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當NBA的鐘聲在空中敲響第七十四下之後,我們已經看到巨人的鐵蹄踏過了這項運動所能涉足絕大多數領域。

麥肯的黑框眼鏡讓NBA看起來像一個大號的法律援助中心;韋斯特和奧斯卡在拉塞爾與張伯倫的巨掌下喘息;卡里姆、沃頓和摩西縱貫了整個七八十年代;即便邁克爾喬丹登臨於座前,但他身前身後湧現的統治者們依然是從大夢到鄧肯這一批優秀的巨人。在那之後我們經過了複雜的規則修改、射術增長以及戰術變遷,時至今日,我們終於可以在有人喊出“這項運動是巨人的運動”之後,懷著對大個子的歉疚之請說出。

“不,這是體型差的運動。”

自這之後,觀察那些原本沒有話語權的小個子們如何利用自己的技術、智慧、戰術和規則在新時代下成為進攻端絕對不可替代的存在,就成了一件極其具備樂趣的事。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我不得不首先摘出一個或許已經被不少人忘記的特殊存在:2017年大殺四方的小托馬斯。

最極端的身板讓他在這個以錯位為第一核心生產力的聯盟裡,擁有最極端的敏捷度和超快的橫移,配上他2017年爆發力並未衰退時的加速和對抗能力,以及頂尖的三分+中距離急停,讓他在常規賽站到了從前他這種體型的球員從來無法企及的主攻手平臺——哪怕是艾弗森,都好歹有一雙側翼的臂展。

但顯然,我把他單獨從小個子裡面提溜出來並分給他一個寶貴的段落不只是因為上述這些原因,是因為他的特性:一號位中大量使用弧頂扇形區域的手遞手和繞掩護作為持球進攻的前置動作,外加對五號位的高度依賴性,再結合他的身高,讓他成為了小個子中的某個流派的代表。

儘管數據網站上的小托馬斯在2017賽季手遞手的佔比僅僅有11.1%,但這並不足以說明他在一場完整的比賽中究竟有多依賴這種“手遞手”式的空手移動。

為了夯實我們討論的基礎,讓我們簡短的複習一下一二號位空手移動的類型與對應的目的:

庫裡型移動——在亂成晉西北的人群裡跑來跑去,利用各種連續的電梯掩護,反跑切出尋找射手式機會。他們會大量在底線移動,包括沿著兩邊底線來回跑動、從底線的一端“兜”到上線,從一坨擠在一起的人群中突然散開到某個位置接球。這種接球是為了立刻出手。

艾弗森型移動——對投射型側翼搖擺人比較常見而在一號位身上比較少見的移動方式。他們愛在側翼落位完成單挑,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比如無法對抗或不愛對抗),而無法通過身體接觸直接卡到位置,費城時期的艾弗森幾乎一整場都在打這種套路。

第三種,就是我們的小托馬斯式移動——他們空手跑動的位置集中在籃筐正前方弧頂稍微向兩邊擴散的扇形區域,他們的空手移動是為了能直接找到手遞手機會,或者移動到固定位置後才發起持球擋拆。

稍微思考一下不難發現,這種移動方式是很少的。理由很簡單,你要擋拆直接自己運球帶過半場叫擋拆就好了,何必多次一舉把空手移動作為進攻基點呢?等到跑手遞手的時候再專門去跑不就好了?

這就是由小托馬斯這類球員的特性而決定的了。他們的體型能讓他們在掩護穿插時能快速捕捉時間差殺入籃下調整突破路線,但也同樣是他們的體型,限定了他們一旦遇到夾擊、延誤、延誤後回追這類防守方式時出球更加困難和遲緩,限定了他們很難面對不叫貝恩斯和戈塔特的蹲坑型巨人時隨時隨地的跳起幹拔。

擋拆本身是靜態的,可能發起進攻的參與者集中在一個持球人和一至兩個掩護人之間,參與的球員固定,發起的位置固定,防守方有更多的防守反應時間;但如果補上了手遞手套路,全隊又有不止一個具備投射能力和無球習慣的球員,以及出色的傳切體系,就變成了一個一個掩護人/發牌人和幾個可能的持球手之間的選項,要動態和複雜的多。

