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故事,哪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或者《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些確實都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感動和回味,但論第一,估計都排不上。

那麼,第一是誰呢?自然非《牛郎織女》莫屬,而且,牛郎織女的故事還形成了中華民族一個古老的節日——七夕

一個小小的故事何以能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節日呢?我們首先從牛郎織女故事本身說起。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在河南省南陽市,有一條大河,名叫白河。兩千多年前,白河東岸的千金小姐織女和白河西岸帥氣但缺金的牛郎兩情相悅,私定終身。這一行為為當時講求“明媒正娶、門當戶對”的社會所不容,織女只好和牛郎私奔到城西二十里一個名叫桑林的村子共同生活。

幾年後,織女的父母還是找上門來,強行拆散。牛郎思妻心切,帶著一雙兒女追到白河東岸。織女的父母嫌棄牛郎,不讓相見。無奈之下,牛郎在織女村附近住了下來。千百年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村子——牛郎莊。直到現在,牛郎莊還堅韌地存在著,一如執著的牛郎。

由於牛郎織女的結合帶著悲劇色彩,為了避免重現戰國時就已有人描繪的“牽牛以取(娶)織女,不果”的悲涼情景,至今,織女村依然保留著姑娘不嫁牛郎莊的奇特婚俗,織女村人們也忌諱稱呼織女村,對外自稱史窪村。而城西牛郎織女共同生活過的桑林村,也至今尤在,和牛郎莊、織女村一道,共同演繹著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唐代詩人杜牧曾經到桑林去尋訪牛郎織女的蹤跡,寫下《村行》一首詩:“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娉娉垂柳風,點點回塘雨。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半溼解征衫,主人饋雞黍。”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那麼,人間的白河與牛郎織女,如何變成神話,與天上的銀河、牽牛星和織女星牽連上了呢?

我們知道,神話傳說的產生必然有其依存的環境,沙漠裡肯定生不出哪吒鬧海的故事,傳說往往體現著深深的時代印記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久遠的奴隸社會和封建時代,社會等級森嚴,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被殘酷的現實壓抑著,難以實現,於是“

戲劇急了出神仙”,便通過神話來尋求美好寄託或抒發幽怨之情。

古人有一種星辰崇拜思想。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和農耕、紡織技術的提高,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便寄託於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來表達人們的情懷。故事最早見於《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同“鑑”)亦有光。跂(qí)彼織女,終日七襄......睆(huǎn)彼牽牛,有以服箱”。《詩經·國風·周南》也寫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從記載來看,牛郎織女神話最早可產生於西周時代。

古人稱白河為“天漢中白水”,天漢指漢江,白河是漢江最大的支流,兩者是一體的。而在天上,天漢是指天河,也叫河漢、銀河。銀是白色的,銀河、白河,這天上人間是否有某種聯繫和呼應?

冥冥之中牛郎織女的故事在天地間與白河、與南陽結了緣。東晉詩人蘇彥《七月七日詠織女詩》中寫道:“織女思北沚,牽牛嘆南陽”;南北朝時期西梁皇帝蕭詧《愍時賦》中講:“彼南陽之舊國,實天漢之嘉祉”,說得明確具體。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銀河兩岸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分別代表著人間的農耕與紡織,作為農業社會的兩大核心,歷代王朝都對之非常重視。南陽是楚國發祥地,兩千三百年前,躊躇滿志的楚懷王,決定每年七夕(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祭祀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

上世紀南陽出土的“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石上,就畫著牽牛星和織女星,牽牛星下一個人揚鞭牽著黃牛,織女星裡則跽坐著頭挽高髻織布的女子,畫面生動形象地把星宿與牛郎織女故事有機結合在一起。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

後來,人們把心靈手巧的織女演繹成天帝之女,神話內容也日臻完善。西漢《淮南·畢萬術》中說“鳥鵲填河而渡織女”。東漢《風俗通義》中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古詩十九首描繪說:“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南朝梁殷雲《小說》則道:“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直至最後演化為王母娘娘用玉簪劃條銀河,隔開牛郎織女,限每年七夕,鵲橋相會。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由於織女成了天帝之女,“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於是變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西漢劉歆《西京雜記》載:穿著綵衣的年輕女子,七月七在畫有牛郎織女的圖像上穿七孔針,還搭著帶絲簾的“襟樓”,學藝者絡繹不絕。

