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就是把愛好做到極致

回望20世紀80年代中、90年代初的出國潮,闖蕩北美的年輕人陳思進當屬其中翹楚。他曾進駐世界財富中心華爾街一線,成為全球五大投行副總裁;他與死神擦肩而過,是9·11事件中的倖存者;輝煌與洗禮後,他和才女愛人小玲合著了暢銷書《闖蕩北美》、《獨闖華爾街》、《華爾街大騙局》等。近期,這個“尖子生”又要交出高效的成績單——以他生活為原型的長篇小說《絕情華爾街》即將搬上熒屏,圍繞其人物故事展開的命運三部曲《歸·去·來》正蓄勢待發……

這麼多璀璨的光環,陳思進還是當初那個懷揣夢想的文藝青年嗎?這樣的疑慮,在感受到他的親和力後,便消散了。和陳思進聊天,沒有絲毫的距離感,與其說是採訪,倒不如說是一場分享。分享他純美的愛情、濃厚的親情以及通透的心態,而問及他是怎樣將人生過得如此豐盈時,他說:“我只是聽從內心的聲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口述/陳思進 文/透明 《家庭·生活指南》,2016年第6期

成功就是把愛好做到極致

好的愛情與年代無關

在網絡上搜索陳思進的名字,會彈出這樣的關鍵詞:華爾街投行副總裁、9·11事件倖存者、金融作家……其中,陳思進最喜歡的是“作家”這兩個字。寫作是他年少青衫時的夢想,至於另外兩個“頭銜”,雖然已時隔多年,陳思進每每回憶起來,依然心生感觸。

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出國夢吸引著一大批年輕人。陳思進正是其中一個。1990年,天性熱愛自由的他放棄上海安穩的生活,踏上美國的追夢之路。本以為到了美國就可以舒心地做自己,不承想,初到美國,他就被生存問題擊得夢碎一地。“一個逼仄的房間,除了兩隻箱子,就只有一張破舊的床墊。”這是陳思進的愛人小玲第一次追隨丈夫來到美國,走進出租屋時映入眼簾的畫面。

後來小玲才知道,那張床墊是陳思進在大街上撿回來的,到美國以來,丈夫吃了整整三個月的熱狗。直到2010年,在央視《人物:金融作家陳思進》節目中回憶起當初的情景,小玲還會哽咽:“當天晚上,我在房間整理東西等他回來,結果他進門就一屁股坐在地上,從兜裡掏出一大把零錢,數起來……”原來,當晚陳思進打工回來,因為當天的小費特別多,他興奮得來不及喊累,一心想把錢數好交給小玲,卻沒有注意到愛人流下心疼的眼淚……

陳思進的辛酸奮鬥史,這不過是冰山一角。當初,為了支付昂貴的學費,他和非洲的黑人兄弟一起做卡車裝卸貨物的搬運工;好不容易熬到畢業,又找不到工作。後來,還是在小玲的“包裝”下,他的華爾街征程才正式開啟。

陳思進仍記得那個獵頭的名字叫布朗,他待業在家,接到布朗的電話興奮赴約,可一見面,就被對方數落一番:“你的西裝好像不是純毛的吧?皮鞋也不行,襪子太短了……”

別看美國人平時穿得隨便,正式場合可不含糊。“不如就聽他的,包裝一下。”小玲聽後提議。陳思進直搖頭,為了讓他安心學習,小玲養家持家全都自己扛了,他不能再揮霍。可拗不過小玲的堅持,第二天,兩人來到百貨公司。新西裝一上身,滑稽的一幕出現了——陳思進的舊襯衫、領帶、襪子和皮鞋都被映襯得相當不和諧。小玲一咬牙說:“乾脆全換掉!”他們一下子花光了僅有的積蓄。

再站在鏡子面前,陳思進像換了個人,小玲讚歎道:“哇,絕對不比007差!”果然,當他再次出現在布朗面前時,對方的眼中大放光彩,拍著他的肩膀說:“‘酷斃了’!有句俗語叫First impressions last.(最初的印象永不改變)。”這次,陳思進贏得了當年華爾街五大投行之一銀行家信託的工作。

自此,陳思進在華爾街大展拳腳,到了2001年,他已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金領”,彼時,他的工作地點是高聳入雲的世貿大樓,在精英薈萃的雙子樓裡,他有自己的辦公室,上流的生活羨煞旁人。然而,擁有越多,心越不安,他常常自問,這是我來到這裡初心嗎——素有“人肉絞肉機”之稱的華爾街,在金錢的內在驅動下充斥著殘酷、廝殺、兇險與貪婪。去留之間,他糾結躊躇,不料,一場震驚世界的災難替他做出了決定——2001年9月11日上午,恐怖襲擊讓傲然挺立的世貿大廈轟然倒塌!

