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永嘉:五年繪就一幅“富村山居圖”

“利用5年時間,打造12條鄉村振興示範帶,通過鄉村振興示範帶帶動山區發展整體提升,讓永嘉的山水一直秀美清澈,讓永嘉的農村富強興旺,讓永嘉人沒有鄉愁只有鄉戀。”永嘉縣委書記姜景峰如此描繪他心中的鄉村振興夢。

溫州永嘉:五年繪就一幅“富村山居圖”

蒼波古村南戲悠揚。葉朝煒攝

300裡楠溪江水“見底氣”

永嘉取“水長而美”之意。楠溪江長約三百里,流經永嘉縣境內十多個鄉鎮,從甌北匯入甌江,注入東海。楠溪江風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風景秀麗,物種豐富。

楠溪江沿岸保存著的綠水青山是永嘉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底氣和優勢。從上世紀80年代起,永嘉縣在楠溪江中上游嚴格實行工業“零准入”,打擊楠溪江非法採砂,實行環境保護一票否決機制。近年來,又相繼推出“決不把髒亂差帶入全面小康社會”的一系列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措施,保住了楠溪江的山水,也獲得了“中國長壽之鄉”稱號。這兩年,永嘉全力推進楠溪江立法保護工作,加快環境保護從“治標”向“治本”轉變。

除了300裡楠溪江水外,永嘉的陸路交通也是鄉村振興的又一底氣。目前永嘉縣已經形成對外“三高一鐵”、與溫州市區“九橋相連”的交通格局。在永嘉兩處設站的杭溫高鐵沿線匯聚了全省優質的旅遊資源,是一條旅遊黃金線路,建成後不僅把永嘉帶入“全省1小時”交通圈,更拓展楠溪江的旅遊客源,讓永嘉成為長三角地區的主要旅遊目的地之一。

去年,永嘉縣實現接待遊客數達98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09.2億元,連續五年保持30%以上增長。永嘉先後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首批民宿產業發展示範區、浙江省旅遊發展十佳縣。

今年國慶假期,楠溪江景區共接待遊客62.65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39.58%;門票收入共903.7574萬元,同比去年增長58.28%。

溫州永嘉:五年繪就一幅“富村山居圖”


圖為楠溪江漂流。鄭祥林攝

40年農村產業發展“闢路徑”

在姜景峰看來,改革開放40年來,永嘉一直是鄉村振興路上的排頭兵。改革開放初期,永嘉縣創建的專業小商品批發市場——“橋頭紐扣市場”是溫州模式的典型代表;近年來,永嘉縣不斷深化農村領域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場化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被列入26條改革典型經驗在全省推廣;今年永嘉縣還成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農村綜合改革經驗在全省縣(市、區)委書記工作交流會上交流。

據瞭解,一直以來,永嘉縣堅持以“兩山”理念為指引,探索山區綠色發展新路徑,鄉村產業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產業規模更大。永嘉把旅遊產業作為山區發展的戰略性主導產業,在山區謀劃了近150個、總投資超1000億元的重大項目,加快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近兩年,永嘉引進“高富帥”項目26個、總投資170億元,有效破解了“資源大、產業小”的產業規模短板。

第二,產業結構更優。永嘉縣大力發展多功能、多元化的現代農業,培育鄉村旅遊、休閒觀光農業、文化體驗、養生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三,山區老百姓由傳統農民向現代產業工人轉變。同時,針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推出產權置換、異地置業等六條致富路徑,打造了勞務型協議、輸造型讓渡、示範型物業等“三大造血型項目”,實現鄉村產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和百姓增收致富“一箭三雕”。

去年永嘉的旅遊產業帶動村集體增收6000多萬元,促進當地群眾人均年增收近5000元,永嘉縣25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全部完成轉化,904個村實現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

“永嘉人心目中的‘富村山居圖’是這樣的:村莊要美,環境要優,產業要興,農民要富……這樣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姜景峰如是說。

溫州永嘉:五年繪就一幅“富村山居圖”


圖為嘉納莊園

12條鄉村振興示範帶“繪藍圖”

