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文丨劉金芳(網商社科特約作者)

順治九年之秋,身心疲憊的歸德才子侯方域再一次遊歷江南,遍訪故友。這也是他生命當中最後一次回到這個讓他平生難忘的江南盛地。是年冬末,前往嘉興拜訪故友彭孝先,恰遇自己同鄉故友練貞吉。

1、商丘侯家和永城練家的世交友誼

練貞吉,字石林,河南商丘永城人,弘光朝兵部尚書練國事之季子。侯、練二家,既為同裡,又為世交。明崇禎十七年秋,侯朝宗被阮大鋮追捕,藏身於貞吉父練國事官邸之夾牆中得免。朝宗逃離南京時,貞吉為之餞行,朝宗有《金陵別練三》詩相贈,此後二人遂未曾相見。

練貞吉在其文《四憶堂詩集序》回憶此時情況說:“邸次中時時論詩,謬為朝宗許可,乃出其全集(指《四憶堂詩集》),俾餘訂之。”練貞吉亦將他所作《日記》向朝宗求教。當時,練貞吉急於春節前趕回故里,朝宗則因訪友事未竟而稽留,臨別時,以詩相贈。

練貞吉的父親練國事和侯方域的父親侯恂都是就讀於范文正公書院,並受教於當時的歸德知府鄭三俊,並且在萬曆四十四年同時考中進士,二人真稱之為既是同鄉,又是同年,他們二人在朝廷任職後政見相同,志同道合,關係友好,皆被魏忠賢閹黨看成東林黨的人物。先後被罷官回家。

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侯方域對於練國事有著父輩式的尊敬和愛戴,在其詩作《哀辭九章》裡把練國事和史可法,倪元潞一樣,當做亦師亦友的人物哀悼之。侯方域在詩前的序寫道:“哀辭者,感群公之既沒而作也。倪、週二公,師也;練公,父執也;史公,世舊且明存亡所繫也;張公以下,友也。哲人既萎,情見乎詞。”

由此可以看出練國事在侯方域心中的位置,在侯方域看來,練國事,這位叔父輩的長者和其父親一樣是為了大明王朝而南征北戰奮鬥不已的忠貞之士,戡亂能臣。也許因種種原因他們功敗垂成,讓人感嘆不已。但是他們本身的所作所為就是值得人們驚歎的壯歌。

2、練國事,一生征戰都為誰

練國事(公元1582年-1645年),字君豫,明末河南歸德府永城人。練子寧八世孫。

練子寧 ,名安,以字行,號松月居士,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參加殿試,力言:“天之生材有限,陛下忍以區區小故,縱無窮之誅,何以為治?”太祖稱善,親擢第二名(榜眼),授翰林修撰。

建文初年,練子寧與方孝孺都很受建文帝的信任,改吏部左侍郎。不久,拜御史大夫。練子寧以舉賢薦能為己任,政聲斐然。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登上帝位,改年號永樂,遂將練子寧綁縛上朝。練子寧大義凜然,痛斥燕王篡權謀位,大逆不道。燕王惱羞成怒,命人將練子寧的舌頭割去。燕王說:“我欲效周公輔成王。”子寧聞言,用手伸進口裡蘸著舌血,在殿磚上大書:“成王安在?”燕王大怒,命磔屍,並誅殺練氏族人151人,被放戍邊的親屬371人,練子寧的家鄉四百八十戶人家慘遭橫禍,無一倖免,僅幼孫練珍被侍婢救出,藏匿於民間,練氏才倖免,未被殺絕。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對一些冤獄進行了平反,特下詔為練子寧建造忠貞祠和忠貞坊。這位在歷史長河中的真正忠烈之臣,就被後人永遠稱頌,追諡為“忠肅”、“忠貞”太保,都御史。

練國事在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丙辰科考中進士,任沛縣(今江蘇沛縣)知縣,調任山陽知縣。

