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六安這兩個"網紅"小村,國慶假期好火爆...

瞧瞧六安這兩個

01 讓人“留蓮”忘返的小山村

10月4日正午,楊正福家門口的公路上竟然堵車了。

這是在蓮花山住了半輩子的楊正福從未見過的熱鬧場景:綿綿細雨中,一輛輛掛著各地牌照的大巴車、小轎車排起隊,遊客紛至沓來,走進他今年剛開業的農家樂。

“房間一週前就訂滿了,來吃飯的還得拼桌。”楊正福說。

瞧瞧六安這兩個

🔺 安徽省金寨縣紅嶺公路(9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蓮花山位於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因山頂有形似蓮花的山石而得名。縱有奇松怪石、飛瀑雲海,無奈基礎設施落後,這座山一直“藏於深閨”,山中“東蓮”“西蓮”兩個村莊守著“蓮花”沒飯吃。

這幾年,脫貧攻堅政策在蓮花山播了種、紮下根。散居在山窩窩裡的村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住進敞亮、安全的安置點新房,供電供水都有保障。2017年年底,紅嶺公路穿村而過。

這一切,都給蓮花山上的人們帶來了機會。西蓮村第一書記周曉峰初來乍到,夜晚漫山遍野的螢火蟲吸引了他。“城裡人哪看得到這個!”他發動村民建“螢火谷”,大夥兒在一片茶園裡鋪上木質地坪,供遊客搭帳篷夜宿。

瞧瞧六安這兩個

🔺 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西蓮村打造的露天營地(9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有房子不住,誰會露天找罪受?”起初老百姓覺得奇怪,周曉峰笑著說:“奇怪就對了,旅遊有時就得出其不意。”果不其然,遊客越來越多,星空特色遊成為當地旅遊的一個招牌。觀景臺、步道連接起一個個景點。

遊客引得來,更要留得住。2017年之前,偌大的西蓮村沒有一個農家樂,不少村民對發展旅遊還有些牴觸。

“後來遊客都在我家門口照相,還向我打聽吃飯的地方。”楊正福這才坐不住了。今年年初,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將家中平房加蓋了兩層,裝修出6個住宿房間、2個用餐包間以及1個接待大廳,辦起村裡第四個農家樂。

貧困戶楊正福成了楊老闆,開張的頭一個“五一”假期掙了萬把塊錢。“原來手機通訊錄裡只有家裡親戚幾個,瞧瞧我現在的朋友圈。”他告訴記者,如今他的“蓮花山莊”有不少來自天南海北的回頭客。

瞧瞧六安這兩個

🔺 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西蓮村的劉紅運(後)與愛人醃製高山泡菜(9月28日攝,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諾 攝

50歲的劉紅運專門在家中闢出一間房,擺上10餘個大缸,放入豇豆、辣椒、生薑等,醃製高山泡菜。他是個營銷好手,專門為泡菜設計了包裝。

劉紅運說,他的合作社年產泡菜6000件,小小一罈泡菜成為遊客的“伴手禮”,帶動80餘戶貧困戶增收。

國慶節假期,對於蓮花山的新山民葉靜來說,依舊馬不停蹄。在東蓮村投資開辦的茶廠正在研發新茶,還有遊客登門討教茶藝。去年,作為“能人”迴歸的她第一次來到蓮花山,便決定留下。“好山好水吸引了我。”葉靜告訴記者,研學旅遊、綜合生態農業,在她的五年計劃裡,連新茶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蓮花香”。

據不完全統計,國慶節假期前4天,蓮花山接待遊客量突破2000人次。“咱們這裡會越來越熱鬧。”東蓮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王建認為,小山村蘊藏豐富的假日經濟資源,只要花心思挖掘、開發,一年四季都有客流。

對此,楊正福很有信心。他催著在外地學廚的兒子回來掌勺:“咱的小店要和蓮花山一樣,讓人‘留蓮’忘返。”

02 大灣村探訪記:變遷看得見 希望在兌現

從貧困村到“網紅”村的美麗蝶變

10月3日,綿綿細雨,卻絲毫擋不住各地遊客在安徽金寨縣大灣村追尋“詩與遠方”的熱情。

接踵而至的八方遊客被這裡自然而純淨美景深深吸引,不時拿起手機拍照留念。“真是太美了!我們從山東棗莊自駕來這裡遊玩。看到雨中小橋流水,處處充滿著靈氣秀美,感到很開心,不虛此行。”來自山東的蔣先生感慨地說。

