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古人如何取暖?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歷史原來是這樣

在古代,因為物質條件有限,冬天取暖和吃飯喝水一樣,都是生活必須的大事,是生存的根本保障。所以,古人形容貧窮的人叫“飢寒交迫”。那麼,在那個沒有空調暖氣、沒有暖寶寶小太陽的年代,人們如何取暖呢?

在半坡文明時代,北方人在建築房屋時就已經注重保暖功能。半坡人居住的半地穴式房屋,一半深埋地下,就是為了防風保暖。同時,房屋中間還會挖一個小坑,用來燒火取暖,被稱為“火塘”。

冬至到了,古人如何取暖?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歷史原來是這樣

半坡人修建的半地穴式房屋

到了秦漢時期,宮廷中首先發明瞭火牆。火牆中空,從裡面把牆燒熱,屋子整個就暖和了,從秦朝咸陽宮遺址中,就發現了這樣的火牆。後來,火牆流入民間,至今,我國北方的一些農村還有火牆存在。

冬至到了,古人如何取暖?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歷史原來是這樣

現代火牆

到了宋朝時期,北方的女真人在火牆的基礎上,改良發明了火床。據史料記載:北方女真族“環屋為土床,熾火其下,而飲食起居其上,以取其暖”。聽到這段介紹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沒錯,這就是咱們目前北方還在大量使用的炕的原型。小確幸曾有幸去過東北,東北人招待客人最溫暖的的方式就是請你進屋上炕,吃一盆餃子、喝二兩二鍋頭,感覺幸福來得如此簡單。所以,咱們現在人管幸福叫做“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

冬至到了,古人如何取暖?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歷史原來是這樣

火炕

火坑、火牆、火炕都是固定的取暖設備,當然,以古人的聰明才智,還發明瞭移動的取暖設備。最常見的就是火盆,用以燒炭取暖。關於火盆的使用,可是非常講究的,有錢人的火盆用銅打造,雕花、鏤刻一應俱全,在取暖之餘還可作為工藝品賞鑑,而窮人家的火盆,則是使用最簡單的泥土燒製而成。同時,火盆燒的炭也非常有來歷,叫薪炭,也就是古人發工資的時候,收入一部分是發錢發米,另一部分則會折算成等量的炭,這也就是今天咱們說的年薪、月薪中“薪”的來歷。

冬至到了,古人如何取暖?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歷史原來是這樣

火盆

火盆的體積較大,相對而言移動也不是很方便,所以古人又發明了迷你版火盆——手爐。顧名思義,手爐就是可以捧在手裡的炭爐,裡面裝著尚未熄滅的碳灰,可以隨身攜帶取暖。在明清時期,手爐可謂是風靡一時,《紅樓夢》中就給大家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精美手爐。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到了清朝,大戶人家使用的手爐裡還會放香料和藥材,這樣不光能取暖,還能用作香薰。

冬至到了,古人如何取暖?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歷史原來是這樣

手爐

手爐因為成本昂貴,普通人家沒法使用,所以古人又發明了另一種便攜式取暖物件,取名叫“湯婆子”。雖然咱們現在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了,但是他的另一個名字各位一定聽過,叫“暖手寶”。這一般是金屬或陶瓷製成的容器,裡面裝上熱水密封起來,並套上布袋,睡覺時放進被窩取暖。湯就是指其中的熱水,婆子是戲稱人們睡覺時需要它陪伴。小確幸還記得,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時候,南方地區的農村都還大量使用這樣的湯婆子。

冬至到了,古人如何取暖?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歷史原來是這樣

湯婆子

看完了古人的取暖手段,是否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你的家鄉有什麼獨具特色的取暖方式呢,歡迎大家與我留言互動,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