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4563”產業發展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本報訊( 記者 李喜林 通訊員 王永剛)

伴隨著明媚的春光,鳳翔縣二十餘萬畝蘋果園進入盛花期,果農們搶抓農時,正忙著進行疏花管理。

4月11日,在范家寨鎮綠寶果業蘋果基地,記者看到果園裡繁花似錦,疏花定花、放蜂授粉,二十餘名工人忙得不亦樂乎。“今年果花繁盛,長勢好,只要科學作務一定是個豐收年。”該基地負責人曹銘元說。

產業興則農村興,發展產業是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所在。鳳翔縣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增收脫貧和鞏固成效防返貧的治本之策,放在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局中通盤考慮,紮實踐行“4563”模式,即:一人一技、一戶一業、一村一品、一鎮一特色;發展蘋果、特色種植、養殖、轉移就業和三產旅遊五大產業;發揮“示範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電子商務、旅遊產業、黨員大戶+貧困戶”的“6+”模式帶動作用;落實政府引導、財政補助、金融支撐三重保障,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的後顧之憂。

位於鳳翔縣城北部的范家寨鎮,平均海拔900多米,晝夜溫差大,適合蘋果生長,是蘋果優生區,所產蘋果以個頭大、色澤紅、甜度高而著稱。該鎮立足鎮情,藉助蘋果產業強,土地資源多的優勢,精準施策,內招外引,大力發展蘋果產業,有力地帶動群眾脫貧致富。全鎮蘋果面積3.9萬畝,掛果面積2萬畝,綠寶果業有限公司就是該鎮蘋果龍頭企業之一。

“要感謝黨的好政策,這幾年作物果樹國家不但有補貼,還有專家給我手把手教技術。”該鎮董家河村七組村民李金林,2016年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一家人能擺脫貧困,在產業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栽植蘋果3畝,積極參加鎮村組織的果業技術培訓和產業發展培訓,他努力拼搏,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成為其他貧困戶學習的榜樣。

“我在這裡務工三年多了,桃園就在家門口,不但上工方便,而且收入可以補貼家用。”45歲的卯會霞是該南指揮鎮八旗屯村一組貧困戶,她正和本村幾位村民忙著在桃園除草,每天有50多元的務工收入補貼家用。

南指揮鎮是農業大鎮,全鎮種植桃樹約1000畝,桃產業已成為全鎮群眾致富增收的特色產業之一。

“要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發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使農村勞動力就地轉化為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南指揮鎮黨委書記雒恩雄說。通過市場化運作,使貧困戶全鏈條鑲嵌、全環節受益,解決產業扶持“最後一米”的問題。

據瞭解,縣、鎮、村分別制定5年產業發展規劃和當年發展計劃,紮實開展產業技術培訓。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蘋果產業發展;累計為25個互助資金協會注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70.93萬元,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出臺並調整5大類35條產業扶持政策,直接兌付到戶產業發展補助資金8516萬元;累計發放貧困戶小額信貸4032筆12915.5萬元,產業發展資金難題得到有效破解。

“看到縣上發佈的招聘信息後,我就立即聯繫,沒想到很快找到了工作,鳳翔縣勞動就業服務中心還把我們送到了寶雞高鐵站。”鳳翔縣陳村鎮託卜務村4組貧困戶黃保妮說。

日前,黃保妮等21名群眾分赴江蘇相城區、常州和甘肅隴南務工。隨著全國各地企業陸續復工復產,鳳翔縣掀起了農民工返城返崗熱潮。該縣結合實際,分類施策,積極對接東南沿海發達城市的企業和勞務公司,通過網絡發佈招聘信息,對外出務工群眾進行送站服務和“點對點”送工,贈送務工大禮包,為農民工外出務工保駕護航,確保有序安全到達工作崗位。

彪角鎮積極尋求組織和帶領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途徑和門路,引進簡氏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在臥龍村投資發展。依託該合作社,鎮上進一步提出建設“藥香小鎮”的目標,相繼在候豐、石落務、三岔等村引進誠和貴、宏源祥及精農富倉中藥材種植合作社。

全鎮紮實推進“支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幫扶脫貧模式,總投資6700萬元,完成流轉土地4600畝,種植黃芪、白朮等中藥材3000畝,購置種藥機、運輸機等農用設備28臺套,鋪築砂石路5條共3公里,並栽植綠化苗木,初步建成彪角鎮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

彪角鎮紅鳳花椒園、簡氏中藥材種植基地、范家寨鎮江山如畫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等314家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無縫對接,建立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5246戶貧困戶直接受益。

目前,全縣發展優質蘋果22萬畝,貧困戶6506戶12160畝;發展花椒、花卉、中藥材、紅薯等特色產業27.62萬畝,貧困戶4069戶13107畝;發展牛、羊、雞等養殖120.65萬頭(只),貧困戶3097戶4.95萬頭(只);發展特色餐飲、民俗旅遊、電商等第三產業,其中電商帶動134人穩定就業;全縣轉移勞動力13.3萬人,其中貧困戶1.3萬人。

鳳翔:“4563”產業發展模式助力脫貧攻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