瞧瞧六安這兩個

🔺 半掩半現在雲霧中的大灣村美景

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地處大別山腹地,曾是全縣重點貧困村之一,貧困發生率一度超過20%。2014年,大灣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42戶、707人。截至2019年底,貧困人口僅剩4戶8人。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引下,依託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曾經的貧困山村迎來了美麗蝶變。

“這幾年,大灣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假期,大灣村遊客接待中心講解員郭敏沒有閒著,耐心詳細地向遊客講述大灣村的脫貧故事。從昔日的茅草房、土坯房,到如今家家戶戶住洋房,脫貧攻堅給村民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也成為郭敏口中一個個鮮活事例。

瞧瞧六安這兩個

🔺 遊客在大灣村遊玩

瞧瞧六安這兩個

🔺 大灣村遊客接待中心

源源不斷的客流,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今年中秋國慶假期,大灣村遊客接待中心農特產品展櫃成了遊客必經的“網紅打卡地”,當地村民自家的農產品成了遊客爭相購買的“香餑餑”,每天營業額達兩三千元。

瞧瞧六安這兩個

🔺 遊客在大灣村選購特色農產品

變化的不只是日漸富裕起來的口袋,還有村民們的精氣神。村民肖細雨曾是貧困戶,近年來借上“旅遊光”,肖細雨開起了農家樂和民宿,掙上“舒心錢”,丈夫老楊則在村裡當起了護林員。國慶中秋假期,肖細雨每天忙得不可開交,農家樂每天接待三四批遊客,她感到日子越過越有奔頭。

在大灣村公路旁的細雨農家樂,店主人肖細雨逢人便說大灣村的新變化。“這兩年,大灣村的路變寬敞了,遊客多了,我們的生活變富裕了。每到節假日,就是我們最忙的時候,這得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老百姓過得越來越舒暢、越來越有精氣神。”

在大灣村,像肖細雨這樣的村民越來越多。據統計,今年前9月,大灣村過境遊客近20萬人次,全村民宿、特產店等旅遊接待場所發展到42家,帶動了村民就業、促進農產品銷售,讓村民吃上了“旅遊飯”。

如今的大灣村,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旅遊產業發展欣欣向榮,純樸而幸福的笑容綻放每個村民臉上。很多村民還自發客串起導遊,向遊客分享脫貧後的喜悅、講述大灣村新時代新故事。

村民日子有盼頭,幹部幹事創業更有幹頭。國慶中秋假期,大灣村每天遊客接待量達兩三千人。花石鄉黨委書記王玉寶這段時間一直堅守在村裡,村幹部更是兩班倒值班,做好對遊客服務工作。在他看來,這個假期又是一個村民們致富的黃金週。

在大灣村遊客接待中心,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餘靜當起了志願者,忙著在大門口清潔打掃衛生。“遊客來了要住,要吃還要玩兒,走的時候還要帶,我們要為他們提供全流程服務,增加村民收入。我們這裡山好水好,空氣新鮮,遊客來了有看頭,大灣村會越來越受歡迎。” 餘靜說。

大灣村的山山水水彷彿在訴說這裡脫貧的動人故事。

特寫:細雨中訪“細雨”

國慶中秋假期第三天,我們慕名來到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

朦朦細雨中,在當地村幹部指引下,我們來到一個名叫“細雨農家”的民宿。女主人聞聲從裡屋走出來,迎我們進屋,並熱情地攀談起來。

一旁的村幹部介紹,這位女主人叫肖細雨。這家民宿就用她的名字命名,聽上去給人一種柔柔的感覺,清新而親切。

2019年肖細雨一邊在茶廠上班,一邊開始裝修自己的民宿。當年9月份,在當地政府提供的小額貸款支持下,“細雨農家”終於掛牌經營。

國慶中秋假期,來肖細雨家住民宿、吃土菜的遊客也越來越多,今年村裡漂流項目開業,她家的生意越來越好。

瞧瞧六安這兩個

🔺 說起脫貧故事,肖細雨(右一)和她的丈夫楊習倫舒心地笑著

肖細雨說,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她們家移民搬遷蓋起了三層樓房。有7個房間可以作為客房,每個房間每晚房價100元,來這裡的遊客可以自己選擇做飯,也可以吃農家飯。當初給別人打工,如今自己當起了老闆。說話間,她不由露出笑容。

