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宇宙」,要爆發了嗎?

大家,我不客套了,有話直說。


作為一名播客製作者和播客聽眾,我今天跟大家推薦一下「小宇宙」這個新鮮APP。有資料顯示這是「即刻」團隊重新出山的產品之一。「即刻」作為一個小眾社區,去年被停服下架了,我沒有使用過。但是這次這個「小宇宙」我真是要稱讚一下。


你的「小宇宙」,要爆發了嗎?


APP剛內測,播客圈馬上就知道了,我拿到邀請碼安裝之後,試用了幾天,才來跟大家彙報。


以後,如果別人想了解播客,想要入坑,我會直接推薦這款。因為這是一個完全純粹的播客APP。它充分提純了音頻內容池,不含雜質,在這裡面,只有精準定義下的播客。


為什麼要強調這個,因為目前主流的客戶端「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荔枝」「蜻蜓」......都不是為播客量身定做的。在這類APP裡,純正的「播客」其實流量小、聲量小。流量擔當是「有聲書」、官方自制的音頻節目(PGC)......甚至「直播」。他們像一個內容超市,只要是音頻類的內容,自制、採購、UGC、PGC都儘量羅列在一起,相互爭奪吸引力。而「小宇宙」就像一家獨立書店,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範圍,不會大包大攬。這裡,就引出了另外一個「小宇宙」優於其他平臺的重大特點 —— 評論。


你的「小宇宙」,要爆發了嗎?


每一家平臺運營的角度和精度都是不同的,我舉當年新聞資訊平臺為例。新聞源其實差別不大的情況下,「網易評論」從同類競品中脫穎而出,大家有口皆碑的成為自來水,對外宣佈“此地好玩,常有大神出沒”,“新聞不重要,評論才好看”,“新聞要看網易評論”成為用戶的心智錨定。甚至抖機靈成為一門手藝,後來「知乎」也迎頭趕上,把UGC評論這件事再度提純。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產品本身起作用,更是一件(重度」運營的事。我想說的是,每一家的基因不同,產品的生長狀態就不同。甚至同一家的不同區塊都不同,比如「網易評論」曾經聞名天下,「網易雲音樂」每首歌的評論區也是精彩絕倫,但「網易雲音樂」播客節目下的評論就不如前兩者。當然,這也側面說明,播客目前還處在流量和資本關注的雙重窪地。


其實每一家都有評論區,都有評論功能。是不是規劃一片空地,莊稼就會自然生長,並不是。各路英雄豪傑甚至可能會誤入歧途、相互碾壓、劍拔弩張。

我就見過「故事FM」在不同平臺,節目下方評論區不同的表現,有的平臺用戶,大概是誤入,不瞭解節目調性,對嘉賓描述的行為口誅筆伐。其實這檔節目上傳的內容,都是經過製作者價值觀判斷的,剩下的就留給故事的親歷者自己講述,聽眾自行體會和判斷。


許多用戶可能是主流媒體或抖音、頭條、公眾號的做號黨慣出來的毛病,凡事都要提煉中心思想,最好是媒體替我總結好了,不然不知道怎麼去想整件事,當聽到開放性的、政治不正確的、甚至有點醜惡的故事講述時,就慌不擇言了。而「故事FM」的長期聽眾,一定明白這個道理,讓“親歷者自己講”這麼寶貴的內容源,當然要好好保護,不然哪會有更多人會去跟節目組投稿那些稀奇古怪甚至離經叛道的“故事”。


如果是「有聲書」的愛好者,我想應該也很難轉去聽播客,因為「有聲書」是播音員念稿,聽眾就是被動收聽一些既定文本,並且很熟悉自己要期待的東西。而許多播客的定位,是在“聊天”和“訪談”的中間,會有很多即興的思維碰撞,坦率的說,有的播客聽起來,並不輕鬆。


而一打開「小宇宙」的評論區,你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活躍、相親相愛的群落。你一定覺得聽播客的人,自然就是比較喜歡靜靜收聽的人,不然去B站追UP主玩彈幕多爽啊。我曾經也是這樣想的。但是隨著節目越聽越多,節目越做越多,發現有時候聽到的好東西,是一樣能激起討論欲和分享欲的。而且因為音頻沒有視覺和文稿的搭配,當你需要總結動輒1個小時內容的時候,當你聽到某個你不太熟悉領域的陌生詞彙,又或者嘉賓提了一嘴某本書、某部電影、某個app,一閃而過,節目主播又手懶沒有寫ShowNote和列表時,就會比較苦惱。這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痛點,「小宇宙」團隊發現了,激活了聽眾社群。社群形成,自然就有小蜜蜂貢獻以上內容,氛圍形成了,很容易感染新加入的用戶,這是不同的產品,不同的文化。


「小宇宙」另一個貢獻,就是把「時間軸錨點」給做出來了,我印象中,這應該是音頻類客戶端裡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如果你經常逛「油管」你就會發現他們也有同樣的技術。

「錨點」可以做雙向的跳轉,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聽覺座標,因為音頻的伴隨特質,我可能在開車、做家務或者其他什麼事,並不方便中斷做記錄,當有空的時候要往回找,只能手動拖拉進度條,很有因為太麻煩而直接放棄。而「錨點」的產生,增加了同好者互動的幾率和體驗,激發了友好行為,也許已經有人幫你圈出來了,並附上了時間點,你可自行點擊回聽一下,或者還沒有人提到,那你也很有動力去做小蜜蜂,因為你知道別人可能因此受益。


你的「小宇宙」,要爆發了嗎?


「小宇宙」很雞賊的只做feed流索引,也就是節目內容其實不在「小宇宙」,音頻不在他們的服務器上,這樣既無政策風險,又無服務器壓力,真是四兩撥千斤。可能因為「播客誕生地」美國人的開發慣性,播客一直以來居然用的是特別硬核的RSS訂閱機制,“feed和rss”,真是互聯網的遠古詞彙,沒想到在2020年還能見到。當然,聽眾不用管這些,在哪裡聽比較爽就在哪裡聽,做播客的,也不是特別需要知道這些技術細節。


而且,這只是內測版本,播客APP能挖掘的還有很多。播客的收聽是有門檻的,有時間成本的,這就意味著,播客聽眾的含金量,是遠遠高於視頻公眾號的。播客+社交,播客+電商,都很有想象空間。


你的「小宇宙」,要爆發了嗎?


內測用戶都會產生三個邀請碼


我放在這裡,先到先得。


如果還有人要,那我希望那三個邀請碼裂變之後,回來這裡接力


或者去其他地方搜索一下


小宇宙APP邀請碼


UJVX


XVDE


XJUV


APP下載鏈接放在「閱讀原文」咯,上去記得搜索「黑熊電臺」,素質三連哈!你會發現一個百花齊放的播客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