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人在屋檐下,居所在大地上,都是一种伟大的庇护。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上世纪30年代初,留美归来的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根据研究成果,撰写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

该书绪论部分由林徽因执笔,她在总结中国古建精髓时认为:


「基本要素之中,最为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他系建筑,为中国建筑博得最大荣誉的,当属屋顶。」

林徽因评价,“屋顶全部曲线及轮廓,上部巍然高崇,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是别系建筑所没有的特征。”

世界上其他建筑体系中的屋顶都是向外凸出,唯有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是向内凹曲,又被称为“举折”,是中国古建独有的风貌。


因此,若要问什么是“最中国”的建筑形制,当属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中国屋顶。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中国屋顶的建造方法,最初藏在一本名叫《营造法式》的古籍里。

公元1103年,北宋李诫奉旨编著的《营造法式》正式发行。

整部法式共36卷,插图占了6卷,详细记录了北宋工程制图学和美术工艺的水平,包括凹曲屋面的建造方法。

2003年,《营造法式》刊行的第900年。

悉尼歌剧院设计师约恩·伍重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

在约恩·伍重的办公室里,一直摆放着被他称为“通灵宝典”的《营造法式》,经常翻阅以求灵感。

他早年还曾来到中国拜会梁思成,请教《营造法式》中的相关问题。

多位建筑学家认为,约恩·伍重设计悉尼歌剧院的初步方案中,《营造法式》预制木构设计建造体系,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悉尼歌剧院飘逸如风帆,其空间意象就是巨大平台上的“中国大屋顶”。

梁思成曾说:“在西方的建筑体系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了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屋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

然而,屋顶在中国却受到了高度重视,它代表着礼制和格局,成为建筑中最为重要和突出的部分。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中国屋顶分为顶和檐两部分,这是因为雨水和光线的缘故,屋顶扩张出檐的部分。

屋顶最常见的主要有五种: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悬山顶和攒尖顶;屋檐则有单层、双层和多层之分。

顶和檐两项工艺排列组合,让中国的传统屋顶有了无数种变化,在实现结构功能的同时兼具美感。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可惜的是,近一个世纪的西风东进浪潮,加上传统工匠们只靠师徒制传授技艺,传统中式屋顶的制作技巧在时光中慢慢遗失。

时至今日,唯有太湖之滨的苏州香山帮匠人还保留着这一珍贵的老手艺。

史书曾记载:“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

千年以来,香山帮的工匠在世界各地,留下大量的帝王宫殿、厅堂馆所、亭台楼阁、以及寺院庙宇。

因匠心独运,享誉海内外,2012年,香山帮技艺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一门手艺再稀世难得,如果不能和真实的生活碰撞,也只是曲高和寡。多年来,香山帮一直投身于传统古建技艺的中。

有“中式第一豪宅”之称的融创桃花源古建技艺就出自香山帮之手。

香山帮的独特之处在于所有技艺都按古法手工而成,原汁原味还原了最中国的建筑形态与审美意境。

以重庆融创桃花源为例,其屋顶为中国传统建筑中运用广泛,礼制等级较高的歇山顶。

歇山顶屋面四坡九脊,建筑整体端庄典雅,形式灵活精巧。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在歇山顶建筑中,在两侧屋面相交处,为防止屋面漏水所造的逐渐向上翘起的小脊,称为戗脊。

戗脊由砖瓦叠砌而成,故称为戗角,最为讲究的部分也是戗角。

因为戗角都由香山帮匠人手工打造,每位匠人力道手法都不同,制作出来的戗角弧度也有所不同。

为保证建筑的统一美感,匠人们按照古老的“五板五木”工艺,专人全程手工打造重庆桃花源内所有的屋面戗角。

重庆融创桃花源的每一栋单体建筑都有4、5个戗角,这种繁复的传统瓦作工艺和形态不一的门头组合在一起,创造性的赋予了每一栋建筑个性识别的内涵。

中式屋顶最为出彩的飞檐戗角,也破费匠人们的心力,采用了采用菱角木、扁担木等填成衔接自然的弧度,确保每个面的曲线都优美。

除了戗角飞檐,瓦作也是中式传统建筑的一大特点。

瓦作有一道工序叫“戴帽”,就是将瓦片一瓦一瓦堆砌在屋面上。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重庆融创桃花源的滴水瓦都是定制的,印有项目logo,匠人师傅每天都要在众多陶瓦中选出最适合的,一车陶瓦中有时过关率不足半成。

