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開演

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開演

9月26日至28日,由定西市政府主辦,省文化藝術研究所,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安定區委、區政府承辦,定西鐵堂演藝有限公司協辦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在定西大劇院傳承展演。

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開演

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周奉真,定西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陳月芳,安定區委書記趙眾煒,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祁永和等領導觀看演出。

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開演

本次展演活動由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挖掘整理,定西鐵堂演藝有限公司、隴西秦韻演藝有限公司合作演出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潞安州》(全本)《黃金臺》(全本)及《失傳摺子戲專場》。

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開演

據瞭解,甘肅派秦腔是秦腔藝術中最重要的一個分支,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甘肅秦腔史稱"琴腔"、"隴西梆子腔"、"甘肅梆子腔"等稱謂,最初以西秦腔的稱謂出現於明代戲曲文獻,明末清初逐漸形成,清中後葉至中華民國初期,興盛於甘肅全境。甘肅秦腔與陝西秦腔藝術風格迥異,清代即形成了以生行、淨行為主的舞臺表演特徵。表演崇尚做派,重神韻氣勢,雕塑感強;注重營造舞臺氣氛,動作誇張大氣,火爆熱烈,創造出"三竿子"、"三鞭子"、"三溝子"等獨特表演形式;開打火爆,講究特技,如"鞭掃燈花"、"掄麻鞭"、"耍紙幡"、"打五雷碗"、"耍牙"等。據統計,目前甘肅秦腔劇目在3000種以上,尤以封神、列國、三國等連臺本戲著稱於世。

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開演

演出期間,祁永和為定西鐵堂演藝有限公司授牌,甘肅文化藝術研究所負責人為秦腔甘肅派藝術研究傳承創新基地進行授牌。

這次展演是省文化藝術研究所戲曲文獻整理研究轉化成藝術院團舞臺藝術成果的重要舉措,是推進甘肅藝術產、學、研結合發展、學以致用的突破口。(焦曉亮 史瀟娟 )

國家級非遺項目秦腔甘肅派瀕危劇目傳承展演開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