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宋代畫花鳥,除延續黃筌徐熙畫風以外,另有一類畫家,他們多擅長詩詞、精於書法,以繪畫寄託抒懷,力求“得之於象外”,如文同、蘇軾、揚補之等,形成了文人畫的肇始。

蘇軾更提出了“士人畫”與“畫工畫”的區別,推崇王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是文人畫的鼻祖,但其真跡俱已不見,文人畫真正可追溯的還是在宋文同蘇軾時期。

以下三幅作品也皆來自萬紫千紅展的第二單位“清雅逸趣”。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文人畫揚補之的“野梅”

南宋詩人劉克莊在他的《後村先生大全集》中極力推從揚補之,並將之與王維遙相併提,稱王維畫風者,本朝有揚補之。

揚補之善畫梅,曾畫墨梅進呈,被宋徽宗譏之為“野梅”,於是後有以宮梅喻院體,以野梅喻文人畫的說法。

這幅《雪梅圖》墨筆畫梅花一枝凌空偃仰,梅乾兼以飛白,花瓣用白描勾寫,最為妙的是用空白表現雪景,而用淡墨將絹地塗滿,僅留出積雪的部分,從而襯托出寒氣逼人、梅傲霜雪的韻致。整幅畫將“疏影橫斜,暗香浮動”的詩意表現得入木三分。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寫意花鳥畫法常的《水墨寫生圖卷》

而在院體畫和文人畫以外,另有中國畫史上尤為獨特的一位,便是僧人法常。雖則現在多將“文人寫意”並用,但是法常作為寫意畫的先驅,在當時卻並不受文人的歡迎,認為他的畫“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

這“粗惡”之語或許來源於法常的“日常”。他作畫,多取材於眼前之物,平實無華,或被詩人們視作無甚詩意。這也與中國士人文化有關。但法常的畫後傳入日本,給日本畫造成了地震式的影響,是日本禪畫之祖。

法常的《水墨寫生圖卷》繪果蔬、禽鳥、花木等,純以水墨寫實,卻生動異常。該卷無作者款印,後有明代沈周的題跋,定為“宋物”,說此作“不施彩色,任意潑墨瀋,儼然若生,回視黃筌、舜舉之流,風斯下矣。”但徐邦達定為“似牧非牧之畫”(法常號牧溪)。

沈周對法常很有研究,也正是沈周發現了法常作品中的真正價值以及革命性意義,從而在師法元四家之外,開創出獨特的文人畫氣質。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佚名者的《百花圖卷》

此幅為南宋佚名者畫,畫花卉近60種,長17米,堪稱煌煌鉅製。全畫多以墨筆工寫,以墨代色,卷首梅花略似揚無咎,介於寫意與寫實之間。

花瓣白描勾線細緻,枝葉兼雜墨染與白描,且融入沒骨畫法,但不施色彩,純以水墨濃淡表現,用墨於單純中求豐富,統一中求變化,既有物象的生動,又有水墨的意韻,呈現出清幽雅緻雅的審美特徵,一脫南宋院體積習,對元代錢選、王淵、趙衷的墨筆花卉以及後來文人水墨花卉都有一定影響。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得逸趣於象外——故宮“萬紫千紅”展系列(四)

局部

BY 青山録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