然后,工匠们才将这些精挑细选的陶瓦,用手工一片片铺上,再喷上一种特制黑漆,全部完成后,陶瓦才有苍古朴拙美感。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一砖一瓦都可谓心力凝结,才有了重庆融创桃花源“青砖小瓦马头墙,挂落栏杆花格窗”的纯正苏州园林精魂。

若从空中俯瞰重庆融创桃花源,连绵起伏的屋顶飞檐起翘,如翚斯飞;若缓步入园,无论晴雨都极富韵味:

雨落在黛色的屋顶瓦片上,一片烟雨迷蒙,如诗如梦如幻。

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映射在瓦片之间,明暗变幻,好似藏着另一处天地。

屋面古朴灵动兼具,曲中有直,刚柔并济,处处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

这才是中国,这才是中国人该生活的地方。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飞檐角,砖瓦有灵。

中式屋檐的独特魅力,来自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

西方建筑多是一些自足的作品,“自我”是第一表达要素。


而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自我不重要,自然才重要。

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


与自然对话,接近自然是中国古建的深刻内涵。

比如,古建的凹曲屋面的坡度都在26度至30度之间,这个角度非常接近太阳黄道与地球赤道所形成的23度27分夹角,暗合与宇宙共生息的理念。

埃德蒙·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说:

「与西方穹顶外凸形式不同,中国建筑屋顶内凹的弧线表现了人的恭谦,表现建筑对于宇宙空间的接受,这些屋顶优雅地接受宇宙空间,并成为庭院建筑构图中的核心。」

这种价值观体现到建造园林里,就形成了“虽有人造,宛若天开”的追求。

整个融创桃花源系产品都延续了这一价值。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重庆融创桃花源运用江南古典造园手法,辅之香山帮古建营造技艺,外就山河,内造丘林,再现古人的造园等于造世界的精神。

这就是为什么在众多仿古建筑中,融创桃花源能成为中式产品的经典代表。

粗糙的形似无法引起中国人内心的共鸣,只有像香山帮匠人那样,用传统老手艺,复刻精魂才能收获认同。


安藤忠雄有句名言,“所谓建筑,如果仅从图纸、照片或语汇这些二维角度进行描述,是无法了解全部”

那些随时间改变而移动的光影,吹过的风所携带的味道,建筑中人们的交谈声,在周边漂浮的空气给肌肤带来的触感,只有置身其中,才能体验与感悟。

所以说,建筑是一种场景,一种氛围。


中国屋檐下,有我们向往的生活

并不是说,西方建筑营造风格不美,但中式建筑更贴合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就像真人版电影《花木兰》让中国观众吐槽“不中国”一样。不是迪士尼不够用心,只是简单的复制,无法让中国观众产生共情而已。

西方建筑很美,但中国人天生就明白苏东坡“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的洒脱;


白居易“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的自在;


蒋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叹息。

若没了青瓦屋檐,中国人的生活情趣将大打折扣。

重庆融创桃花源的屋檐虽然只是一个小侧面,但它存在的意义重大。

建筑师王澍曾说,如果不能大规模推广传统匠作和现代建造技术相结合的作法,中国的建筑传统就将死在一个个博物馆和建筑师的空谈中。

重庆融创桃花源给予了当代人一个契机,感受中式营造的魅力,回归传统文化和东方人居生活。

我相信,只要心意还在,那些千百年来庇护过我们心灵与生活的中国屋檐,终究会在当代得到传承与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