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練國事升任監察御史,曾上疏20餘次,因涉及權宦魏忠賢逼取冬衣,欺辱尚書鍾羽正一事,致使魏懷恨在心。天啟四年,練國事巡按漕運,次年回朝覆命。給事中趙興邦阿諛魏忠賢,向皇帝奏稱練國事是趙南星東林黨人,練國事被削職為民。

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天啟帝病死,崇禎皇帝登基,魏忠賢閹黨倒臺,明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練國事被起用為監察御史,掌管京畿道,次年升任太僕寺少卿,督餉山西。

崇禎三年,關中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明朝當局越來越嚴重的苛捐雜稅,民眾的生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難以為繼。於是陝西延安饑民聚眾起事,如烈火燎原之勢。練國事又升任僉都御史,巡撫陝西,督軍鎮壓。

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正月,農民軍神一魁部攻佔保安,李老柴、一條龍攻佔中部縣。練國事率兵進剿,斬殺農民軍1700餘人,俘義軍首領李老柴、一條龍,送獻京師。又進兵鐵角城,斬殺可天飛,用離間計誅殺郝臨庵、獨行狼等160餘人,前後斬農民軍萬餘人。同年十月,明總督楊鶴因接受詐降農民軍失事被革職逮捕,練國事亦受牽連,戴罪自贖。

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練國事誓師督戰,在宜川、白水、郃陽、寧塞、蒲河西壕、銅川橋、虎兒窪、鐵角城等地殺農民軍4萬餘人,俘殺農民軍大小首領點燈子、劉道江、郭惡虎、混天猴、神一魁、黃友才、不沾泥、普天飛、金翅飛、插漢兒、飛山虎等60餘人,始被赦免戴罪。

據《歸德府志》記載:“時饑民為亂,邊兵附之,國事率將士力戰,大破之。復進兵擊,狪羅幾盡,陝西平。”

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農民軍由山西進人陝西,偽作受撫,總督陳奇瑜信以為真,傳檄各路明軍不要繼續進擊。練國事上疏陳述輕撫的害處,陳奇瑜對練甚是怨恨。不久,農民軍脫離陳奇瑜,出道北上。兵部尚書張翼鳳因與陳奇瑜系兒女親家,便將陳的過失嫁禍予練國事。練被逮入獄,於崇禎九年正月遣戍廣西。

《清一統志陝西統部名宦》記載說:“練國事,永城人。崇禎初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前後數百戰,降者甚眾,關中稍靖。而歲比不登,屢請恤於朝,不應。國事撫瘡痍,輯流冗,民甚愛戴。”

李清的《練國事墓誌銘》也記載說:“公去秦之日,秦人追送好哭,聲動天地,將士皆嘆息泣下,不復言戰。”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練國事被赦免,詔復冠帶家居。時值劉超殺御史魏景琦、舉人喬明楷叛明。至練國事家,練國事正色說:“庶民仇怨殺人,罪及身耳。將軍國之大帥,奈何冒反跡為族滅計?”劉超被練國事身上無所畏懼的凌然正氣所折服,不敢加害,慌忙退出練國事家中。後來,練國事、丁魁楚、張星與鳳陽巡撫馬士英設計將劉超誘斬,亂平。永城縣城得以保全,不久,練國事以原職起用。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農民軍佔領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身亡,大明王朝滅亡。留守南京應天府的明朝文武官員擁戴福王朱由崧稱帝,史稱南明弘光政權。

崇禎十七年,南明弘光朝廷任命練國事為戶部左侍郎,不久改兵部左侍郎,加尚書。

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二月因病去職,三月病逝,終年六十五歲。“卒之日,遠近痛之”。

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練國事的同鄉商丘歷史名人宋犖說:“公有德於秦,(被)逮日,秦人追送大哭。甲申,弘光立,起公兵部侍郎。公欲不就,已而念燕京陷沒,大臣無不覲新君禮,未幾進尚書。與馬士英、阮大鋮不合,鬱郁病卒。公仕三十年,至大司馬,猶僦屋以居,天下稱其介雲。”

