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成於先秦時代的《山海經》,傳世版本共計18卷,包括《山經》5卷,《海經》13卷,各卷著作年代無從定論,其中14卷為戰國時作品,4卷為西漢初年作品 ,自古以來被視為奇書一枚,被稱為“越讀越讀不懂的古籍”。

之所以被認為是“越讀越讀不懂的古籍”,是因為《山海經》所記載的人、事、物所存在的時間,與今天的時間距離太久遠,乃至於其無論是否真實存在,它們基本上都成為今天人們心目中的神話形象;而且,由於古時的語言與當今語言特點的不同,更是拉開了人們對其記載和描述的東西理解的距離,如果沒有用現代白話語言去作出有效解釋,人們就會有越來越讀不懂的感覺。

有人認為,《山海經》的內容,實際上緣起於唐虞之際,大禹治水之後的一次大規模國土資源考察活動。在《山海經》文本尚未流傳於世的時候,大禹和他的助手們已經繪就了《山海經圖》。在此,本人擬每天推出一篇文言文與白話文對照的《山海經》,試著以大禹的口吻,與大家一起走進《山海經》那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山海經寰宇全圖之唐虞之國(局部)

今天推出的,是《山海經卷一·南山經·招搖之山至箕尾之山》第一至四節。

南山經·招搖之山

原文: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

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

有木焉,其狀如糓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麗耆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大禹說】

我們這片廣闊疆域的南部,分佈著眾多的山脈山系。其中,最南部的一個山系就是鵲山山系。

鵲山最西邊的一座山,我將它命名為“招搖山”。招搖山就在西海岸邊,在它上面,有數不盡的桂樹等珍貴樹種,也有數不盡的金屬礦石和玉石。

招搖山上,我發現了一種草,它的形狀如同韭菜的樣子,但是它開出的花卻是青色的,姑且我將它命名為“祝餘”吧!因為搞這次國土資源調查,經常吃不上飯,於是我嘗試著用它來填肚子,沒想到,吃了它之後,很長時間人都不會感覺到飢餓,真是很神奇。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祝餘

我還發現了一種樹木,它的形狀就像我們通常可以見到的構樹,只不過它的紋理顏色是黑色的;它開出的花四散開來,就想照耀大地的太陽,我將這種花命名為“迷糓”。因為這種花太美麗了,我就採摘了一朵戴在自己的頭上,沒想到,有了它,我行路的方向感居然越來越強了!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構樹(迷糓)

在考察活動中,我還在招搖山發現了一種野獸:它的形狀似乎像猿猴,但它的耳朵卻顯白色;它行進的時候,一會兒四腳著地爬行,一會像人一樣用後面兩條腿直立奔跑,我將它命名為“猩猩”。太餓了時候,我和助手們也獵殺幾隻猩猩吃,我發覺吃了猩猩的肉後,更加健步如飛了。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猩猩(狌狌)

在招搖山山間,我看見一條江從山間流出,一路蜿蜒向西。循著這條江的流向探索,我們發現它最後流進了西海,我暫且將這條江命名為“麗耆水”。我們發現,麗耆水水中有很多琥珀,我和大家都撿了些琥珀戴在身上,沒想到,它居然有消腫的功能,有一個夥伴腹中原來有腫塊,戴上它之後,腫塊居然神奇地消失了。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琥珀(育沛)

南山經·堂庭之山

原文: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大禹說】

結束招搖山的考察活動後,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往東邊走。

三百里之後,我們又進入另一座大山之中。我命名為它為“堂庭山”。

堂庭山相比招搖山,動植物種類相對單調,但也不乏珍奇物種:有很多的君遷樹,很多的白色猿猴;山上還有很多水晶、黃金礦石,也算是一個寶藏之地吧。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君遷樹(棪木)

南山經·猨翼之山

原文: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虵,多怪木,不可以上。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大禹說】

堂庭山考察結束後,我們又往東走了三百八十里,進入另一座山中。

這座山,我命名它為“猨翼山”。我發現,這座山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野獸,有水的地方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魚類;山中還有非常多的白色玉石,非常多的令人害怕的蝮蛇,同時也有很多說不出名字的怪蛇。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蝮蛇(蝮蟲)

在山中,我們還發現了一種說不出名字的奇怪樹木。大傢伙都想攀爬上去,卻沒有一個上得去的人。這也是奇了怪了!

南山經·杻陽之山

原文: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

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大禹說】

猨翼山考察結束後,我們又向東行進三百七十里,進入了另一座山中。

這座山,我們命名為“杻陽山”。

我們發現,因為太陽照射均勻度不同,杻陽山南北兩面的金屬礦石顏色有顯著差異:光照較多的南坡,紅色的金屬礦石比較多;光照較少的北坡,白色的金屬礦石比較多。

在杻陽山上,我們還發現了一種野獸:它的形狀和馬非常相像,但它身上的花紋卻跟老虎身上的花紋一樣,它的尾巴是紅色的,鳴叫起來的聲音,又像人們在唱著優美的歌曲。我們暫且將它命名為“鹿蜀”。大家一致認為,這麼美麗動人的動物,它的皮毛一定非常珍貴,如果擁有它皮毛毛,想來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會受窮吧?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鹿蜀

在杻陽山間,我們還發現了一條非常令人奇怪河流,它向東流去,最後匯入了一條叫“憲翼”的大河之中。這條河流之所以奇怪,是因為江中有很多黑色的龜形動物:它的形狀和烏龜差不多,但它卻長著一個鳥形的頭、一根蛇形的尾巴,我們命名它為“旋龜”。

跟著“大禹”讀《山海經》(一)|南山經·從招搖山到箕尾山①

旋龜

這種龜叫起來,就像我們劈開木材那種“咔咔咔”的聲音。我們一些夥伴覺得有趣,捉了幾個將它隨身帶在身邊,居然發現自己的聽力越來越好了。有幾個夥伴還惡作劇,用它的嘴巴去咬腳上的老繭,沒想到三下五除二,腳底的老繭很快就被它消滅光了。

(未完待續)

聲明:本人絕對文字原創,抄襲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