不斷的歡笑聲,吸引了她的愛人從另一個房間走了過來。夫妻倆在客廳打開了話匣。交談中我們得知,她愛人叫楊習倫,夫婦倆曾經是困難戶,嚐盡了貧困的滋味。近年來,脫貧攻堅改變了大灣村的面貌,給村民送來了及時雨,也讓大家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2018年底,大灣村整體出列,肖細雨也和很多人一樣,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肖細雨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除了經營這家民宿,丈夫老楊作為村裡的護林員,每個月都會有650元的固定收入,同時,他每年還在村裡開發的水上漂游項目服務兩個月,每個月有兩三千塊錢的收入;另外,家裡的山地種植了天麻,每年有2萬元至3萬元收入,家裡的茶園還可以收入七八千元。說起收入,肖細雨又笑了起來,對這些穩定的收入來源,她感到非常滿意:“現在不愁吃、不愁穿,還能存一點錢。”

肖細雨一家有六口人,有老人要贍養,還有兩個孩子上學,但是這些年來她感覺壓力在逐漸變小。在交流中,肖細雨感慨地說:“今天的變化,都要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脫貧更有勇氣,生活更有奔頭”。

說話間,已經到了中午,屋外的細雨下得越來越稠密。山間的細雨透著一絲涼意,但是在“細雨農家”裡卻洋溢著濃濃暖意。

走出“細雨農家”時,夫妻倆站在門口與我們揮手告別,臉上淳樸而幸福的笑容,透著溫暖,給人力量。

小山村裡的民宿大文章

“每到週末和節假日,我們的客房都是遊客爆滿,一房難求。” 大灣民宿“管家”劉輝洪開心地說。

這個國慶中秋假期,地處大別山腹地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熱鬧了起來。以前讓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外來客”,如今不僅迎得來、留得住,而且吃得香、住得好。

瞧瞧六安這兩個

🔺 大灣村民宿

依託獨特的資源稟賦優勢,近年來大灣村按照“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以開辦民宿為抓手,發動群眾、引回外流人才、吸引社會投資,不僅讓村民更富,也讓鄉村更美。現在的大灣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2017年,大灣村成立了旅遊開發公司,嘗試把集體產權房屋進行改造成民宿,增加村集體級經濟收入。大灣民宿聘請了外出務工人員劉輝洪作為民宿“管家”負責日常運營。在村裡上班,劉輝洪不僅能掙錢,還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孩子,這讓她特別開心。通過努力,她還拿到了講解員證,義務向遊客介紹大灣村的新變化。

長年在外經商的村民汪達貴,眼瞅著來村裡的遊客越來越多,鄉親們都在辦民宿,他也看出了其中的商機,立刻跟兩個兒子商量,利用宅改騰退政策,把安置點的新房進行了裝修,在老家開民宿、銷售特色農產品。

現在,汪達貴夫婦倆整天樂呵呵的,自豪地跟鄉親們說:“過去沒能力幫助大家,現在回來發展了,大家一起搞民宿、銷農產品,帶著大家一起搞發展。幸福不幸福都寫在臉上啦!”

瞧瞧六安這兩個

🔺 大灣村村民新居改造成的民宿

為了留住“回頭客”,大灣村還通過 “騰籠換鳥”的方式,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2018年,大灣十二檀茶廠建成投入使用,周邊環繞著1500畝高標準茶園,為了充分利用周邊資源,大灣村引進了市級農頭企業蝠牌茶業入駐。蝠牌茶業在原有生產車間的基礎上,增設了茶旅接待中心、茶藝體驗中心,完善了觀光、體驗、餐飲、住宿等休閒功能,在茶旅驛站裡賞花品茗,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體驗。

隨著大灣村的知名度不斷增加,“細雨農家”“新雲小院”“情宿大灣”……一個個獨具特色的民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2019年,無錫鴻遠集團來大灣村投資精品民宿項目,項目佔地面積70畝,建設低密度田園閒適風格精品民宿26棟,共計110個床位。待正式營業後,遊客將有機會在此漫步竹林小道,傾聽鳥叫蟬鳴。

線下賣風景,線上賣產品。民宿店主緊跟時尚潮流,發展線上經濟,開設線上有贊微小店,帶動茶葉、食用菌、黑毛豬肉、土雞蛋等旅遊特色產品網上銷售,2019年實現網上銷售近200萬元。

截至目前,大灣村共有民宿、特產店等旅遊接待場所42家,村民自營、集體經營、企業運營的民宿“多點開花”,成為開啟村民致富的“金鑰匙”。大灣村先後獲評“安徽省旅遊扶貧示範村” “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稱號。

來源| 新華網安徽

瞧瞧六安這兩個

點分享

瞧瞧六安這兩個瞧瞧六安這兩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