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社科丨大明能臣侯恂,運去英雄不自由

網商社科丨大明能臣侯恂,運去英雄不自由

文丨劉金芳(網商社科特約作者)

公元1648年三月,隱居商丘鄉里的侯恂,聽到故友葉廷桂去世的消息,不禁悲憤交加,痛哭流涕,並寫詩哀悼故友,稱讚故友的品行,並明確了自己絕不出仕的決心。

此時此刻正是天下風雲變幻,山河飄搖,朝代更替之際,侯恂面對天下如此之格局,其心中亡國之痛,悲憤之情可想而知。其思緒也不禁又回到那個烽火連天的過去。

1、一封奏書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註定又是多事之秋的一年。

在關外東北,明軍與後金的作戰節節敗退,丟城失地,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而在內地,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縱橫在中原大地,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境。圍剿張獻忠起義軍的明軍被拖垮,主帥楊嗣昌因追剿計劃失敗,以致於湖北襄陽失守襄王被殺,飲恨自殺。

此時的李自成率領義軍進入河南,先後攻破諸多城市,並於公元1641年正月二十一日攻破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兵臨當時河南省會開封城下,把開封城圍得個水洩不通。此時此刻的崇禎皇帝真可謂焦頭爛額,心急如焚。把獄中的侯恂放了出來,命他率領左良玉的軍隊以解開封之圍。

出獄後的侯恂經過一番精心對局勢的研究之後,於是向崇禎皇帝上一份奏書,表達自己對局勢的分析和建策,這是一份重要的全面用兵方略。

侯恂在文章之先就開門見山提出“寇患積十五年而始大,非可一朝圖也。由秦入豫,一敗汪喬年,再敗傅宗龍,而天下之強兵勁馬皆為賊有矣。”

侯恂又明確指出,明軍和農民軍,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處於劣勢的明政府已經不能主動地尋求義軍主力作戰,只能扼險據守,等待時機。

網商社科丨大明能臣侯恂,運去英雄不自由

因此,他反對廷議以援救開封作為當務之急,主張責成陝西、保定、山東、鳳陽、淮徐各督、撫固守本境,他自己不是按朝廷的意旨調左良玉部北上解開封之圍,而是前往湖北坐鎮於左良玉軍中相機行事。他指出當時河南已是赤地千里,糧食窘絕,義軍近百萬之眾集中在這裡,過不了多久就會出現糧食危機。到那時他再督率左良玉部由湖廣北上,會同陝西總督孫傳庭夾攻起義軍於河南。(“機有可乘,即東出與孫傳庭合,群賊腹背受攻,飢擾馳突無所,不相屠戮,必自降散”。)

侯恂依據自己多年的軍事經驗以及自己家鄉的河南情況寫出的這份用兵方略,客觀公正分析了雙方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雙方優劣勢,不爭一城一地之失,採取有利地勢圍而不打,把農民起義軍圍困在一定範圍之內,待其物資匱乏,或內部紛爭之時,四方同時用兵一舉殲滅之。

這是一份極具有戰略價值的用兵方略,這和後來的清末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運動,李鴻章圍剿捻軍有著非常相似軍事戰略方針,後兩者取得勝利說明,如果明朝朝廷採取侯恂的這份軍事計劃書,也許歷史將會改寫。然而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拒絕侯恂的正確爭議,明軍軍隊在河南開封附近與李自成軍隊展開決戰,明軍主力被消耗殆盡,明河南官僚在救援無望的情況下,挖開黃河大堤淹沒了開封。同年閏十一月,侯恂也罷去官職,重新關進了監獄。

就如侯恂所說的那樣“舍此不圖,而欲急已潰之中原,失可阨之險要,蛇豕肆釁,恐其禍有不止於藩王者。此社稷之憂,而非小小成敗之計也。”大明王朝失去了一次絕地重生的機會就如一座千瘡百孔的大廈,轟然倒塌也就是時間問題,其滅亡的命運已經不可避免。而侯恂自己滿腔的報國之志和卓越的才華再也沒有施展報效大明王朝的機會了。