這就非常適合小托馬斯這種體型極端,速度快,投射和終結俱佳的球員,和凱爾特人這種戰術素養高的球隊了。

小托馬斯運球到前場,把球交給第三人A,A和霍福德擋拆讓霍福德換去弧頂,小托馬斯再次上提尋求掩護——凱爾特人最常用的套路。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小托馬斯真的非常擅長空手移動,利用掩護人到達自己的初始進攻位置,並創造簡單的一對一機會。這球當然並不會形成實際的手遞手進攻回合,大概會被追蹤數據記錄成一個持球擋拆或者面框單挑,但我們要記住他們是如何發生的。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如果對方防守輪轉出錯或者五號位球員沒有能力在霍福德做掩護時跟著一起上提,小托馬斯會伺機直接幹拔或者衝框,凱爾特人的空間環境給了他可圈可點的終結自由。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事實上,為了掩蓋小托馬斯的缺憾並最大限度的發揮他的長處,凱爾特人還做了許多細微的調節。

譬如,為了減少小托馬斯被夾擊的頻率,增加懲罰力度,凱爾特人時常把霍福德執行掩護的位置提到離三分線還有兩步的距離。這個位置上視野開闊,霍福德又是同時具備出色策應和終結能力的中鋒,如果要在這裡強行夾擊小托馬斯,那無論是霍福德直接攻框還是處理四打三,輪轉和協防難度對大多數球隊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

說了這類進攻方式這麼多的優點,那這類進攻方式最大的缺點是什麼呢?

都不用我告訴大家,只要稍微觀察一下動態圖或者思考一下其中的邏輯,就不難發現,這種類型的後衛除了會比一般能直接運球過來啟動擋拆的後衛花費更多的精力,對全隊的無球移動習慣都有一定的要求之外,最重要的是,想把這種進攻打到完美,他們對於球隊掩護人水平的需求非常之高。

想一想,那個掩護人要有紮實的做牆功底,幫助小托馬斯這類球員的身板甩開防守人——掩護質量有要求吧。

那個掩護人要有不錯的終結能力在對方直接選擇夾擊這類身材劣勢的球員時完成終結,也要有還行的空間水準,因為許多手遞手/弧頂繞掩護的回合都會演變成上面那張圖直接攻框的樣子——同時具備空間和終結能力的內線又已經是鳳毛菱角了吧。

要經常從禁區提到LOGO處擋拆,貝恩斯、戈塔特、大洛這類球員能這樣用一場嗎?——對機動性也有要求。

最後,還必須有五號位平均水準的策應能力,處理四打三的回合,並很好的完成手遞手過程中的戰術變種——就像下圖,小托馬斯假裝手遞手但實際上反跑出了一個空位三分機會。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內線,說句實話,每十年的聯盟裡都不會出現太多。

凱爾特人時期霍福德未必是多強的那個長人,但他一定是聯盟少見的,可以搭檔各類持球人的萬金油內線,如果你仔細觀察凱爾特人的陣地戰進攻,可能有時會有種明明是外線在持球,但莫名其妙的有種霍福德在決定怎麼打、打哪裡的既視感——作為凱爾特人蝴蝶穿花式傳切體系的核心,小托馬斯離開後爆發力下滑是一個重點,霍福德在他的個人進攻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就是另一個重點了。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下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NBA小個子,是一米八三的大臀炮爺。

如果說小托馬斯是一號位裡除開庫裡這種特例空手移動最多的例子,那克里斯保羅進攻端的邏輯就恰恰相反了。

他無球的水準不高,一方面是個人意願的因素——身體素質最巔峰且剛入行時期待在只有一個靠譜外線持球核心的黃蜂,來到快船後也沒和格里芬試著嘗試,總不能指望他在這個歲數突然開始在場上跑馬拉松。

