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為什麼醫療開銷越大,我們對健康的擔心卻越重?

胡大一:為什麼醫療開銷越大,我們對健康的擔心卻越重?


醫患雙方都不應過度痴迷先進技術


德國萊比錫醫院的外科專家曾做過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實驗:


他們將100位冠狀動脈狹窄達到75%的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手術,另一組不手術,每天鍛鍊身體,一年後,手術組的康復率70%,而沒有做手術組的康復率卻達到88%。


胡大一:為什麼醫療開銷越大,我們對健康的擔心卻越重?

康復決定著病情發生發展


今年我接診一位東北53歲男性患者,有持續性胸痛8年,醫院病例記錄長達20年,每次發作持續數日,最短半至一天,運動中無不適。不吸菸,無高血壓,血糖、血脂、正常,冠狀動脈造影:LAD(左前降支)中段肌橋,其他血管無狹窄。該院留學博士用機器人為患者做了搭橋。


術後患者症狀非但不減輕,反而顯著惡化加重,兩週12次看急診,瀕死感。這個患者真需要搭橋嗎?我看是過度追求新的生物醫學技術。當下的醫學模式迫切需要從生物醫學模式轉向社會—生物—心理醫學模式,迴歸人文。


胡大一:為什麼醫療開銷越大,我們對健康的擔心卻越重?

冠狀動脈搭橋手術


曾有患者輕度心房顫動,我建議做心臟康復,但患者經濟狀況良好,一心想根治,執意手術,國內的醫院做完,又到國外的醫院做,最終都失敗,結果整個人從此性情大變。後又找到我,我告訴他,即使手術失敗了,心臟也還是不錯的,可以通過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合理藥物調整,不影響正常生活,通過幾次心臟康復運動後,該患者重新露出笑容。


充分的醫患溝通,長期的隨訪是看好病的基本功


醫療不應該只有刀片、藥片、支架和起搏器。最基本的是需要有效的溝通,看病不是修機器,不是簡單地看幾個檢查結果、幾個數據就可以輕易診斷清楚,沒有醫生可以一次看好病的,只有在與患者充分的溝通中才能發現問題,幫助一個患者制訂最佳治療方案往往需要幾個月時間甚至更久。


胡大一:為什麼醫療開銷越大,我們對健康的擔心卻越重?

充分的醫患溝通


我從生物醫學技術向雙心、心臟康復五大處方的改變


我學醫從醫50多年了,開始也是用單純的生物醫學技術,到1995年開始感悟雙心,近幾年學康復做康復又悟出五個處方,我看病是三步曲:


1.問病情

2.看心情

3.談談生活工作和人生經歷,有無壓力,不順心。我從母親的精神理解了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


心臟康復五大處方的核心價值是“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轉變,與我最早推動心臟內外科室一體化,成立心血管中心一樣,就是為了打破科室的壁壘,幫助患者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提高醫療服務的質量與安全性。


胡大一:為什麼醫療開銷越大,我們對健康的擔心卻越重?

心絞痛


心臟康復中心融合心理、運動、營養、藥物、戒菸五大處方,多學科的交叉,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讓患者一個科室一個科室地跑著看醫生,真真正正地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服務,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進入心臟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