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派五代傳人譚元壽在京離世,而譚門傳奇仍將繼續下去

無論怎樣的傳奇,終有畫上句號的那一刻……

今天12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京劇)傳承人,京劇譚門第五代傳人譚元壽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2歲。

著名戲曲評論家傅謹說:“如果要以譚門七代為線索寫京劇史,譚元壽的這一章,大約最長,也最為曲折多姿。”

譚派五代傳人譚元壽在京離世,而譚門傳奇仍將繼續下去

01

續寫譚門傳奇

譚元壽生於京劇界最負盛名的譚家,是京劇譚派第五代傳人,曾祖父譚鑫培為譚派創始人,祖父譚小培、父親譚富英(“四大鬚生”之一)均繼承譚派。

譚派五代傳人譚元壽在京離世,而譚門傳奇仍將繼續下去

譚門三代合影(從左至右依次為譚元壽、譚小培、譚富英)

譚鑫培創始的譚派是京劇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流派,京劇界曾一度出現“無腔不學譚”的局面。1905年,譚鑫培還主演了中國第一部電影京劇《定軍山》。譚鑫培的第5個兒子譚小培,除了繼承譚派,最大的貢獻就是將兒子譚富英培養成為譚派乃至京劇界響噹噹的人物,就連毛主席都很迷譚富英的戲。譚富英正是譚元壽的父親。

譚元壽註定也要將這份家族榮光傳承下去。

他自幼跟隨他的舅舅、譚派鬚生宋繼亭學戲,五歲登臺,先後和祖父、父親同臺演出《汾河灣》中的娃娃生薛丁山。

譚派五代傳人譚元壽在京離世,而譚門傳奇仍將繼續下去

譚元壽幼時和父親譚富英同臺演出《汾河灣》

1938年,10歲的他進入富連成社科班,師從雷喜福、張連福、劉盛通學老生,從王連平、茹富蘭學武生。父親譚富英對他要求一直很嚴格,有一次譚元壽在“富連成”科班學戲時被打了30板,屁股都被打爛了,血肉粘到了褲子上,譚富英看了卻說:“你這叫捱打啊?還不到我的三分之一呢。”

1945年出科後,譚元壽曾為荀慧生“挎刀”,參加裘盛戎的班社。1949年自行挑班,1954年加盟北京京劇團。在大師雲集的集體中,他的演技逐年走向精到嫻熟、漸成大家氣候。

譚元壽嗓音高亢,功底紮實,全面地繼承了譚派的藝術風格,又借鑑了餘派傳人李少春的表演,文武兼備的他可以說是一個合格的繼承者,讓譚派藝術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對於譚門本派的《定軍山》《南陽關》《戰太平》《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問樵鬧府·打棍出箱》《秦瓊賣馬》《桑園寄子》《黑水國》等劇目他駕輕就熟,《打金磚》《野豬林》《連環套》這樣亦文亦武極見功夫的劇目也很擅長。

02

永遠的“郭建光”

譚元壽不僅在繼承傳統戲方面卓有成就,最為大眾熟知的角色還是樣板戲《沙家浜》中的郭建光。

1965年的一天,正在長春拍攝電影《秦香蓮》的譚元壽,接到電報讓他速回北京,出演京劇《沙家浜》中的郭建光。《沙家浜》改編自滬劇《蘆蕩火種》,1964年北京京劇團(今北京京劇院)將其改編成為同名京劇。1965年,該劇更名為《沙家浜》,劇中主角從阿慶嫂變成了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一下子從配角到主角,一副沉甸甸的擔子就這麼落在毫無準備的譚元壽身上。

譚派五代傳人譚元壽在京離世,而譚門傳奇仍將繼續下去

譚元壽成功詮釋《沙家浜》中的郭建光

唱腔高亢,還要有武功底子,譚元壽事後回想,也許是這兩條讓他成為郭建光這個角色的人選。當年為《沙家浜》設計唱腔的陸松齡晚年跟譚元壽次子譚立曾回憶說:“當時給你們老爺子設計的唱腔已經特別難了,但他唱起來還是有富餘。”

為了排好這出戏,譚元壽把鋪蓋捲兒都搬到了劇團。那時,北京京劇團團址在今天虎坊橋工人俱樂部附近,譚家住在大柵欄,不過一兩站的路,他愣是幾個月沒回家。有時譚立曾去給他送衣服什麼的,他都顧不上說話。那個夏天的畫面一直留在譚力曾的記憶裡,父親穿著個大背心滿頭大汗地在那裡排練。

