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恩的三个“不”

感恩节是西方的节日,当然,西方也不是每个国家都当节日过。中国也有人曾提议设立中华感恩节,但至今未成行。感恩作为节日的普遍性还不够高,但感恩的话题,恐怕地球人都绕不开。

中国关于感恩的名言很多,比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还有一首歌《感恩的心》,曾经火遍大江南北。

但我们真的都懂得感恩么?恐怕未必。至少就我个人而言,很长时间里都是自以为懂。这些年,从听过的演讲到读过的文章,关于感恩,最触动我的三个“不”。

关于感恩的三个“不”

不要指望人人感恩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感恩是常理,不懂感恩的人应该是极少数才对,可能八百年也碰不上一个,几乎不存在一年碰上八百个的可能。

但后来发现生活中不是这样。

教科书其实通过寓言故事给过我很好的提醒,包括《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可惜一直没有读透寓言的含义,以为蛇和狼这两种动物都很少见,没去想这故事里的蛇和狼指的都是人。

后来好不容易读懂一点,又开始纠结农夫与东郭先生究竟是“太傻”,还是“太善”。“太傻”肯定是不可取,但是“太善”难道也有错吗?别人有了困难,难道先要判断一下对方会不会感恩吗?

对这个问题,有位嘉宾的分享让我至今难忘。这位嘉宾名叫麦可•罗奇(Geshe Michael Roach),是《和尚遇到钻石》一书的作者,他有两点不同寻常之处:

第一,罗奇是一位高僧。他天资聪颖,考上了普林斯顿大学。可惜不久后母亲去世,使他的精神备受打击,近乎失常。一位印度同学推荐他到印度治疗心病,罗奇没有细问就直飞过去。虽然在印度举目无亲,但他很认真地找到一个有数百年历史的寺院,从此一住25年,每天苦学印度语和佛经,最终精通五门课程,并通过由1000名和尚参加的答辩会,拿到格西(佛学博士学位),成为这个寺院六百年来第一位拿到格西的西方人。

第二,他不是简单地遁入空门。精通佛学理论之后,他又大胆接受主持的一个空前挑战:到现实世界应用佛学。为此,罗奇选择到纽约闯商界,结果把接手的钻石公司做得蒸蒸日上,没用几年时间,销售额就从几百万美元提高到2亿美元以上,并出版一本书《和尚遇到钻石》,畅销全球。之后,他全身而退,又回归到佛学的研究和教学。

国发院当时这场讲座是杨壮老师对话罗奇,杨老师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无论管理还是生活,我们究竟应该对众生一视同仁,见人就帮,还是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原则?

罗奇的回答是,即便是佛界,也不认为人人都有善根,也不渴求人人都懂感恩。对善者用菩萨心肠,对恶者要金刚怒目。大善胜于小善,良善胜于盲善。

他还进一步分享道,我们无论做人经商,都是种“种子”的过程。你无法强求别人,但自己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保有善的种子,然后积极播种。仅此两点还不够,还有关键的第三点:土壤。

罗奇说,这个世界并非你的种子越好,播种越积极就收获越大。种子能不能发芽和成长,还取决于土壤。因此,再好的种子也必须种到能生根发芽的土壤里才行。这个土壤不是社会生态,更不是传统的土地,就是我们天天接触的人。如果你不懂看人识人,如同老农不识土壤。种子再好,播种再积极也不行。如果你不幸把玉米种到石头上,结果可想而知。

他认为,每个人的种子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除了通过学习和修行改善自我的种子基因,还必须好好选土壤。但怎么判断你周围的土壤?感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线索。

罗奇说,芸芸众生中有两种人最值得我们多用心。第一是帮过我们的恩人。尤其是在我们卑弱时候遇到的恩人,心中多有善根;第二是正在或经常帮别人的人。无私的助人者多有善根。至于那些你曾经帮过的人,只能说明他们曾经遇到难处,不代表他们有善根,千万不要一概而论,不要奢望人人找你报恩。

后来我又读到一个犹太人的故事。据说二战临近,纳粹开始迫害犹太人。一位年迈的犹太商人自己走不动,但告诉两个儿子一定要找非犹太人帮忙才好脱险。老人离世后,具体该找什么样的人帮忙,哥哥和弟弟产生分歧。哥哥认为应该去找恩人,也许他们还会帮忙,于是去找当年帮他们生意起家的木材商。弟弟觉得应该去找他们帮过的人,他们帮过一位银行家多次,对方也曾表示有机会一定报恩。但结果是哥哥成功逃到日本,弟弟死在集中营,告密的正是那位他们帮过的银行家。

虽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如果没有道理,恐怕也难以流传至今。

在生活中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懂得感恩并不容易,在工作中,判断起来就更难。因为正式的组织都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每个人既是人,也是角色。职场的人与人之间夹杂着权力和利益。你以为你在帮对方,对方可能认为这是角色之间应有的支持。因此,人在职场时,你不仅要能看懂对方是什么样的土壤,还必须深刻理解你们之间的角色关系。