2、慧眼識英才的大明能臣侯恂

侯恂(1590—1659),字若谷,號六真,商丘人,是明朝太常卿侯執蒲的長子。十七歲時受知於提學使梅之煥,補博士弟子員;五年後受知於郡守鄭三俊;與其弟侯恪同舉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乙卯舉人,同登萬曆四十四年丙辰進士。歷任山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太僕少卿、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

侯恂的父親侯執蒲,字以康,號碧塘。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二十一歲時中舉人,十年後,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中進士。初任守津(今山東省寧津縣)令,後官至太常寺卿,是著名的東林黨人。

網商社科丨大明能臣侯恂,運去英雄不自由

泰昌元年(公元1621年)辛酉,侯恂改授山西道監察御史。時邊境告急,侯恂屢上疏論核餉練兵方略,左都御史鄒元標倚之如左右手。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五月,侯恂上疏追論“移宮案”;六月又上疏追議“紅丸案”,同時上疏論救刑部尚書王紀,群邪為之側目。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秋,因鄒元標舉薦,詔侯恂巡按貴州,以平息貴州水西土目安邦彥叛亂。侯恂疏陳十事,皆用兵方略。至任,助中丞朱燮元、都御史王三善解貴州之圍。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因平叛有功,朝廷打算擢升侯恂為京卿。但由於魏忠賢為首閹黨把持朝政,群小附和,凡異己者,皆視為東林黨。侯恂之父侯執蒲以剛直不阿而聞名朝野,吏部尚書趙南星、吏部侍郎陳於廷等很信任他。當時,侯恂的弟弟侯恪也在朝廷做官,與同朝的繆昌期、姚希孟關係很好。侯恂在“紅丸”、“移宮”兩案中,又與魏忠賢奸黨針鋒相對。因此,魏黨視侯氏父子為眼中釘,謂侯氏父子倔犟無狀,不可一日留。故父子兄弟乃相繼罷官。一時商丘侯氏,東林黨魁之名遂震天下。

不久,年輕的天啟帝病死,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下臺,在發放的路上自殺身亡,猖獗一時,囂張跋扈的閹黨勢力隨之覆滅。罷官在家的侯恂被重新啟用為御史,被重新啟用的侯恂首請定閹黨逆案,以六等治罪。當時執政的是諂媚魏忠賢閹黨的溫體仁,溫體仁因此非常仇視侯恂。後來邊境形勢嚴峻,侯恂因為才望出眾,以兵部侍郎身份去昌平視察軍隊。

在侯恂為官期間有識人之明,慧眼識英才,為大明王朝選拔很多有用之才,這些人很多都成為大明王朝一代精英名將。

陝西榆林衛人尤世威,出身於行伍,入行伍後原為士卒,後來到侯恂部中。崇禎四年十二月,侯恂發現了他的才幹,將其薦為總兵,鎮守山海關等處,經理關門軍務,在與清兵作戰中屢立戰功,顯示了較高的軍事才能,累官至左都督,成為明朝末年的一位名將。

明朝末年著名的將領左良玉更是侯恂將其提拔於部伍。《南疆繹史》載:“左良玉字崑山,遼東人。以軍校歷職至都司。崇禎元年,寧遠兵變,巡撫死;坐削職,窘甚。已走昌平。”於崇禎三年投侯恂麾下。侯恂時任兵部侍郎,守昌平。侯恂將其收于軍中,不久便發現他是個人才,將其由卒伍提拔為捭將。後來左良玉成為明末著名將領,侯恂對其有知遇之恩。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明軍廣寧大敗,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四十多座城池失守,明朝關外形勢岌岌可危。便在此年,袁崇煥千里迢迢來京朝覲述職。御史侯恂慧眼識人,題請破格擢用,具疏奏言:“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天啟帝採納侯恂等建議,授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旋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在寧遠保衛戰中用紅衣大炮轟死清太祖努爾哈赤,一戰成名。成為讓後金軍隊聞風喪膽的人物。

