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販賣祖傳“金蠶”,被馬未都20元買下,如今成為鎮館之寶

眾所周知,隨著時代的發展,文物的價值越來越高,造假的文物也越來越多,在古玩界,真假文物早就已經混淆,在這種環境下,讓很多文物收藏家,花高價格都不一定能買到貨真價實的文物,而名揚過內外的馬未都,他就經常以低價格買到貨真價實的文物,也因此大家都稱他為文物的“撿漏者”。就拿他當年20元買下的“金蠶”來說。

村民販賣祖傳“金蠶”,被馬未都20元買下,如今成為鎮館之寶

在1986年的時候馬未都在古玩市場上逛,發現一個擺地攤的村民在叫賣祖傳寶物,馬未都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個蠶,一個蟾,當時馬未都一眼相中蟾,而村民不想單賣,最後馬未都又多加了20塊錢買下了蠶,拿到家中經過一番研究,覺得金蠶十分的眼熟,思索片刻才知道,原來它是漢代鎏金銅蠶,

村民販賣祖傳“金蠶”,被馬未都20元買下,如今成為鎮館之寶

鎏金銅蠶它通常5.6釐米,胸圍1.9釐米,胸高1.8釐米,共有九個腹節,頭部是向上微仰,雖然歷經多年但每一個部位都保持得非常的完整,在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由於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的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漢代的養蠶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豔,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能途徑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中國通往西域的商路以“絲綢之路”馳名於世界。因此鎏金銅蠶的存在對於我國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是絲綢的重要標誌。

村民販賣祖傳“金蠶”,被馬未都20元買下,如今成為鎮館之寶

如此重要的文物,馬未都會覺得眼熟,其實是因為在1984年的時候就有和馬未都買下的那隻一模一樣的金蠶出土了,不過它不是考古學家或者文物收藏家發現的,而是一名陝西的村民發現的。

村民販賣祖傳“金蠶”,被馬未都20元買下,如今成為鎮館之寶

陝西是文物大省,經常有村民們無意挖掘到文物,石泉縣農民譚福全他沒有挖掘到文物,也想湊湊熱鬧,有空的的時候都到到處去挖土各種的,有一天他總算是發現文物了,不過當時它並不知道那是文物,看著是金燦燦的,十分的新穎,就帶回了家中,帶回家中的時候,當時家人看著和金子的顏色差不多,他們就以為是金子做的,也有家人說很有可能是文物。最後譚福全他決定,要拿給考學學家探個究竟。經過考古學家的一番考究,最終確認它是漢代鎏金銅蠶。後被藏於陝西博物館。

村民販賣祖傳“金蠶”,被馬未都20元買下,如今成為鎮館之寶

出現了兩隻金蠶,當時就有人懷疑,這兩隻有一隻是造假文物,陝西博物館的金蠶是經過當地的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驗證過的,而馬未都看文物的眼光,也幾乎不會出差錯,那到底是哪一隻呢?最後經過各地專家的研究,確定,其實兩隻都是貨真價實的文物,聽完雙方都鬆了一口氣,因為金蠶對於絲綢具有標誌性意義,最後成為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個消息傳開後,又遭到了不少人的羨慕,沒想到馬未都再次撿到了一個便宜,居然20元就刻有買下如此珍貴的漢代文物,撿漏家真的是當之無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