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王心怡。

一檔真人秀綜藝引發了全網民的“恐婚”。

觀眾以為《婚前21天》本質是一檔看各路明星撒狗糧的節目,直到奧運冠軍何雯娜與製片人梁超這一對,連環轟炸熱搜,被帶至輿論頂峰,觀眾才發現該節目在大批量地製造社會焦慮。

二人引發的“先孕後婚”、夫妻關係、兩性平等、婆媳關係等現實話題形成了擴散式討論,節目話題充足了,可觀眾慌了,這個“慌”大批量出現在未婚人群中,“恐婚”成了他們看完這檔真人秀後最真實的想法。

這也不是生活觀察類真人秀第一次製造焦慮了。

能成功製造焦慮從而引發大批量話題,也是大多數觀察類真人秀的一個設置方式或“社會功用”。回顧這兩年的真人秀市場,人生的各個階段和各種關係,都或多或少地被編導們拿出來“販賣”了,夫妻相處之道、代際關係、獨居生活、職場相處等等都成為觀察類真人秀的內容。

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 《婚前21天》海報

或許是為了內容的創新,或許是能夠更精準的擊中觀眾的痛點,解構這些關係成了真人秀導演們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而時間和階段則是劃分的一大利器。

平臺方和製作方們依舊會把關係處理當成真人秀的香餑餑,更多販賣焦慮的真人秀綜藝還在路上。

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婚前21天》,從預想的撒糖到真實的“恐慌”

《婚前21天》播至第四期,少有的沒有登上微博熱搜。

這或許與節目的內容有關。新一期節目中,隨著何雯娜婆婆和父母暫時離開,貢獻大量話題和討論的梁超、何雯娜夫婦“槽點”也有了減少,整期節目開始時梁超向何父解釋婚禮舉辦地的一席話,也被不少網友視為“洗白”的操作。不過,吐槽聲依舊不減。

回到這場真人秀的夢剛開始的地方。

“我們希望讓婚禮迴歸樸素和美好,我們希望花21天的時間來記錄四場婚禮的籌備和舉辦,藉著21天點點滴滴的雞毛蒜皮,來探索婚禮在當下的意義。”《婚前21天》在先導片開頭如是闡述了節目的意義。

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夫妻、婆媳關係一直是社會的熱點,是最容易引起關注和討論的議題。而《婚前21天》選擇以婚禮為切入口,就意味著這兩種關係是不可迴避的內容,而焦慮往往也產生在這些關注的焦點中。

從某種意義上,《婚前21天》四場婚禮的選擇,做足了差異化:首先是階段的不同——初戀、錫婚、閃婚與新婚;其次是風格的不同——甜蜜、幽默、緊張與小心翼翼。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差異化的設置,讓《婚前21天》治癒與焦慮並存。吳尊與林麗吟王子與公主般的日常,傅首爾與老劉嬉笑打罵的一路走來,提供的是輕鬆的觀感。而李嘉銘與劉泳希是與大多數新婚夫妻一樣的過程,向前再邁一步的嘗試,堅定卻又小心翼翼。

但話題是每個綜藝生存的必需品,在節目初期關於吳尊的熱議過後,隨著節目的播出,何雯娜、梁超及雙方父母“承擔了”《婚前21天》絕大部分話題。

婆婆讓孕期反應強烈的何雯娜吃肉,兩家因為出閣酒、婚禮儀式及地點的爭執,梁超“百善孝為先”遷就父親等等都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何雯娜家辦婚禮分歧##婆婆勸何雯娜吃肉#一度登上微博熱搜一、二位。截止到目前,#何雯娜家辦婚禮分歧#已收穫4.7億閱讀量和3.7萬討論,#婆婆勸何雯娜吃肉#閱讀量也達到2.7億、討論數為3.4萬。

吐槽聲中,夾雜著一些網友恐懼的表達:“看得恐婚恐育了..... ”“過於真實”“看得我都恐婚了,這幾年的結婚率已經夠低 離婚率已經夠高,這種節目的宣傳必然造成進一步大規模恐婚。”“真的是看的好無語,這個視頻幾乎是這頓飯的完整版了,搞不懂梁超在兩邊取捨什麼,居然能說出來在爸爸和兒子中取捨,這樣的話,有沒有考慮到你的妻子呢?我要恐婚了。”

誠然,結婚、準備婚禮、懷孕的過程中,夫妻雙方、兩方家庭總有摩擦和需要溝通的地方,是現實也是一直存在和關注的議題,從某種程度上,關於此的討論確實可以擊中觀眾的痛點,比如不少網友在關於《婚前21天》的討論中或表達自己相似的經歷感受,或總結經驗:不要閃婚,戀愛、訂婚、結婚、婚禮、過日子、懷孕、生子,一步都不能走錯等等,是分享也是反思。

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 部分網友微博評論

《婚前21天》沒有避諱這些衝突,但在販賣焦慮、引起共鳴、討論之餘,經意與不經意之間,卻帶來了一些恐懼。

然後呢?如何治癒呢?梁超在他的微博評論中說:“打個比喻,你們看一部30集的電視劇都只看前6集嗎”,是否預示著後期的反轉或“洗白”還不得而知,只是目前來看,《婚前21天》的治癒之法,大概是其他幾對夫妻的有趣和“撒糖”,以及節目最後素人們那些獨特、感人的婚禮展示吧。

