編輯:珊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