譚派五代傳人譚元壽在京離世,而譚門傳奇仍將繼續下去

譚元壽成功詮釋《沙家浜》中的郭建光

《沙家浜》是現代戲,但譚元壽沒有將現代戲和傳統戲完全割裂開來,而是將傳統戲的程式化帶入《沙家浜》,演員的身段、武打都有傳統戲的影子。劇中郭建光有一處下場的戲,他沒有按現代的方式走下去,而是用傳統戲的走法,踱步下臺。一點小小的改變,就讓戲味更濃了。

《沙家浜》首演是在上海,因為大受歡迎,一連演了40場。劇中郭建光的戲份非常吃重,“堅持”一折幾乎都是高八度的唱腔,別說是演出40場,就是連演4場,許多演員都堅持不下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演下來的,全憑著年輕吧!”後來,譚元壽回憶起那時的自己,都覺得有些陌生。

譚派五代傳人譚元壽在京離世,而譚門傳奇仍將繼續下去

譚元壽親自指導譚正巖排練《沙家浜》 李繼輝攝

劇組其他角色都有B角演員,只有郭建光這個角色,因為找不到合適的演員,10年間近千場演出,都是譚元壽一個人演,直到1974年耿其昌進入劇組。

現代戲本來是沒有流派的,但因為他演的郭建光太出彩,《沙家浜》被默認是“譚家戲”了。譚元壽經常說:“沒有《沙家浜》就沒有今天的我,這是我的命運之戲。”

03

傳承重任總在心頭

“譚門傳人”是一道光環,但同樣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如何更好地傳承譚派,更好地傳播京劇藝術一直是譚元壽心裡最重要的事。

上世紀八十年代,傳統戲恢復演出後,譚元壽作為京劇界老藝人和北京京劇院主力演員,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先後出演《黑水國》《龍鳳呈祥》和《群英會》等劇目,併為近20部老戲錄音進行了配像,為發展京劇做出了很大貢獻。

曾祖譚鑫培60歲出演電影《定軍山》,譚元壽則在年近八十的時候出演了新版電影《定軍山》。他說:“

這麼大歲數演電影,完全出於一種敬意。”

為了更好的傳承,他對兒子譚孝曾要求就如父親當年對他那樣嚴格。譚孝曾說,多年以來從父親那裡得到的最大的褒獎就是“還不錯”。

他為孫子起名“正巖”,就是希望他能好好繼承譚派藝術。在譚正巖的成長道路中,不僅要面對外界的質疑,在家裡也有爺爺的嚴格要求。“這麼多年來,爺爺從來沒有誇過我,批評倒是不少。”譚正巖說,小時候唱戲,爺爺不滿意的時候會說“你那叫唱戲嗎?你那是喊!”有一次演出《四郎探母》,他前面就鉚足了力氣演,爺爺說他“傻小子睡涼炕”,不知道合理安排體力。好不容易有一次,他唱《四郎探母》的“坐宮”表現不錯,父親譚孝曾跟他說爺爺挺高興,沒準兒會到後臺誇誇他。譚正岩心裡竊喜。結果,爺爺到了後臺,先跟別的演員道“辛苦”,到了他這兒,看都沒看他,扭臉就出去了。

譚派五代傳人譚元壽在京離世,而譚門傳奇仍將繼續下去

譚正巖繼承爺爺衣缽出演京劇《許雲峰》

在這種錘鍊中譚正巖成長的不容易,但也更紮實。1984年,譚元壽與馬長禮等京劇藝術家排演了京劇《紅巖》;2020年6月,北京京劇院新劇《許雲峰》在網絡直播平臺首演,主演正是譚正巖。

《許雲峰》網絡直播售票近萬張,但讓譚正巖最為激動的還是來自爺爺的肯定,“爺爺看了一遍直播,又看了一遍重播,給我父親打電話的時候,一邊掉眼淚,一邊說,正巖成熟了,我對不起你們,沒幫上什麼忙。”

今年譚正巖的孩子也出生了,譚門第八代已在路上了,傳奇仍將繼續……

來源:藝綻

本期編輯:金力維

本期記者:牛春梅

圖片來源:部分圖片由公眾號“戲曲曲藝兩門抱”提供

監製:周南焱

流程編輯:郭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