另一方面是個人能力的因素——膝蓋傷勢奪走了他黃蜂時期風馳電掣的爆發力,讓他很難像2017年的小托馬斯一樣兩腿一蹬,不借助任何運球上的節奏變化直接橫撞進禁區;他的跳投出手太慢了,屈膝時間長,弧度高,運球找掩護跳投都要藉助橫向的墊步節奏拉開空間,這樣的出手習慣,讓他去做那個找到一點縫隙就出手的射手型球員。

因此,保羅的比賽很少有能輕鬆得分的機會,再加上矮個子球員天生需要更多運球的特性以及保羅寧願不傳球也不想犯錯的性格,這讓他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一直承擔著黏球的名聲。

但如果你認為保羅永遠打的很累那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他是我見過“鬼點子”最多的超級巨星,和這個星球上最會針對和利用大體型中鋒的球員。如果說勒布朗和字母哥這類人形坦克是“強推轉換”,庫裡這種開了自瞄掛的外星生物,最擅長抓半快攻裡的追身機會,那克里斯保羅則最擅長推出莫名其妙的快攻機會。

如果你經常看他比賽的完整錄像,就會發現他似乎總能在看起來十分正常的行進間,邁著老胳膊老腿,用簡單到不行的運球突然之間獲得一個方圓兩米內無人的空位三分,我願稱之為,假轉換。

我絕非唯一一個注意到這件事的人,國外有專家很早就注意到了保羅在低速推進中對進攻機會的把握,以及如何用很低的速度舉重若輕的把住推進和陣地戰之間的機會開關,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下圖是一個平凡到沒有了故事的歐巴桑回合,兩個雷霆球員已經在轉換中落入兩個底角,保羅持球中速推進,還有兩名隊友跟在身後,怎麼看都不像一個能打成追身的回合。如果是威少,可能會一腳油門強行超車把自己甩在空中,庫裡可能會在LOGO處急停出手,而保羅是怎麼做的呢?

保羅故意朝著賈萊特-阿倫的方向起速,引起阿倫的警覺回頭並試圖轉過身干擾保羅的推進,而保羅刻意把速度控制在阿倫只來得及邊退邊轉身,但又不至於跟不上的地步,控制突破路線來到弧頂,讓阿倫擋住了自己的對位人,完成了一記輕鬆的追身三分。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保羅非常會把握守轉攻瞬間的節奏,如果你的退防沒有問題,保羅則會和他們球隊裡的中鋒在陣地戰剛落位的時候就快速發起擋拆,尋求進攻機會。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在守轉攻中戲弄大個子幾乎是克里斯保羅每場都會進行一兩次的保留節目,雖然這些細節非常不起眼,但單獨拎出來之後卻非常能體現保羅奇妙的進攻風格。

籃球比賽中的所謂進攻和防守,無非就是反覆的選擇和被選擇的過程,進攻方要充分了解自己球隊所有進攻武器的利弊,並依據防守陣型選擇拿出那一項來使用,並在整個過程中不斷擴大自己的選擇寬度,縮小對手的選擇範圍。

不需要花哨的運球或者誇張的身體機能作為支撐,保羅總是慢悠悠把自己老胳膊老腿外加隊友全身上下每一塊細胞的進攻威脅都開發到極致,然後用各種小技巧和鬼點子逼迫對手做出兩難的抉擇,然後像施展了時空間忍術一樣把防守人釘在原地。在具體拆解克里斯保羅陣地戰進攻的藝術之前,我們先思考一下他是一個怎樣的球員:

——一個超好的中距離處理大師,不僅僅侷限於“殺人墳地”的後仰,還包括拋射,和如何吸引護框手給切後門的隊友送各種妙傳。

——非常非常出色的錯位針對專家,不要因為看了好幾年火勇神仙打架就以為這個世界上都是頂級持球投和無限換防,聯盟裡能實行無障礙換防的五號位和能正經針對蹲坑手的持球人數目一樣稀缺,面對保羅,沒有幾支球隊願意交出五號位換防。

——保羅雖然是小個子,但當然不可能有一般小個子出球困難的DEBUFF,任何對他的夾擊都等於自殺,甚至在上線堆疊人數都具備極大的風險。而保羅整個職業生涯身邊都有不錯的內切手。