回憶起那驚魂的一幕,陳思進這樣寫道:“那天清晨,我像往常一樣,開車載著小玲行駛在街道上。當時小玲懷有身孕,當天正好是我們約好去醫院檢查的日子。在世貿大廈樓下,我囑咐小玲去附近的商場逛逛,等我處理完手頭的事務。半小時後,突然一個巨大的震動,把正在辦公的我嚇驚呆了!我看見對面的大廈火光沖天……

“我只身衝下80層,待我跑出樓道重見天日時,我看見擁擠的人群裡,小玲被警戒線攔隔在遠處,我朝著小玲奔跑而去,我們相擁而泣,慶幸躲過了生命的劫難。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注意到,在急速的奔跑和巨大的恐懼中,小玲引起強烈的宮縮,我們失去了我們的孩子……”

經歷了血雨腥風的洗禮,陳思進和小玲對人生有了全新的感悟。9·11事件後,陳思進從紛亂的華爾街全身而退。2008年,他們摒棄浮華,迴歸本真,舉家搬至風景如畫的加拿大。

靜好的歲月,唯有創作不可辜負。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為了生存,陳思進不得不“封筆”,“‘精神貴族’也離不開柴米油鹽,當時連我自己也以為小時候的作家夢不可能實現了。”陳思進曾在文章中感嘆。終於有了閒暇,陳思進和同樣酷愛寫作的小玲開啟手拉手的合作模式,先後合著了《闖蕩北美》、《獨闖華爾街》、《華爾街大騙局》、《絕情華爾街》等書,作品一上市,便收到一色讚美,並穩居暢銷書排行榜。

在簡潔、舒適的書房裡,放上一曲古典樂,煮一杯咖啡抑或泡一杯清茶,或讀或寫——這是陳思進和小玲在多倫多家中的生活日常。“現在是我最愜意、最滿意的生活。”對比過去的驚濤駭浪,陳思進欣慰地說。

即使相伴多年,陳思進和小玲兩個人的愛情,已經延續到了兩個人的親情,他對小玲的依賴卻絲毫未減。平時,陳思進在外面忙的時候,小玲從來不會打擾他,反倒是他,小玲一不在家,他就會一直打電話催她早點回來。連陳思進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有了小玲的家才踏實吧。”陳思進笑言。也難怪,這些年小玲把陳思進照顧得事事妥帖,才讓他心無旁騖,全力打拼。

從青春到成熟,仲夏入初秋,二十幾年,陳思進和小玲有些照片都已經微微泛黃,但他們卻把生活過成了詩,尋常的瑣碎也變成了美好。環顧四周,像他們這樣經得起實實在在的磨礪,寫就一段人間佳話的愛人著實不多見。有什麼經營秘笈嗎?面對疑問,陳思進的答案很簡單:他覺得愛情沒有年代的區別,每一代人都年輕過,而每一個年輕人也都會老。“真正的愛情,過了荷爾蒙、多巴胺作祟的階段,幻化成為親情後,自然會不離不棄。長情的陪伴、真實溫暖的相處,才是珍而重之的幸福。”他篤定地說。

親情是命脈,愛情是肋骨,愛情和親情無法割裂

如果問起陳思進多年異國生活最思念的人,答案一定是外公外婆。陳思進從小在外公外婆身邊長大,他們是他生命中的至親。

陳思進的外公是個大家,曾任中國最大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聽外婆說,少年時的外公清新俊逸,性格堅韌,當學徒、做家教,搞翻譯;青年時期,他溫文爾雅,每天早出晚歸傾心工作;可惜,受動盪年代的影響,外公的晚年飽經磨難,可他依舊擠擠挨挨的活過來,“雖然外公晚景淒涼,但修改編輯孫兒們的信件,是那時外公最快樂的一件事。”陳思進回憶。

縱觀外公厚厚的履歷就會發現,外公對陳思進的影響,根植於髮膚血液裡。

外公也曾一度棄官從文;並且始終心懷一個非常樸素的觀念:中國人就要為中國做點事。這份愛國情懷,對文學的痴迷以及灑脫的個性,在陳思進身上很容易找到印記。

如果說生命中的每個人都對應一個條件反射的話,提起外公,陳思進的第一反應除了想念,還有膜拜;而想到外婆,他懷戀的,卻是一粥一飯的養育之恩。陳思進記得,“小時候,雖然家裡拮据,但外婆卻把我養得白淨壯實,當外婆領著我走在大街上,總會有人停下來問外婆,這孩子長得真可愛,那麼胖,你給他吃的什麼?”

