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栟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she 三聲),四曰茗 ,五曰荈(chuan 三聲)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捲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堪採掇,性凝滯,結瘕疾。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採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解讀】

1、茶之源:即茶的源。陸羽《茶經》中的這個小標題,原來沒有“茶”字,清代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時,將《茶經》收入,並在各小標題中增加了“茶”字。這樣,從“一之源”至“十之源”便成了“一茶之源”至“十茶之圖”。這是清代以前的各種《茶經》版本未見過的。

2、南方:泛指秦嶺以南的地方。

3、嘉木:嘉,美好、優良。嘉木,即優良的樹木。

4、巴山:泛指四川省東部,即今重慶市地區和毗鄰巴山的陝西南部一些地帶。

5、峽川:泛指湖北西部。

6、伐:砍。

7、掇:採取。

8、瓜蘆:皋蘆,茶的大葉變種。

9、梔子: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子對生,長橢圓形,有光澤。

10、櫚:即棕櫚。蒂:植物的花或果實與枝莖相連的託。

11、胡桃:核桃。

12、根皆下孕,兆至瓦礫:孕,生長。礫,碎石。指根都扎得很深,直到碎瓦石層中。

13、苗木上抽:指茶樹苗生出新的枝條。

14、荼:古代飲用植物的名稱,《詩經》說:“誰謂荼苦”,是把“荼”作為名詞用的。但“荼”還能作為形容詞用,如“如火如荼”;作為動詞用,如“荼毒生靈”等。到了唐代,為了避免“荼”字使用時混淆不同含義,特地將“荼”字減去木上一橫,成為今天常用的“茶”字。

15、蔎:茶樹的古名。一種香草,也作茶的別稱。

16、茗:茶樹的嫩芽。一說茶樹的葉子“早採者為茶,晚採者為茗”。南方人較早稱茶為茗。晚採的茶。茗的另一種稱呼。

17、藝:種植。

18、實:這裡指種子。

19、罕:稀少。

20、野者:這裡指野生的。

21、園者:人工種養的。

22、筍者:茶葉肥壯得像筍。

23、芽者:茶葉瘦小的如芽。

24、瘕:腹中的腫塊。

25、啜:飲。

26、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即精製的奶酪。佛家用醍醐灌頂比喻能給人以智慧。這裡用醍醐比喻茶能給人以清爽舒適。

27、甘露:帶甜味的露水。

28、卉莽:雜草。

29、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

30、百濟、新羅、高麗:當時朝鮮半島上的三個國家。

31、澤州:今山西晉城一帶。

32、易州:今河北易縣一帶。

33、幽州:今河北大興一帶。

34、檀州:今河北密雲一帶。

35、薺苨:多年生草,野生。高三尺許,葉為橢圓形,端尖,有鋸齒,秋開淡紫花,花冠為鐘形。根像人參,味甜,俗稱甜桔梗。

36、六疾:據《左傳》記載,天有六氣,即陰、陽、風、雨、晦、明。六氣如果過度,就會產生六種疾病。如陰氣重就會產生寒疾,陽氣重,就會產生熱疾等。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全譯】

茶樹是我國南方的一種優良樹木。它身高約一二尺,甚至數十尺。在巴山和峽川一帶,茶樹的身圍粗得需要兩人合抱,只有將它砍倒後才能採摘茶葉。

茶樹的體形如瓜蘆,葉子如梔子的葉形,花如白薔薇花,種子如棕櫚樹的種子,蒂兒如丁香花蒂,根如核桃樹根(作者原注:瓜蘆樹生長廣州地帶,像茶,味道苦澀。棕櫚屬於蒲葵一類,它的種子像茶子。核桃與茶的根向地下扎得深,直達石礫層,樹苗才向上抽條發枝)。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茶”字,從字形說,有的屬於“草”部,有的屬於“木”部,有的則既屬“草”部,又屬“木”部(屬於“草”部寫作茶,這在《開元文字音義》中有記載。這在《本草》中有記載。既屬草部又屬木部的在《爾雅》中有記載)。

茶的名稱,一叫“茶”,二叫“檟”,三叫“蔎”,四叫“茗”,五叫“荈”(周公說:檟“就是苦茶。”楊執戟說:“四川西南一帶的人叫‘茶’。”郭弘農說:“早採的叫‘茶’,晚採的叫‘茗’。”)。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種在雜有風化石的土壤上的茶樹,生長出的茶葉是上等茶,種在砂質土壤上的茶樹,長出的茶葉是中等茶,而種在黃土地中的茶樹長出的茶葉則是下等茶。種茶樹如不直接下種,而採取移栽茶苗的方法就不會長得茂盛,如同種瓜一樣。種茶經過三年可以採摘。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野生的茶品質最好,人工種植的茶就比較差一些。長在向陽的山崖上,又在林陰下的茶樹,其葉帶紫色的為好,綠色的較差一些。葉芽肥如春筍的為好,葉芽小的如牙一樣的較差一些。葉子卷著的為好,舒展開的較差一些。長在背陰的山坡和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這種茶性質凝滯,喝了容易在肚子里長腫塊。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茶性至寒,最適於品行端正、儉樸的人飲用。如果有人感到發熱、口渴、悶燥、頭疼、眼澀、四肢無力、關節不暢,喝上四五口茶,其效果與享用精美的醍醐和甘露不相上下。採茶如不適時,製茶如不精細,茶混入了雜草、亂葉,這樣的茶喝了是會生病的。

燈湖茶話:解讀陸羽《茶經》——一·茶之源

喝茶不當,同服人參不當一樣是會有害的。上等的人參產在上黨,中等的人參產在百、新羅,下等的人參產在高麗。而產在澤州、易州、幽州、檀州的人參更差,無藥用療效,何況還有不如它們的呢?如果誤把當作人參服用,就會使疾病治不好。明白了劣質人參給人帶來的危害,服用低劣茶的危害也就完全清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