這一天,女子們相約“拜織女”,期盼也能擁有織女般巧奪天工的手藝,所以七夕又叫乞巧節女兒節

。七夕與牛郎織女故事聯接,成為女性專屬的節日。

河東牛郎莊不遠,有一座始建於漢代的雲朝寺,漢高祖劉邦的薄姬,也就是歷史上“文景之治”中文帝的母妃、景帝的祖母,曾在寺西北種桑養蠶紡織,晉升太后以後,不忘早年桑織歲月,教授宮女紡織,並引導七夕乞巧。

《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述,到唐玄宗時候,“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從皇宮到民間,乞巧、比巧風靡全國。

唐朝詩人崔顥描寫道:“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同時代詩人林傑則寫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宋朝時期,七夕節更為隆重,如同現今國慶節放長假一般,可以連續歡慶七日。《醉翁談錄》記述: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車水馬龍,至夜方散,盛況空前。

祈望的內容也日益豐富,由乞巧到祈福、祈壽、祈子……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牛郎織女故事演化成神話和節日,無疑具有非凡的意義。

牛郎織女神話,首先讓人們感受到了不講門第觀念的自由戀愛。牛郎和織女,猶如凡人和天仙戀愛生子,這在古代重婚姻輕戀愛的等級社會,石破驚天。特別是連貴為皇帝的李隆基面對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也無可奈何時,牛郎織女這種悲壯的一年一度的"大團圓"式人神愛情故事,更能激盪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古代中國弘揚以農為本的耕織生活。早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就旗幟鮮明地提出獎勵耕織。到漢代,南陽成為全國著名的冶鐵中心,鐵製農具極大地促進了農耕生產。而無論是先秦到漢唐四千年絲麻為主的紡織,還是宋元以後上千載棉花為主的紡織,都體現了紡織在中華文明中佔據的獨特位置。絲綢之路更是舉世聞名。

牛郎織女組合在一起,其實就是典型的男耕女織圖。牛郎耕種勞作,織女紡織育兒,共同耕織美好生活。

雖然牛郎織女在天上是寂寞的,一年才得以相見一次,但他們以自己的摯愛相守和大膽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精神,促進了千百年來人們對愛的希冀和追求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愛,就驚天動地,忠貞不渝;幹,就男耕女織,甜蜜生活。這,其實也是一種人生境界。尤其鵲橋相會這種富有詩意和浪漫主義情懷的結尾,以及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夕之夜“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盟誓,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遐想。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近年來,七夕被喻為中國的情人節,並被商家炒作起來。牛郎織女故事歸入情人節,似乎有點牽強,但人生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正因為有不如意的愛情,人們才通過神話故事寄託美好的願望,表達對甜蜜戀情的嚮往與追求。

當前,人口流動加快,由於工作、生活等原因,勞燕分飛者增多。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悲歡離合之際,需要彼此珍惜感情,珍惜相識相知,為浮躁社會注入清新空氣和希望。

七夕節更是夫妻雙方對子女、對家庭的一份責任。鵲橋相會,既是牛郎織女夫妻間的團聚,也是一家人患難與共後的大團圓。牛郎織女的一雙兒女正好可以構成一個“好”字,這是甜蜜愛情、美滿家庭最好的註腳和歸宿。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中華民俗藝術大全》、《中華民俗百科》、《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等書都記述了這個發生在南陽的牛郎織女故事。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專程來到南陽,拍攝了《牛郎織女與七夕節》的專題片。2010年七夕,央視國際頻道播出了以南陽白河兩岸為背景的“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目。

如今,若是你到南陽來,可以盡情欣賞如畫卷般迷人的白河美景,可以親眼目睹兩千多年前雕刻的國家一級文物“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石,可以親自品嚐當年老黃牛後代品質鮮美的黃牛肉,可以親手撫摸織女後人們織就的絲毯、壁毯和地毯,可以親身感受出生南陽的科聖張衡製作的渾天儀的奧妙,可以到王府山近距離同隕石科普基地來自天上的星星“天地對話”,可以去玉器廠細緻端詳由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陽獨玉製作的王母娘娘的玉簪的姊妹件......

還有飲牛坑、浣紗塘、懷王坡、杜牧橋、昇仙臺……一個個牛郎織女故事的遺蹟和傳說,展示著千百年來獨有的魅力。

2006年,農曆七月是閏月,一年可以過兩個七夕,這樣的福分,38年才能遇到一次,下一次要等到2044年,值得我們翹首以待。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七夕起源:牛郎織女說的是南陽話?

2019年,南陽市成立了全國第一家愛情郵局和隕石郵局,七夕節還啟用了宣傳郵戳,愛情郵局啟用的是“牛郎織女起源地,愛情福祉王府山”,隕石郵局啟用的是“穿越時空鵲橋會,天賜良緣天寶閣”。據悉,“穿越時空”的信函已經發出……

作者:張睿堂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