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文物只用於墓葬,而並非古人日常生活使用?

雲上的記憶


要說古代文物裡只用於墓葬的,那還真不少。瞭解這些東西,不僅是為了今天的藏家們在收藏時不鬧笑話,更重要的是,通過物品的使用來分析古人的思想,進而研究我國古代文化。

在原始社會的時候,確切說是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在喪葬這件事上開始講究,不只是隨便挖個坑填點土,還要放置一些精心準備的隨葬品。最早的隨葬品,無非是一些陶器、石器和小件的裝飾品,一般以蚌殼、獸牙等製成,這些東西都和先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的差不多,有些可能就是把平時用的器皿隨葬了,上邊還有煙炱等明顯的使用痕跡。

明器的出現

隨著社會複雜化的推進,開始出現了專門的隨葬品。可以稱之為明器,亦可寫為冥器。按照古人的解釋,明器就是“備物而不用”,日常生活不用,但是在特定場合得有。

舉個例子,在史前漢淮流域的石家河文化墓葬當中,有些等級較高的墓裡隨葬品豐富,除了常見的陶器,還有一些體量偏小的陶鼎、陶罐等,跟其他物品明顯不同,這就屬於專門的隨葬明器了。

△石家河文化墓例

從芻靈到木俑、陶俑

所謂芻靈,就是用茅草紮成的人或者動物的形象。《禮記》記載:“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顯然,芻靈也屬於明器的一類。

為何要有芻靈呢?其實這源自於血腥的殉葬。後來人們覺得,殺人殉葬太殘忍,殺動物也未免浪費,乾脆用茅草做,“意思意思”就好。

在墓葬當中,草扎的芻靈顯然不好保存下來,我們所能看到的同類物品主要是木俑、陶俑。比如在先秦的楚墓中,就出土了用木頭雕刻的人俑,時代最早的為春秋晚期。

△信陽楚墓出土的彩繪木俑

到了秦漢時期,陶俑崛起。典型代表莫過於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秦俑規模宏大,造型逼真,體量也完全模仿真人、真馬,在我國古代陶俑當中獨樹一幟。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到了漢代,無論帝王還是普通人,所用的陶俑都有所“縮水”,比如漢景帝陵的陪葬坑裡放置的陶俑,雖然數量也不少,但個頭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大,比起秦俑來節儉許多。

除了塑造成人的形象,與芻靈一樣,陶俑當中也有各式的動物(嚴格說來,其實只有人俑可以稱為俑,但約定俗成,也把陶塑動物稱為陶俑)。漢代的陶塑動物種類豐富,牛羊豬馬犬雞鴨樣樣俱全,生活化的氣息十分濃厚。這些東西,也都是現實生活裡不會用的。

再往後,俑依然存在,只是在不同時代的具體表現方式有所變化。比如到了唐代,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三彩了。唐三彩的人、馬、駱駝等,藝術水平很高超,但同樣是明器,現實生活中不用,更不會擺在家裡當裝飾物。

建築類的模型明器

模型明器這個詞是考古學家創造的,特指模仿現實中的樓閣、房屋、倉庫、圈廁等建築的一類明器。

模型明器的產生機理和陶俑差不多,都是來自於古人想要在死後世界依然享受人世繁華的思想。既然動物可以縮小,那麼建築也一樣,於是,我們在地面上早已看不到的古代建築,就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留影”至今,客觀上為研究古代建築史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在建築明器當中,既有高大巍峨的陶樓,也有再普通不過的豬圈甚至廁所,這才是真正的把家搬到了地下。

△漢代陶樓


以上所說是最為常見的明器,除此之外,還有些特殊的宗教類物品也是現實中不用的,比如鎮墓瓶、鎮墓罐,是原始道教的產物。比如晚唐至宋元時期,在墓葬中放置的鐵牛、鐵豬,也屬於明器神煞,具有特殊的功能。


考古軍中馬前卒


所以早期有把生前使用的東西全部都帶到陰間去,有活人殉葬,甚至用動物殉葬,車馬坑等各種殘酷的殉葬方式,到了漢代以後逐步取代了一些,比如用人傭,燒製的人傭就是替代了過去的活人殉葬,而生活的一些日常用品也被帶到了陰間,那麼同時像自己的財富,宮燈,青銅器,玉器等等,生前使用的一般都會帶進去,但是為了殉葬的方便,也會專門定製一些冥器作為陪葬使用,例如金縷玉衣,玉臥,鎮墓獸,包括唐代的三彩器等等,都是作為陪葬物品使用而製造和發明的,這些作為陪葬品,日常的生活中並不是實用器,現實中也沒有出現過,那麼經過了千年以後,我們現在把它也作為古代歷史文化藝術創作的一個作品,但是他只是代表當時墓葬文化的一個特點,並不是實用品,這點要區分開來。


玉見沈華


古玩並非古人什麼東西都屬現代人手持玩物、也不是什麼都可以個人收藏把玩或在室內擺放的。如古人的葬器、給死人燒製陰宅小瓷房子、小陶土車馬傢具棺木,招魂瓶罐、墓葬的喂惡狗食土陶罐,故人五孔七竅的葬玉買了當掛件等等、出土物品應該交文物部門研究、凡屬地下文物歸國家所有!私人禁止買賣交易。如果市場商販有售這類物品,玩家也應止步不要涉足!不要沒事招事招不吉利!真正收藏家不會收藏購買這類物件或擺放展示這類物品、一是不吉利,二是如果把玩或當掛件內行會恥笑你!收藏入門先學知識!千萬不可見什麼都好奇、見什麼買什麼!不可鬧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