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真人秀的全方位“販賣焦慮”浪潮,下一個風口是“獨居生活”

《婚前21天》上線之前的一年多之前,何雯娜出現在《我家那閨女》中,當時,何雯娜還表示享受單身狀態。

年齡、脫單、催婚是《我家那閨女》的“主要內容”,彼時父母催婚、單身狀態與脫單需求等也擊中了不少網友的痛點,引起了不少網友的共鳴。而一年多之後《婚前21天》中的何雯娜,則以閃婚、先孕後婚的狀態,將夫妻、婆媳、夫妻雙方父母等相處和關係,展現在觀眾面前,關於婚姻的焦慮隨即而來。

不止這兩檔節目,事實上,僅2019年就有多檔綜藝通過聚焦情感話題,販賣著焦慮,試圖引起大眾的關注和討論。

《女兒們的戀愛》《女兒們的男朋友》聚焦情侶日常及父親、女兒、女兒男朋友的相處;《新生日記》展現孕期生活;《我家小兩口》等探尋婚姻相處模式;《我最愛的女人們》則將婆媳關係作為觀察對象。女明星的成年後的一系列過程被安排地明明白白,素人也不例外。《心動的信號第二季》《喜歡你,我也是》《親愛的,結婚吧!》等節目以素人戀愛、社交為主題;《我們長大了》探究二胎關係;《令人心動的offer》則聚焦職場生存等等。

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節目中承載的、由明星、素人展現的或是夫妻、代際、情侶、職場等各種關係,藉由節目產生的諸如“情侶適合一起工作嗎”“職場女性敢不敢懷孕”“子女該支持離異父母再婚嗎”等話題也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截至目前,《心動的信號》微博話題閱讀量達到69.5億,討論數為1210.1萬;《我家那閨女》微博話題閱讀量為62.1億,討論數為341萬;《令人心動的offer》閱讀量也有27.7億,討論數為450萬。

再回到《婚前21天》,不論是吐槽還是嗑糖,截止4月8日3.7億播放量,豆瓣7.0分,微博同名話題9.5億閱讀,多個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種種數據還是證明了《婚前21天》不低的熱度。

綜藝們解構著不同的關係、相同關係中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主人公全方位的販賣焦慮,從不少綜藝或話題的閱讀量和討論度來看,觀眾也全方位或多或少的在為這些焦慮買單。

事實上,儘管觀察類綜藝井噴,出現不少同類型、同質化的節目,但是總有一些在其中能夠脫穎而出,或許未到爆款,但熱度、關注度和討論度等還是表現亮眼。

這或許與瞄準情感需求下,受眾的契合度有很大關係。根據雲合數據統計的百度指數顯示,《婚前21天》的女性觀眾佔居絕對比例,最大年齡層集中在20——29歲,佔比達到了64%;兩季《我家那閨女》、兩季《女兒們的戀愛》、兩季《心動的信號》等雖然受眾佔比最大年齡有所改變,但改變也多集中在20——29、30——39兩個區間上;《令人心動的offer》年齡層佔比前兩位則為20——29歲及19歲以下。

這年齡區間的觀眾是視頻網站主要的用戶,同時,這類綜藝所涉及的議題、切入點,也是這類觀眾所面對的問題。瞄準用戶設定內容,同時目標用戶又成為主要受眾群體,是閉環也是必然。在此之下,綜藝拋出話題,或販賣焦慮、或引起共情,實則都能或多或少地引起討論,增加熱度。

大眾不退卻的討論度讓這類綜藝仍有前景。而找到“新鮮”又被關注的話題就顯得異常重要,尤其是在販賣的焦慮越來越重合的情況之下。

根據優愛騰忙去年發佈的2020綜藝片單可以看出,觀察類綜藝仍是重要的佈局之一。其中既有季播綜藝的迴歸,比如騰訊視頻《心動的信號3》《令人心動的offer2》等,芒果tv《新生日記2》《女兒們的戀愛3》等,愛奇藝《做家務的男人2》《喜歡你我也是2》;也有舊切口、新玩法的,如優酷《撲通撲通實習生》聚焦醫療職場等。

值得關注的是,接下來優愛騰展現出了對於“獨居生活”的關注。三檔明星獨居真人秀箭在弦上。

優酷《一個人生活》、騰訊視頻《我要獨自生活》、愛奇藝《我和我的生活》這些展現獨居生活日常和生活方式的節目都出現在了2020年平臺的片單中。2020年,某種或幾種獨居日常或許會成為擊中觀眾的點。

該調理真人秀的“焦慮體質”了

《婚前21天》才播四期所引發的“恐婚潮”背後,“焦慮體質”的真人秀綜藝也該去反思,在選擇討論度較高的社會話題後,該如何去平衡製造焦慮與治癒焦慮的關係。

輕鬆、快樂是觀眾想要通過綜藝得到滿足的需求,同樣,能夠引起共情、共鳴也不失為好的綜藝節目。只是共情也好、焦慮也罷,在這之後,觀眾還想要的大概還有治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