網商社科丨大明能臣侯恂,運去英雄不自由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侯恂遷戶部尚書,此時明王朝外釁內訌,國儲告匱。原戶部尚書畢自嚴因誤餉下獄。侯恂繼任後,拮据兵餉,不事加派,而轉運不乏。識拔史可法、倪嘉慶於郎署,薦員外何楷為給事中。上《屯田奏議》,請分立官屯、軍屯、兵屯、民屯、商屯、腹屯、邊屯及考課任官之制,極其周祥。《歸德府志》記載曰:“恂調度有法,軍用不匱。”

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十一月,因遭閣臣薛國觀、溫體仁嫉妒,薛、溫唆使宋之普等奏劾侯恂靡餉誤國。侯恂坐屯豆事下獄。長系詔獄七年之久。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春,歸京師監獄。六月,李自成農民軍席捲中原,合兵圍汴,滿朝官員一致推薦侯恂。崇禎帝亦思侯恂之才,又以天下重兵皆在左良玉,且良玉驕悍,不受節制;而良玉為侯恂舊部,良玉受侯恂恩深,非侯恂莫能制。故特赦侯恂出獄,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丁啟睿總督保定、山東、河北、湖北等7鎮軍務,解汴圍。

侯恂上書崇禎皇帝,論解河南之圍用兵方略,侯恂在文中有理有據的分析當時之形勢,論議恰當,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對於解決當時的軍事困局具有很大實際意義,然而崇禎皇帝拒絕了這份提議,就如侯恂在文中預料的那樣,明軍與李自成軍隊在開封周邊進行決戰,明軍大敗。冬末,侯恂以不即救汴而罷官。侯恂買舟南下,避揚州。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侯恂再次被逮下獄。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而死,明朝滅亡。侯恂被農民軍從獄中救出。侯恂因為官清正廉潔,頗具才華,李自成不顧侯恂曾經和自己作戰,三品以上文武官員,只任用了侯恂一人。“被任命”後的侯恂,謝絕任官,要求歸家隱居。

不久清兵入關,五月,在其次子侯方夏護送下,侯恂逃往金陵避難。當時留守南京明朝群臣因擁立誰為皇帝產生巨大的分歧,福王朱由崧被馬士英率軍擁戴為南明皇帝,乃為弘光帝。馬士英重用閹黨餘孽阮大鋮,阮大鋮翻逆案,欲殺侯恂、方域父子,侯恂去徽州(今安徽歙縣)避難。清軍渡江,南明群臣開門投降,南明小朝廷滅亡,侯恂得脫。

網商社科丨大明能臣侯恂,運去英雄不自由

清順治三年,目睹家國之變,山河破碎的侯恂心灰意泠回到家鄉商丘,侯恂在城南十里築南園而居之,隱居南園。清國史院大學士宋權,河南巡撫吳景道等曾交章論薦,勸他出山。面對清政府百般威脅和利誘,使盡解數,但侯恂堅辭不授。屢徵不起,十幾年足不入城,保持了自己的晚節。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病逝,葬於侯府南園。終年70歲。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時勢造英雄,時代決定了人的命運,有時候造化總是弄人,上帝也總是喜歡開玩笑,總讓人不禁惘然。侯恂一生為官清正廉潔,不攀附權貴,對於大明王朝真可謂兢兢業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耗盡一生的心血,欲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使大明朝廷轉危為安。但大廈將傾,一木難支,大明帝國的昏庸無能,貪腐成風,黨爭不已,欺詐百姓,早已是國將不國了,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

侯恂一生坎坷,屢遭陷害,侯恂和那些忠心於明王朝的大臣們,縱有滿腔的報國之志,一身的才華橫溢,也無法挽救一個腐朽王朝滅亡的命運,真可謂生不逢時,空悲嘆!真是一個令人感嘆的悲劇。但是,侯恂的清正廉潔的品行,忠心為國的家國情懷,慧眼識人的風采,才華橫溢的見識,堅韌不拔的氣節,都應該標榜青史,侯恂也是商丘歷史上值得銘記的人物。

3、侯恂和他的商丘侯氏家族

古城商丘擁有幾千年輝煌的文明歷史,是中華文化起源地之一,其人文典故和歷史名人更是層出不窮,輝煌燦爛。明清時期商丘為歸德府,明朝正德至清初百餘年間,歸德古城人才輩出,文教昌盛,經濟繁榮,先後興起了家族興盛的大家族,歸德商丘“八大家七大戶”名震中州。“沈宋侯,葉餘劉,高楊兩家在後頭”的“八大家”民謠婦孺皆知,“東陳西宋,南柴北孟,穆、蔡、胡”的“七大戶”傳說也在地方有著廣泛影響。而侯恂為首商丘侯氏家族就是當時最著名的一個家族。