譬如下圖,保羅呼叫了一個雙掩護,而公牛的兩名大個子都撲的太靠前和太在意保羅了,讓這回合變成了一個輕鬆的扣籃。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相同的回合,無論是韋斯特-錢德勒還是格里芬-小喬丹時期,保羅都非常愛用的雙掩護戰術:具備跳投能力的四號位外拆,切入型五號位完成終結。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於是,邏輯鏈就非常清晰了:當保羅發起擋拆時,你無法放心夾擊或者在上線堆疊人數,也不能輕鬆的交出換防,而他的中距離威脅又讓你必須時刻保持防守位置。但如果僅僅是這樣,保羅也不值得在這篇文章裡單獨開一個段落了,重點在於,保羅是如何在清楚知道自己的優劣勢之後,像下棋一樣把他們拓展出最大利益的。

來看看下圖的這個擋拆中保羅的小心機: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細節一:亞當斯是從中路來到側翼擋拆的,但他擋的並非是保羅的右手側,而是左手側,但背對著亞當斯負責防守保羅的穆迪埃無法感知到這個動作,必須把正面留給保羅,而保羅非常配合的調整了面框角度,並把球從左手拉回右手,防守球員更加確信擋拆的方向是從右手側來的,於是進一步調整了站姿,好在擋拆來的時候不被掛住。

細節二:騙過了防守人的保羅幾乎不費吹灰之力的就成功的把防守人撂到了背後一個身位以上。但保羅卻沒有立刻做出跳投或者起速的動作選項,而是故意放慢了速度朝中路行進,讓穆迪埃保留了追上自己的可能,為什麼保羅要這麼做呢?

事實上,保羅整場比賽不斷的在用擋拆攻擊艾德戴維斯,而後者的腳步在換防後完全是案板上待宰的魚肉,爵士和戴維斯自己都在極力避免換防成為這個回合的結局,一旦戴維斯鋪的過前或者施壓過度,就會變成下圖這樣。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現在,如果是你是ED戴維斯本斯,已經被保羅暴打了一整場,你面前的穆迪埃被保羅突破,但似乎還有追上來的機會。而你原本的防守人,終結高手亞當斯已經開始了順下,你會怎麼選?是像上面一個回合一樣接著交出換防?還是和穆迪埃一起夾擊漏出亞當斯或者底角射手?

都不會,你只會在保羅降速後以為穆迪埃可以追上而做出和戴維斯一樣的選擇,一邊後退,一邊等著防守亞當斯,然後被編排了這一切的保羅抓住這一瞬間的機會,投出一記如果觀眾不剖析細節只會覺得你在吃乾飯的跳投。

下圖也是一樣類似的伎倆,以霍福德的機動性,如果和隊友溝通完畢,直接換防都未必會遇到戴維斯的尷尬,但保羅奇妙的節奏感讓防守保羅的球員一直追到罰球線位置又突然選擇放棄,保羅得以在自己的甜區輕鬆出手。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這種永遠不急於做出選擇而是等待對方做出選擇的特質,出現在保羅比賽的各個角落。下圖是2017賽季快船vs雷霆的季後賽,保羅從側翼四十五度發起擋拆,爵士讓大個子採取延誤後回追的策略,如果保羅像一般的後衛在小喬丹出空位的一瞬間選擇出球,就會落入爵士的防守陷阱。

而保羅保持著單手拍球的姿態朝弧頂行進,因為他知道這個回合之前的幾個回合爵士都用了大個子延誤後回追的策略,而當他行進到球場正中這個曖昧的位置時,爵士的協防球員不得不考慮保羅把球傳給右側底角的可能,而略微離開小喬丹而空出籃下,這就是爵士大個子必須回追而漏出空位的一瞬間。

細節放映室:保羅&小托馬斯

我不知道你們第一次看到保羅的比賽是什麼感覺,但問我個人的心情就和狂人日記裡說的一樣,字裡行間裡都露出兩個字:智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