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面白,身材不高,額上無月牙

提到大名鼎鼎的包青天,相信不少人腦海中馬上會出現一個形象:方臉黑麵,眉宇印月,身材魁梧,手執驚堂木,端坐開封府衙大堂。然而這只是戲曲中的藝術形象,

事實上,包拯的真實形象是一個白面書生,身高也只在1米65左右,額頭上也沒有月牙。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面白,身材不高,額上無月牙

金超群飾演的包拯

故宮南燻殿中存有包拯畫像,看上去端莊、儀表堂堂、下垂大耳,面目清俊,看上去十分和善可親,看不出傳說中的威嚴。包公祠中也保存著一幅世人所畫的包公像,這個按一比一比例、真人大小的畫像中的包拯,身高也只有1米65左右,嘴唇寬厚,皮膚白淨,很像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原地區的人。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面白,身材不高,額上無月牙

包公畫像

那麼為什麼包拯一直以來以黑臉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呢?答案與民間傳說的神化與戲曲藝術的臉譜化有關。

這裡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歷史上的包公。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面白,身材不高,額上無月牙

包公畫像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面白,身材不高,額上無月牙

包公畫像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傳第七十五》有云:“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

意思是說包拯性情嚴峻剛正,憎惡辦事小吏苟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他們,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

由於歷史上的包拯鐵面無私,清正廉明,公正斷案,為民做主,與上古的皋陶多有相同之處,所以百姓認為包拯是皋陶轉世。皋陶是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士”,以正直聞名天下。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面白,身材不高,額上無月牙

金超群飾演的包拯

而遠古傳說認為,智者不僅有一雙慧眼,更於印堂處有一隻天眼,天眼一開便可洞察萬物、明察秋毫。包拯的形象被天賜一隻能鑑日月的天眼,既暗喻明察秋毫的智慧,又隱含明鏡高懸的公正。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面白,身材不高,額上無月牙

陸毅飾演的包拯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面白,身材不高,額上無月牙

陸毅版包拯劇照

黑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涵義,《說文解字》有云:“黑,火所燻之色也。”五行理論中,黑色為天玄,北方之色,“四象”之一的玄武便位於北方,故在傳統文化中,黑色是莊重、肅穆的象徵。

可想而知,戲劇中將包拯變成黑臉實為情有可原,“黑臉大包公”能在民間喚起情感上的共鳴,成為人民百姓心中包公的範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