《永城縣誌》卷十九《練國事傳》也評價練國事說:“公仕三十年,家奴不足指田園,僅供饘粥。解官歸始購室以居。沒之日朝野無不痛惜。”

如果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座巨大的舞臺,那麼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芸芸眾生無疑就是這個舞臺的演員,只不過因每個人的不同,演繹的是喜劇或者是悲劇罷了,幸福美滿,皆大歡喜的喜劇固然值得稱道,可是那種蒼莽悲壯,讓人蕩氣迴腸的悲劇同樣具有震撼心靈的穿透力。

練國事南征北戰,征戰不已,可謂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竭盡全力,也沒有能挽救大明王朝滅亡的命運,心懷遺憾,含恨而終,不能不說,練國事一生坎坷,人生多舛的命運就是一個悲劇。我們不禁要問一句:“練國事,一生征戰究竟為了誰?”

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練國事作為一名儒學知識分子,治國平天下無疑是其終生的追求,他也不可能脫離自己當時的歷史環境,維護大明王朝的長治久安也是自己必然的追求目標,但通過宋犖的所述,練國事對於大明朝廷內部的腐敗無能,爾虞我詐,黨同伐異等醜惡行徑,而為之深惡痛絕。這也是練國事剛開始不願意就職於弘光小朝廷的最根本原因,可以說練國事已經看透了腐敗無能的大明朝廷的本質。

從這一點來說,練國事的一生作戰不僅僅是為了一家一姓之封建王朝,而是為了家國天下的夢想和追求,以及為萬世開太平的價值理念,總之,練國事一生征戰就是為了國家的和平穩定,社會的長治久安,為廣大普通民眾開闢一個良好的安身立命的社會環境,這是古代傳統儒家知識分子為之追求的理想,我想這也應該是練國事一生追求的終極目標。

3、練國事在家鄉永城的軼事和傳說

練國事不但是一個致力於經世致用,為天下開太平的英傑,在其家鄉商丘永城同樣有著崇高的聲譽,有關於他的善舉和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很多人都知道《六尺巷》的故事,其宣傳的美德廣為人知,可是在商丘永城有一個類似故事——相讓衚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練國事。

相讓衚衕位於今天的永城市老城區中山街中段路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衚衕。雖然歲月的滄桑抹去了很多時代的記憶,但是相讓衚衕的故事依舊世代相傳。

傳說,明朝中期,衚衕兩側,分住著汪、練兩個大戶。汪姓人家有人在兵部任提督,練姓人家有人官居都堂。

有一年春天,汪、練兩家整修房屋,拆舊更新。練家動工早於汪家,打地基時沒有與汪家打招呼。練家的地基砌好後,汪家扯線丈量,說練家的地基向外拓展了一尺,佔去了多半個衚衕的地皮。汪家再蓋房屋,就要把衚衕堵死了。練家說,汪家前些年蓋房時就沒有留滴水的地皮,多佔練家的宅基地久矣。

練、汪兩家,為了宅基地發生糾紛,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雙方都自認為有理,便各寫訴狀並附各自的地契文書,呈送到永城縣令案頭,讓縣令公斷。

永城縣令認為,練、汪兩家爭端事小,但兩家在朝廷都有人做官。萬一處理不好,無論是練家還是汪家,他就可能丟了烏紗帽,兩家誰都得罪不起。於是,縣令將兩家的訴狀陳於案頭,壓了下來。

練家已經砌好了地基,備辦了磚瓦木料,為早日把新房建起來,就派家人赴北京城找練都堂,讓其敦促縣令把官司了結。練都堂聽家人細述了事情的原因,沉默一番之後,就提筆寫信一封,讓來人帶回。

練家人接到練都堂從京城捎回來的信,慌忙拆開來看,只見信中寫詩一首: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一牆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這首詩讓練家人受到很大教育,主動推掉砌好的地基,蓋新房時多讓出了兩尺寬的地方。這條衚衕因練家的禮讓而寬了很多,行人便稱它為“練家衚衕”。

