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多點發力破除要素制約,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曲阜多點發力破除要素制約,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 本報記者 姜國樂 孟一

本報通訊員 陳曙光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推進產業振興,必須破除“人地錢”瓶頸制約。曲阜市緊緊扭住“人地錢”等要素供給,在田間地頭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產業發展實踐,一系列做法激活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讓廣袤鄉村煥發新的生機。

入社“老闆群”盤活一村經濟

“這小果子跟人一樣,喜歡群居,一定區域內種植的數量越多,授粉越充分,結出的果子就越多、越飽滿。”4月10日,春日的暖陽照進時莊街道雙廟村的500多畝藍莓園裡,村民郭秀菊一邊掄著鋤頭翻地,一邊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今年村裡又有幾十戶村民把從老一輩開始種的小麥玉米換成了藍莓。“藍果果”最愛的群居生活,在雙廟村越來越有樣子了。

過去,雙廟村和多數傳統農業村一樣,以種“一麥一棒”為主,收入低留不住年輕人,多數農民索性把家裡的地一包了之。後來,村裡不甘心只讓老百姓跟著引進的項目打工,開始嘗試集全村之力大膽進行種植業的整體轉型升級。

“村裡是2015年開始改種藍莓的,那時候很多村民連藍莓都沒見過,自然也不敢盲目跟進,不過這些都在我們的意料之中。”談起通過外出學習和項目論證決定在全村大面積推廣藍莓種植的事,雙廟村黨支部書記高茂河直言,想上新作物,就得讓村裡人先看到經濟效益。於是,他帶著幾家農戶成立了合作社,先試先種,在第一年坐果率尚低的狀況下實現了一畝地12000多元的純利潤,贏得了村民們“一年藍果果趕上十年金棒棒”的讚歎。

實實在在的收益擺在眼前,合作社又包了種苗和技術,村民們也不多猶豫了,紛紛加入合作社,自己當“老闆”。短短三年多時間,雙廟村的藍莓種植面積就達到了500多畝,先種先試者更是換上了設施大棚。“雙廟藍莓”開始進入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大型商超,牌子越打越響。

各種人力、資金、技術持續注入鄉村,曲阜土生土長的農業品牌越來越多。目前,姚村鎮廟東村的蓮藕種植產業已覆蓋全鎮,向全市擴張;尼山紅葡萄加入象徵國內頂尖葡萄種植俱樂部的“中日葡萄之友”,產品一經問世便躋身高端市場……

八村“飛地”抱團同推一項目

4月9日,記者來到了位於吳村鎮叢莊村的網紋瓜種植基地,18個現代化的設施大棚裡爬滿了綠色的藤蔓。再過1個多月,這些被譽為“瓜中貴族”的綠心蜜瓜就將新鮮上市。可讓記者沒想到的是,這裡的大棚竟分屬八個村。它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產業目標,藉助“飛地”抱團發展。

“不同村子村情不一樣,所以鄉村振興服務隊在為村子引項目時,多采取一村一策、一村一項的方式。”提起打破慣性、巧借“飛地招商”概念對多村產業項目進行整合的事,“萬名幹部下基層”吳村鎮鄉村振興服務隊副隊長朱傳勇直言,這得從一筆鄉村振興專項資金使用的精細賬說起。

去年年初,朱傳勇所屬的服務隊來到了東楊院、蔣家寨等5個村開展工作,每村每年有5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發展產業。“拿吳村鎮來說,當地缺水嚴重,打口150米以上的井配上泵站少說也得花好幾萬塊錢。如果為了建大棚一村打一口井,啥還沒幹十幾二十萬就沒了。不光打井,修渠、請技術員都是這個道理。”朱傳勇告訴記者,為了減少重複建設,把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服務隊決定5村聯合發展一個項目,通過“飛地”把大棚落在一起,進行規模化、標準化培育。就在服務隊遍尋良田的時候,3名包村第一書記對這一創新做法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帶著資金攜村加入。

在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和第一書記項目資金“兩金”並用下,去年年底,8村共同推進的網紋瓜種植項目落在了土壤肥沃的叢莊村,水、電等園區配套一次備齊。“同樣是建18個棚,集中建設比分散建設省出了小一百萬!”東楊院村黨支部書記楊飛說,服務隊很看重與農民收入息息相關的產品附加值,把省出來的錢全都用在了購買技術服務、強化品牌包裝、打通網絡銷售渠道、建設水果物流基地等二次提升上,

全方位“武裝”讓吳村網紋瓜一步踏上了高起點。

最大化專項資金利用率的同時,曲阜堅決做到“項目不能一落了之”。質量和效益導向下,該市鄉村振興項目持續向高質量、長鏈條發展:息陬鎮北元疃村的百育農業精品蔬菜直供全國各地的香格里拉大酒店;陵城鎮的繁盛無花果園裡,不僅結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種鮮食無花果,更搖身變成無花果酒、無花果乾、無花果醬等,身價陡增……

扶貧資金變身“玫瑰股本”

“趕緊走了,趕緊走了,去晚了耽誤幹活……”4月14日,天剛矇矇亮,石門山鎮河夾店村村民趙玉英就在電話裡招呼同村的姐妹們,去村口的玫瑰莊園種植基地上班。10分鐘不到,有說有笑的五六人就騎車趕到了基地,戴好手套拎起工具鑽進了花香四溢的玫瑰棚,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不僅僅是在這裡打工,作為村裡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趙玉英她們還有一重特殊的身份:玫瑰莊園的股東。為了幫助貧困戶持續增收,經過曲阜市扶貧辦、鄉鎮和企業協商,周邊村莊的貧困戶得以直接用扶貧資金入股。

“村裡流傳著一句俗話,‘資金直接分到戶,吃光花淨難致富’。對於俺們這種山區村,想給貧困群眾一條可持續的生財之道,不是發倆錢就能成的事兒。”河夾店村黨支部書記高居廷直言。

為把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曲阜市積極引導扶貧資金向經營資本轉化,可以入股項目,也可以集體形式進行資本整合經營。玫瑰莊園的案例屬於前者,按照合作模式,曲阜市花開萬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基地的玫瑰種植和菊花加工列為兩個扶貧項目,鼓勵附近8個村莊的200多戶貧困戶以入股的形式與企業共謀發展,實現持續增收。

曲阜市扶貧辦主任劉年表示,把扶貧資金、土地等資源變為經營資本,為扶貧工作打開了一扇窗戶。這樣的創新在產業振興中也大有用武之地。如今,項目建棚村民承包、合作社聯盟等具有創新性的資源運營模式在曲阜陸續湧現,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道路正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