外婆也是陳思進的英文“啟蒙老師”。外婆出身名門,形貌昳麗,她的姐姐們不是嫁給了達官顯貴,就是鉅商富賈,唯獨她,嫁了自己心儀卻沒有任何背景的讀書人。在那個讀書無用論的年代,外婆堅信,讀書是通向智慧的大門。

凡事都有兩面。陳思進幸運地擁有外公外婆完滿的愛,遺憾的是,他生命中另一個重要角色——他的父親,卻因和他的母親失和,在他的成長中缺了席。陳思進的父親是杭州一名知名的民營企業家,“但‘富二代’和我不沾邊兒,因為我並沒有待在父親身邊。”陳思進曾在採訪中,堅定地說道。

和很多影視作品中的橋段一樣,父親希望陳思進繼承家業,他卻堅持獨立發展;父親希望他和門當戶對的姑娘聯姻,他卻崇尚自由戀愛,和心愛的姑娘小玲生死不渝,後來的故事不難想象,陳思進和父親幾近決裂,他和小玲遠走高飛,掀開了“創二代”的人生篇章……

好在,時間是良藥。這些年,陳思進和父親的關係已經有了舒緩,當年的溝壑已被歲月和包容填補。現在,陳思進和小玲雖然久居多倫多,但每年都會回老家探兩次親,家人團聚,孫兒繞膝,是父親現在最幸福的事情。

讀過小說《絕情華爾街》的人,會記得這段話:“過去他總認為愛情靠不住,只有血脈親情可以天長地久。然而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他才意識到,親情是命脈,愛情是肋骨,愛情和親情無法割裂……”這樣的感觸,正是陳思進內心裡愛情和親情的真實投影。

做喜歡的事,是體恤自己的一種方式

工作之外的陳思進,比我們既定印象中的金融精英要可愛得多,他不僅有才,而且有趣,生活狀態當得起“豐盈”兩個字,業餘愛好多得兩隻手都數不過來。“我年輕的時候是個典型的文藝青年,喜歡唱歌、跳舞,學很多種樂器,彈吉他、彈鋼琴、拉二胡、吹笛子,什麼都玩過。”聊起青蔥歲月,陳思進興致十足。

大學時,陳思進參加過大學生辯論賽,角色都是難度係數極高的二辯、四辯,他反應敏捷,陳詞激昂,還拿過獎。現在,他依舊對新鮮的事物充滿好奇,而且學得非常快,絕不落伍,和他合作的影視劇主創團隊的人員基本都是80後、90後,陳思進和他們根本沒有代溝,“我還會使用他們的網絡用語。”陳思進笑言。

愛好中,陳思進堅持最久的就是寫作,他從8歲就開始寫日記,一直到大學畢業。近幾年,陳思進和小玲的創作密度很高,而且好評如潮。網上紅極一時的話“只有十分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同樣適用於陳思進和小玲。為了有一個安心的寫作環境,他們在多倫多定居下來。“特別是寫長篇小說,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閉關。”陳思進坦言。

跨國金融商戰長篇小說《絕情華爾街》是陳思進和小玲的代表作,故事以他們的生活原型為基奠,將“青春夢”與“華爾街夢”融為一體,唯美跌宕,直指人性。為了方便閱讀,陳思進還特意規避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用平實的語言,將“金融盲”也輕鬆地拉進了他們的讀者群。

《絕情華爾街》一面世,便引發了轟動效應,有很多影視公司向陳思進拋出橄欖枝,能將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是所有作者的夢想,陳思進心動了。“就好似我們在小說裡孕育的人物和故事‘活’了起來。而‘觸電’更是我和小玲從小到大的夢想。”聊到改編影視劇,陳思進毫不諱言。

目前,《絕情華爾街》已確定由旗下籤約楊冪、李易峰等眾多一線明星的歡瑞世紀公司投拍影視劇,該項目將會採用“多屏聯動模式”創作,拍攝成24集類似美劇《紙牌屋》那種類型的超級劇,及一部大結局電影。屆時將和好萊塢一流製作團隊合作,劇本正在改編階段,預計今年底開機,市場反響好的話,還會籌劃第二季。

同時,小說《絕情華爾街》的下部正在撰寫當中;圍繞其人物故事展開的命運三部曲《歸·去·來》的第一部將在下個月出版;《歸·去·來》以及陳思進和小玲的另一部科幻題材的影視改編也正在籌拍之中……這幾年,陳思進和小玲的作品越來越密集,且輻射全球,事業的滿園春色,真是關也關不住。