據侯家家譜記載,商丘侯氏家族的始遷祖侯成原是杞縣人,明初奉詔由杞縣遷入商丘,以軍籍隸屬歸德衛,在商丘古城西南侯老家村居住下來,後世遂為歸德衛人。

商丘侯氏家族在前幾代“有隱德,家世業農"。至侯和的兒子侯進時,“無甚厚產,獨特持以勤儉,故生齒繁,軍徭日增,能寬然不乏常,村居時時杖履行吟隴上,欣然自得,無上事未嘗入城府”。

此時的侯氏家族可能只是地方弱族,經常遭到“同伍無賴”的欺負,侯進深感於此,在承擔沉重軍役的同時,侯進仍不忘延師授子,“公始課子弟以博士業,闢塾延師督訓有加,不令其與治生計,衣服冠履愛從先進"。在侯進的精心訓導下,侯氏族人“悉恂謹朴茂,一見即知為侯氏子”。

侯進有三子,長子侯踽、次子侯璣、三子侯琳。侯琳幼弱,侯璣早卒,留下一子叫侯執蒲,被侯踽收養。侯踽和其父侯進一樣,在承擔繁重賦役的同時,不忘教導子侄。

明朝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侯執蒲與兄侯執躬同舉於鄉,侯執蒲登萬曆戊戌(公元1598年)進士,侯執躬登萬曆己丑(公元1589年)進士。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侯洵與弟侯恪同舉於鄉,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二人又同登進士。萬曆年間,侯氏家族在兩代人中出了四名進士,侯恂先後當過監察御史、太僕寺少卿等職,後升到戶部尚書。他與父親侯執蒲、弟弟侯恪三人同朝為官,侯氏家族達到鼎盛。正如商丘《侯氏家乘》說的那樣:“父子兄弟同朝,吾族之盛在明季也。商丘另一著名歷史人物宋犖也稱讚說:“吾中州望族之最,夙稱侯氏?可謂盛焉!”商丘侯氏家族也因兄弟進士、父子進士,成功邁入“商丘八大家”的行列。

網商社科丨大明能臣侯恂,運去英雄不自由

明清時期,侯家更因侯恂的兒子侯方域侯大才子之名而名揚天下,一則是侯方域主持的“雪苑社”譽滿全國,另一則就是他與李香君的悽美愛情故事依託桃花扇廣為流傳。

歲月冉冉,風雨飄搖,侯恂和他的侯氏家族的輝煌已成為歷史,也成為商丘歷史上一個家族的傳奇廣為流傳,侯恂和其家族身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對於人生感悟,家族的教育,文化歷史的變遷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他應該成為研究商丘明清歷史文化的切入點,重新發現其身上價值和意義,為今天商丘文化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鑑和啟迪。

穿過商丘古城北門,漫遊在古色古香的商丘古城之中,沿中山大街南行,直行半里許到劉隅首往東一百米許有兩座古色古香庭院矗立在街道兩旁,路北是明朝曾任戶部尚書侯恂的府邸,路南是其子侯方域的故居,壯悔堂的所在地。這就是商丘侯氏家族的府邸。

如今侯氏故居已成為商丘古城最著名的文物景點,也是商丘古城標誌性建築之一,很多中外旅客慕名來到這裡,既是瞻仰明清時期商丘民居端莊和典雅的建築之美,感受商丘古城幾百年的文化歷史記憶。也是傾聽商丘侯氏家族輝煌一時的故事和傳說,更是對於侯恂這位著名東林黨魁的敬仰。

注,本文參考材料:

1,康熙年間編撰《商丘縣誌》

2,乾隆年間出版的《歸德府志》

3,三聯書店出版1987年編寫《商丘縣誌》

4,《商丘侯氏家乘》

統籌:胡繼勇

審核:趙繼彬

指導:商丘市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