不仅如此,你最好还能明白一点:身为同事,即便对方不是好土壤,你至少也要保证你的角色应该提供的支持,这是组织原则,也是职业精神。

不要深藏不露地感恩

在社会的丛林里,我们要观察和判断别人,同时,别人也在观察和判断我们,因此,不断地修炼和呈现自己也非常必要。否则,你无法成为更多人的土壤,尤其是无法形成好人之间的合力。

观察别人和呈现自己,其实是高度相通的。可能因为我的工作和学习都围绕着传播与品牌,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判断别人,还是塑造自己,背后都是品牌与传播。

品牌说起来复杂,足以写一本书,但核心都是两个基本点:专长与品格。而是否懂得感恩就是观察或呈现品格最重要的窗口。

不仅如此,品格在品牌两个基本点中的位置更高,份量更重。因为如果一个人专长水平不够,只要品格好,一般也都愿意培养。相比之下,如果一个人品格不够,只是专长好,一般都会直接放弃,因为完善一个人的品格要比培养专长难太多。

因此,我们不仅要记得感恩,还要表达感恩,乐于助人。因为表达感恩+乐于助人,才能更好地帮助恩人和别的好人鉴别我们是什么样的土壤。

可能很多人觉得,只要我心存感恩就好,为什么非要表达出来?甚至刻意追求深藏不露,好像够低调才更有内涵。其实一个人如果只是心存感恩,不表达、不助他人,恐怕只能算自我满足,社会意义不大。

在这方面,我读到过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给全校毕业生的一篇演讲,非常认同。

彼得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拥有耶鲁大学科学硕士、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三个学位,其中以人类情绪与健康行为的研究最为突出。他不仅学问做得好,也深谙世事,在耶鲁从教授一路做到心理系主任、艺术与科学研究生院院长、耶鲁学院院长、全校教务长和耶鲁大学校长。

作为校长,他在2014年耶鲁同学毕业之际,用全部的演讲时间阐述一个核心理念:感恩和表达感恩非常重要。他告诫同学们既要坚守感恩之心,也要学会表达感恩。他语重心长地说:“表达感恩的能力不仅是社交礼貌,还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彼得校长认为,人们长期以来更愿意把感恩埋在心底,深藏不露,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表达感恩可能影响自我的成就感,人的自信心很难建立,天天四处感恩致谢,好像离开别人的帮助,自己什么都做不成,不利于形成自信。二是表达感恩可能有点难为情,甚至有点艺术,表达不好容易顾此失彼。

他表示,今天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足以证明,表达感恩不仅不会影响自信心建设,反而有利于提高人的幸福感。懂得感恩和善于表达感恩的人,幸福感更高。

他还特别引述鼻祖亚当·斯密对表达感恩的态度。要知道,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鼻祖,他的经济学理论以强调人的私利闻名,认为人们出于私利而更好地为别人服务,反而不仅推动了交易和分工,还最终形成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但即便是亚当·斯密这样为私利正名的经济学家,也旗帜鲜明地表示,我们不要因为付了钱就忘记或省略感恩,市场经济是更有效率的经济,不是冷冰冰的经济。有激情与情感(感激之情)的社会才会更美好、更仁慈、更安全。

因此,彼得校长特别给同学们强调,表达感恩不仅能让自己的幸福感更高,也会让整个社会更温暖,更美好。我们不要误解了市场经济,更不要包裹自己感恩的心。当别人都羞于感恩、不擅感恩的时候,表达感恩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同时你也是社会特别需要的火种。

不要只念恩,不成长

能做到上面两条已经不易,但还有美中不足之处。

中国有一句感恩的名言: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在现实生活中,恐怕太多人只有涌泉之心,却没有涌泉之力。对别人的帮助真是心心念念,但不思进取,能力上原地踏步。说得夸张一点,十年前是一无所知,十年后还是一无所长。不仅给不了恩人涌泉,甚至还需要恩人不停地滴水。

我跟很多朋友分享过一个理念:好人更要成为强人。如果坏人无能,那是一个轻喜剧,如果好人无能,那一定是个悲剧。因为你是好人、可信,恩人和别的好人更愿意给你机会,但你不堪大任,甚至干一个砸一个,结果别说报恩,反而连累了恩人和本想重用你的好人。我们一定要懂得,每一个愿意帮你的人,不仅希望你能度过一时的难关,还特别希望你能很好地成长,有更多的担当。即便未来相望于江湖,没有机会组队共事,也一定希望你能成为一颗闪亮的星。

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如此,好人不强,舞台就更容易留给坏人,世人难免嗟叹坏人当道。

因此,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好人,我真心希望以这三个“不”与你共勉:我们不仅要在社会丛林中学会识别土壤、表达感恩,还一定要记得成长,通过刻苦的修练,让自己变得强大、更强大,那才是一个更好的你和一个更好的世界。

来源:青笔记

原作者:贤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