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和“囧媽”從北京吵到莫斯科,結果還是隻能向親媽服軟


“你還記得上一次給你媽媽的擁抱是什麼時候?”大年初一看了徐崢的《囧媽》,我聽到這句話時,眼眶溼潤了。

父母是我們生命的來處,我們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看到這個世界的絢爛,他們借給我們全部的視野,付給了我們全部的青春,陪伴我們長大。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他們卻成了我們試圖掙脫的枷鎖,和恨不得快速逃離的人。

徐崢曾說:“這部《囧媽》的靈感來源,就是來自他和他媽媽的相處在一起的狀態,她和媽媽沒法呆在一起超過三天,三天以後必定會吵翻了。”

徐伊萬(徐崢飾)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陰差陽錯之下,和媽媽盧小花(黃梅瑩飾)在開往莫斯科的列車上待了六天六夜。這一路雙方都產生了激烈的矛盾,相愛相殺,爭吵不斷。

媽媽對兒子事無鉅細的關心和延綿不斷的嘮叨,小到什麼東西能吃,什麼東西不能吃,大到夫妻隱私,什麼時候搞個孫子給她抱抱等等,她都得管。

只要兒子發出抗議,設法告訴她,我的事你不懂,媽媽你講講道理的時候,媽媽就搬出萬能抵擋金句:我是你媽呀,我是為你好呀。

兒子與媽媽的溝通,時時處於崩潰的邊緣,甚至逼得徐伊萬揚言要逃離,堅決要求媽媽和他保持十米以上的距離。

徐崢和“囧媽”從北京吵到莫斯科,結果還是隻能向親媽服軟

小時候,我們常說,等我們長大了,就要做媽媽的媽媽,保護她:可是,我們真的長大了,我們和父母的相處模式,從依戀變成了明明很想關心卻又想逃離,明明彼此心疼卻又相互傷害。

現在的我們總覺得父母的觀念過時,抱怨他們不知道現在的世界在發生著什麼,也不明白自己的感情和生活經歷著什麼。

我們很多事情想和父母想說明白,卻又不停地爭論,甚至在雙方鬧得激烈時,我們會不自覺的甩出一句:老古板,不想和你說了。

徐伊萬在餐桌上,終於憋不住,借老婆張璐的話,直接他媽說:“媽,你看,這就是我們兩人之間的問題,你心裡面長了一個幻想的兒子,他應該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該怎麼說話,你全設定好了,你為什麼要鍥而不捨的改造我呢?都這麼多年了,你難道還沒有意識到我不是你想的那個人嗎?

這番話,我們是不是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們的父母總在為我們的人生做“指揮官”,他們特別希望我們按照他們的方式長大成人,生兒育女,安安分分過一生。

如果是這樣,我們的父母觀念過時,而且還固執己見,我們是要和他們爭論,還是選擇閉嘴呢?

徐崢和“囧媽”從北京吵到莫斯科,結果還是隻能向親媽服軟


黃渤曾在一期節目裡說起他和父母的溝通方式:年輕時候,他比較叛逆,父母為自安排好未來的發展方向,去一個穩定的單位,做一個穩定的工作,他就私自跑了,自己就跑去南方去唱歌了。他和她父母經常因為這件事而激烈爭吵,產生了很大分歧。

慢慢事業有成了,他回到家,依然也會經常和父母因為一些事情而掰扯來掰扯去,他感覺總有一個問題要和父母說一下,希望他們能接受一點新的東西,新的觀念,但是他後來發現,父母的觀念就是一座大山,他根本推不倒它。

慢慢到了父親得到阿爾茲海默症,已經聽不懂他在講什麼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那麼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無論是和父親爭論還是掰扯,或者靜靜聆聽一下他的話。

其實,當我們和父母有什麼理念之爭時,無論是爭論,還是閉嘴,這只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家庭和諧溫暖氣氛的粘稠劑。

中國社會發展得太快了,我們的父母能活到今天,能把我們養大,靠的就是他們那一套過時的觀念:勤儉持家、不要惹事、穩定工作、聽話懂事。在他們像我們現在這麼大的時候,這一套觀念讓他們度過了最苦難的歲月。

在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跟父母吵架,逞一時之快,吵贏的那一刻,就是我們開始後悔的那一刻。

我們不停地找說辭來證明他們的觀念過時,固執己見,我們以為他們不會在意,其實他們是最在乎我們的看法。

父母,包括我們自己,也不喜歡被證明觀念過時,沒有一個父母甘願被稱作過時和固執的人。

那此刻,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徐崢和“囧媽”從北京吵到莫斯科,結果還是隻能向親媽服軟


我們《奇葩說》第一季節口號是什麼?四十歲以上的成年人,要在子女陪同下,才能觀看節目。

這一季節目倡導的理念:讓父母去了解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他們喜歡什麼,也讓年輕人知道怎麼和父母有一個良好的溝通,而不是任何一方刻意去改變誰。

我們每一代人都會覺得自己的父母觀念陳舊,但過幾年,我們成為孩子的父母,我們的孩子也會覺得我們觀念過時。

觀點真沒有絕對的陳舊,有的只是我們不認同罷了。我們和父母爭論,只是想告訴他們,只有我們的觀念是對的,是新的,是最應該被聽進去的。

邱晨在比賽中講到自己是怎樣和父母相處的,她說:“自己三十八歲了,她前前後後換了六七份工作,走過四五個城市,而他的爸媽一直生活在廣州。她回到家,看到爸爸看報紙,媽媽跳廣場舞,覺得自己忽然之間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感覺。”

現在不能適應爸媽的生活,只是隨著她長大和離開,她和父母之間活著活著,活出了時差。”

但她覺得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我們不在家的時候,他們都是和同年齡層的人在一起,我們應該看見和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而沒有必要去改變他們。

觀念之差,只是我們的各自生活方式不一樣而產生的,我們和父母之間,更多需要行動起來,一有空就坐著飛機去彼此所在的世界看看,陪伴彼此做不同的事。

我們和父母之間,真的沒那麼多無謂的爭論和掰扯,只需要更多的相互和解。

徐崢和“囧媽”從北京吵到莫斯科,結果還是隻能向親媽服軟


60多歲的李宗盛,用一首《新寫的舊歌》與離世多年的父親講和。年輕時,李宗盛也曾懷疑過父親根本不懂自己,這一次,通過該曲,他聊了父親以及他們的父子關係。

“到臨老,才想到要反省父子關係,說真的,其實在回答自己敷衍了半生的命題……等到好像終於活明白了,已來不及,他等過你,已來不及。”

一年三百六五天,我們陪伴在父母身邊,比他們期待的和我們以為的時間,其實都要少得太多太多。這世上,最愛我們的兩個人,會早於我們走下人生的列車。

正如徐伊萬的前妻勸他:“你去看你媽媽的時候,可不可以放下手機,不要去開視頻會議,好好地陪陪她,抱抱她。”

在劇終,徐伊萬終於懂得,閉上嘰裡呱啦的嘴,只需陪伴媽媽去做她想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靜下心來,去聽媽媽講那些自己未曾參與她的人生的故事,方更懂得她的不易。

多陪陪父母,這不是履行贍養義務,而是讓我們未來少些遺憾和失落。父母在,我們的人生尚有來路;父母不在,我們的人生就只剩歸途。

那些逼過的婚、白過的眼、吵過的架、相互撂下的狠話,最後都會煙散雲散,留下的只有和父母每一個開心的時刻。

別等一切都來不及了,我們才後悔不已。趁父母還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少點爭論,多點走進他們的生活裡靜靜地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