後來,汪家翻蓋新房時,受練家的影響,也讓出了兩尺多寬的地方,使衚衕更加寬闊了,不僅可以行人,還可以挑擔、推小車。

這時候,永城縣令看到這種情況,就將練、汪兩家的訴狀送回,並在全縣褒揚練、汪兩家的高尚仁義之風,號召全縣人民學習練、汪兩家謙恭禮讓的品行,同時親自書寫了“相讓衚衕”的牌匾,掛在衚衕的南北入口處。

從那以後,永城就有了一個相讓衚衕,同時,相讓衚衕的故事也流傳開了。而故事的那個練都堂就是練國事。

另一個練國事的故事則是焚卷祠的故事。在永城市陳集鎮練花園村東北角過去有座“焚券祠”,是明朝天啟年間百姓為紀念練氏族人練國體、練國事兄弟倆焚券的善行而修建的。

據史書記載,明朝天啟初年,永城連年災害,百姓食不果腹。而練氏家族較為興旺,時值練國體在家中掌管家事,看到百姓日子貧苦,便借錢借糧救濟百姓。過了幾年,雖然莊稼收成漸漸好轉,但百姓日子過得依然緊迫,不僅無力償還債務,而且利息越積越多,每個人都很憂心這種每天揹著債務的生活。

天啟四年,時任監察御史的練國事遭人陷害,被罷官回鄉。練國事回到家中,練國體把家中大小事務講給他聽,練國事看到記錄百姓欠債的賬本後,很為百姓擔憂,便與練國體商量,想把所有賬本作廢,不再讓百姓償還。儘管猶豫不決,練國體還是同意了。此外,練國事還拿出做官多年攢下的200兩紋銀在漢臣集建了一個粥棚,以救濟路過的難民。為了讓百姓徹底放下心中的擔憂,練國體、練國事兄弟倆在粥棚前將厚厚的賬本全部燒掉。

天啟七年,永城莊稼豐收,百姓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為表達對練國體、練國事的感激之情,曾經的欠債百姓李芳、郭應試等人組織修建祠堂,百姓紛紛出錢出物出力,很快建成一座祠堂,取名“萬民祠”。

崇禎元年,練國事官復原職,在京城任戶部尚書的永城人黃運泰聽說練國事在家焚券的善舉後,寫了一副楹聯送到萬民祠,上聯“輸糈為民遠宗文正”,下聯“焚券市義高出孟嘗”,橫批“焚券祠”。萬民祠也因此改名“焚券祠”。

此後的幾百年裡,練氏家族將焚券祠作為練家祠堂,年年拜祖祭祀。後來,焚券祠被毀壞。練氏族人又新建了焚券祠,成為紀念和祭祀練國事的場所。

網商社科丨明末兵部尚書練國事:有心滅賊身先死,空有遺恨對日月

永城棗幹為永城特產,明天啟年間,監察御史練國事將棗幹帶入京中獻給明熹宗天啟皇帝,熹宗讚許,遂列為貢品,明清兩代歲貢不綴,併為天壇必用之祭品。同時也是商丘傳統美食。公元1914年,永城棗幹曾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博覽會上展出。現永城全縣共有棗樹38萬株,年產棗幹10萬公斤。

練國事,無論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或者對於家鄉的善舉都有著驚人的壯舉,可謂是達則兼濟天下,退則造福鄉梓,作為一名出類拔萃的歷史人物,其清正廉潔的品行,造福於民的善舉,其臨危不懼的風度,其卓越超人的軍事才能和政治眼光,在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中都有著不朽的貢獻和價值,既使是經濟騰飛的現在,依然有他不菲的價值和意義所在。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這句話對於練國事來說同樣合適。

注:本文參考材料

1,中華書局出版《明史·練國事傳》

2,乾隆年間出版《歸德府志》

3,侯方域《四億堂詩集》

統籌:胡繼勇

審核:趙繼彬

指導:商丘市委宣傳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