今年以來,永嘉縣委、縣政府以打造“鄉村振興先試先行區”為總體目標,依託縣域的“一帶兩城五組團”發展佈局,按照“地域相連、產業相近、功能相似”的原則,把農村相對更為集中的山區鄉鎮劃分成五個“生態型、產業型、功能型”組團,並給每個組團量體裁衣、私人定製主導特色產業,讓組團之間錯位發展、差異發展,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在具體工作中,則以“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為總抓手、主載體,計劃在5年時間內打造12條鄉村振興示範帶,通過示範帶建設帶動山區發展整體提升。巖坦楠溪古韻示範帶是永嘉縣今年要高水平、高標準建成的一條鄉村振興示範帶,也是永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縮影。

“巖坦楠溪古韻示範帶”始於前溪村,終於源頭村,沿線長度約10公里,共涉及14個村莊。建設項目16個,以嶼北文旅、船工文化、嘉納莊園、水彩前溪、花漫源頭、楠溪源美麗田園為6個亮點項目。

嶼北村手握“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全國最美古村落”等金字招牌,村內保存著45座完整的古式四合院建築。如何做到既保護好古村文化,又讓村民的生活有奔頭?永嘉縣提出“整村置換”的開發模式,建“新村”換“舊村”,探索政府、村民、村集體和企業四方共贏的古村振興樣板工程,計劃建成面積5平方公里的集古村復活、文化影視、多彩森林、創意田園於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巖坦鎮小舟垟村的嘉納莊園是2014年“浙商迴歸”重點招商選資項目,也是永嘉縣現代農業園區示範項目。嘉納莊園規劃面積5100畝,總投資約5億元,計劃打造一個集農業、親子互動、休閒旅遊和科普教育於一體的創意農業莊園。目前,嘉納莊園已流轉耕地2000餘畝、林地4000餘畝,帶動周邊村民創業就業200餘人。

“源頭花漫處,踏石問輕舟”“源遠舴艋舟,從此開頭遊”,這兩句詩說的都是楠溪水上運輸第一埠——源頭村。這裡曾經是環境髒亂的典型,如今卻庭院美麗、花木環伺,實現了生態文明的蝶變。

舴艋舟在楠溪江已有1500多年曆史,連接著楠溪江與外界,承載著楠溪江人的鄉愁。2018年,永嘉縣啟動了“舴艋舟復活”工程,佈局與舴艋舟相關的產業,同時,用舴艋舟串聯楠溪江沿岸的巖坦鎮14個村莊,在水路上勾勒起 “楠溪古韻鄉村振興示範帶”。

溫州永嘉:五年繪就一幅“富村山居圖”


圖為嶼北古村文旅振興項目

久久為功鄉風文明“留清氣”

曾幾何時,將墳墓修得豪華氣派是溫州人認為無比風光的事兒。於是就有了“漫山遍野椅子墳,全世界都有溫州人”的調侃。

為了營造風清氣正的新風尚,打造綠水青山的新景象,今年溫州開展了“移風易俗改革攻堅年行動”。姜景峰說,推動移風易俗、實現鄉風文明,是從源頭上解決百姓的觀念問題。

近年來,面對婚喪禮俗大操大辦的局面,永嘉縣委縣政府順應“降人情、控規模、減餐標,抵制鋪張浪費”的民情民意,研究出臺《關於在全縣進一步深化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在全縣公職人員中開展移風易俗承諾、報告和公示制度的通知》等10個政策性文件,推出“婚事新辦五項制度、喪事簡辦五項治理、便民惠民五項服務”等措施,要求全社會參與、全過程監管、全方位推進,根本地進行移風易俗改革。

巖坦鎮以“互聯網+生態化改造”驅動鄉風文明,摸索出一條殯改“1.0”到“3.0”的版本升級之路。 “1.0”是將眠牛山集聚約100座私墳的墓地打造成休憩的公園;“2.0”是以“草坪+二維碼鵝卵石”生態化改造小舟垟村的140座私墳,20天變“墳山”為“公園”;“3.0”是在巖坦村等3村探索樹葬、花葬等節地生態葬做法,轉變農民喪葬觀念。

另外,永嘉在溫州市首個建設公益性殯葬服務網站、首個推出“喜事新辦網絡服務平臺”,在浙江省率先推出“電子殯葬服務地圖”,還建立了“青山白化”治理GPS監管平臺,開展“青山白化”空中巡查監測,實現“青山白化”治理監管數字化和空間可視化。

姜景峰表示,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永嘉整治了陋習,弘揚了新風,敦化了鄉風,振興了鄉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