為此很多人豔羨不已,不過成功與否,是外界給予的評價,從未被陳思進列入他的願望清單。面對讚譽,他淡然一笑,他說:“其實沒什麼,我只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象美國人常說的:If you really want something, just go for it!(如果你真喜歡一件事,那麼就去做),其中的含義和陳思進的座右銘“盡人事,聽天命,做任何事情都享受過程”不謀而合。

有了喜歡,就有了價值,這是陳思進體恤自己的一種方式。他說,經歷了9·11事件的劫後逃生,他更深刻地感悟到“活在當下”的意義。就像現在,無論周遭如何更迭,他都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疾不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已經修煉到了可以全身心享受創作的高度。儘管我們猜測陳思進和小玲還將會有多少部作品面世,是一件很徒勞的事情,因為他們的“家底”實在太厚。不過,我們還是充滿了好奇與期許,畢竟,陳思進和小玲的名字,足以是我們讀一本書、追一部劇、看一場電影的理由。

成功就是把愛好做到極致

對話陳思進

Q:作為金融作家,家裡的財政大權是您來管嗎?

A:這個不用多說,當然是交給我小玲來管的,我覺得女性理財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我建議大家把財政請交給太太來管理。

Q:您和愛人是比較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婚姻模式,這和現代大多媒體宣揚的“女權主義”的風向不太一致,您對此怎樣看待?

A:我覺得一個家庭男主內、女主內並不重要,要看雙方的性格,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但這也只是個說法,事實上,我們家很多重大的決定都是我太太說了算的。

Q:最好的投資是什麼?

A:投資自己的大腦,把寶貴的時間和金錢用來投資你的大腦,因為大腦裡的知識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要像經營企業那樣經營自己,把自己變成最有價值的商品,隨時為你帶來財富。

Q:在物慾橫流的年代,很多人持拜金的心態,作為“創二代”、成功人士、金融作家這樣的多重身份,有好的建議給年輕人嗎?

A:這個要剖析一下,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理解,目前很多人已經將底層的三個需求:生理、安全、社會得以滿足,現在他們需要獲取更大的財富來滿足被尊重的需求,而在很多人眼裡,有錢就是衡量成功的標尺,所以才導致了物慾橫流的現象。我想,這是這些年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副產品吧,當然,每個發達國家都要經歷這個階段,等到我國經濟恢復新常態的時候,人們的觀念會漸漸地改變、迴歸,到那時,大家就會慢下來,靈魂也會跟上來,不再金錢至上,會有那麼一天的。

Q:您認為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A:關於成功,我更傾向北美人衡量成功的標尺,定義一個人是否成功,他們多半兒不會想到金錢地位,而是會自問:第一:對所從事的職業是否喜歡?第二:在這一行裡是否傑出?第三:是否可以靠這一行謀生?只要以上三點都答“Yes!”就是成功人士了!

Q:很多人羨慕您的生活,您怎樣評價自己的人生?

A:每個人都容易羨慕別人的生活,常常抱怨自己沒有的,卻忽視自己所擁有的。可能是因為我信佛的原因,其實生活中的任何坎坷,都是對你的一種修煉,是來造就你的人生的。每個人的一生起點和終點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沿途的風景。既然是風景,藍天白雲、陽光燦爛、暴風驟雨就都會有,而生活的坎坷就像不同的氣候,如果每天只看藍天白雲,也沒意思了。

Q: 聊一聊《歸·去·來》吧?

A: 《歸·去·來》有四個看點:浪漫、曲折、傳奇和宏大。故事以大時代變革為背景,講述了老上海、北京、浙江三大家族百年沉浮;人物來自梨園世家、商賈名流、書香門第三個不同類型的大家族,有近十位主要人物的情感糾葛,每一位人物都來自真實原型,主人公的經歷比《喬家大院》裡的喬致庸更坎坷。

聲明

幾年前,《家庭:生活指南》雜誌刊登了一篇對我所謂的專訪《鐵血兒不買富爸賬,風暴卷愛掀動華爾街》,是作者假借雜誌社特約記者的名義,在我並不知情的情況下,根據《讀者》、《家庭》、《知音》等雜誌曾對我的專訪,加上了很多不實的細節,“注水”改編而成的。甚至在刊登之前都沒有通過我的審核。

在我得知之後,作者曾向我通過電郵致歉。只因當時只是在紙媒的有限範圍內傳播,影響還不大,我便不追究了。而最近,注意到幾個比較大的公眾號轉發了這篇文章,而互聯網的傳播是幾何級數般的,因此,我必須鄭重聲明,此文中有很多不實之處!相關內容請讀者以最近出版的《絕情華爾街》(正在影視改編),以及此期的專訪為準。—— 陳思進

2016年5月2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