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方人很難接受孔子?

在中國人眼裡,孔子是大聖人,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世界上,孔子也是鼎鼎大名的教育家,道德學家。孔子早已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對人類文明產生重大影響的100位名人之一。

但實事求是地說,作為思想家和道德學家的孔子,在西方則很難被他們接受,主要的原因至少有兩點:


為什麼西方人很難接受孔子?

一,孔子特別看重祖先崇拜,大多數西方人不會接受這一點。

在中國人眼中,儒家學派的孔子最看重祖先崇拜,這是歷史事實。

在孔子看來,尊重祖先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孝道之先;如果一個人尊重祖先,他就是大德大孝;如果一個人不尊重祖先,他就是不肖子孫,是逆子,不為家族、社會所容。

在《論語》中,孔子始終強調“慎終追遠”,強調對祖先的祭禮,這是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根本。

和孔子相反,西方社會自古希臘時代起便重視祭祀神靈,把尊重神靈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個人的祖先。

在基督教沒傳入歐洲以前,希臘、羅馬人信仰自然神,如宙斯、阿波羅、朱庇特、馬瑞斯等等。他們信仰的自然神不是家族祖先,而是國家和社會的保護神。

希臘、羅馬人也信仰灶神,但他們心中的灶神不是某個特定家族所有,而是為整個部族所有,如羅馬人的灶神,拉丁人的灶神。

基督教傳入歐洲後,基督徒更是禁止祖先崇拜。根據基督教的信仰,只有上帝及耶穌是唯一的崇拜對象,其他信仰都是偶像崇拜,如祖先或皇帝崇拜。所以基督教從根本上廢除了祖先膜拜、泛神論、巫術儀式。

《聖經》當中有句名言——不捨棄父母者,無資格跟從主耶穌。這句話是說,一個人應當捨棄家庭之愛,擁有一顆博愛之心,即愛鄰人、愛仇敵。這是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之一,早期基督教社團即根據這種情感產生。

因此,從對待祖先崇拜的情感看,孔子和西方人的信仰相距甚遠。


為什麼西方人很難接受孔子?

二,孔子強調“等級”觀念,這一種思想西方人不會認可。

孔子最看重什麼東西?當然是人和人的等級區分!在孔子看來,人和人是必須要有區別的,應該要有區別,這是保證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和前提。所以孔子強調“尊尊”,強調“禮”。

其中原因在於,在孔子看來,人的出身不同,家族地位不同,血緣關係不同,由此決定了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這就是儒家最為看重的“身份”意識和宗法制。

什麼是“身份”意識宗法制?簡單說,就是一個人根據自己的出身和血緣決定特定的身份和地位。

例如,《三國演義》中的張飛和關羽為何無條件地效忠劉備?是因為劉備武藝高強或智慧超群嗎?兩者都不是。其中的根源在於,在張飛、關羽看來,劉備身份特殊,他是漢室宗親,有皇家血統,所以劉備是很高貴的一類人,比曹操或孫權之輩高貴多了。

所以張飛或關羽始終看不起曹操,也看不起孫權,在他倆眼裡,只有劉備是高貴的人,其他都是鼠輩!這就是中國宗法制的巨大威力。

和儒家文化相比,西方人最看重什麼?自由、平等,或者說歐洲人更重民主,北美人更重自由。

無論自由或平等,都是特定社會歷史的產物,是特定文化的產物,比如是以破除宗法制為前提條件,以強調市民社會和法治為前提。


為什麼西方人很難接受孔子?

什麼是市民社會?這是一個歷史概念,和西方歷史有關,是產生自由、平等的社會條件。

簡單說,所謂市民社會,就是不同氏族、不同家族、不同階級、不同出身的人聚集成一個團體(社會),他們已經打破氏族血緣限制,共同制定公共法律,共同遵守法律,按照契約精神行事,這種自由、平等的團體就叫市民社會。

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說,早期市民社會是歐洲歷史的特產,是西方式民主制產生的社會土壤,世界其他地區沒有出現這種現象,其中包亞洲古代社會。

比如在公元前10世紀早期,古希臘也是氏族貴族制,即由少數氏族團體執掌國政,類似於中國古代的西周宗法制。但從梭倫改革以後,希臘宗法制迅速解體,轉而進入公民社會,即雅典民主制。

和亞洲封建社會相比,歐洲市民社會及其法治精神源遠流長,直至今日,平等、自由觀念已深入人心,這是西方社會的歷史特色。和儒家提倡的宗法制相比,西方人顯然很難接受孔子的等級制思想。

總之,人類的任何思想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真空裡面的東西,孔子思想也不例外。人們只有與時俱進,根據時代潮流和需求,才能真正把孔子思想發揚光大,使儒家思想更好地服務於現代人的生活。

為什麼西方人很難接受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