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為中國教育革命賦能新動力

  伴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人類已迎來人工智能發展時代。當前,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正在以超過人們預想的速度發展。這門前沿科技是引領現代教育革命的重要驅動力,已被應用到教育領域的各個環節當中,深刻地改變著過去的教、學、考的形式,由其嫁接而來的“AI+教育”正在引起一場教育革命。在信息時代,如何讓人工智能為這場革命賦能,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人工智能為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新機遇

  前不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佈的報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提出:“人工智能技術能夠支持包容和無處不在的學習訪問,有助於確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機會,促進個性化學習,並提升學習成果。”英國教育家安東尼·塞爾登先生曾經認為,人工智能更加公正和公平,能促使每個學生根據自身所需最大限度地學習知識、收穫成長,定製化的教育和學習將逐漸取代傳統的教育模式。


人工智能為中國教育革命賦能新動力


  在北京舉行的“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峰會2019”上,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顧明遠先生表示,“AI+教育”正在引起關於教育的一場革命;充分認識“AI+教育”的育人功能,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戰。他指出,在人工智能發展時代,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合理運用互聯網,充當設計者、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幫助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計劃。雖然科技變革教育,教育傳承文化、創造知識、培養人才的本質不會變,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不會變。可以說,如果在我國所有學校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將帶來顛覆性變革;因此擁抱技術,尊重教育本質,才能迎接未來挑戰。

  “AI+教育”主要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探索,或者與同伴合作,互相探討。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優勢,幫助學生個性化學習設計科學、合適的學習方案。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還可以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總體來說,人工智能技術還是能給教育帶來諸多機遇,能夠提供個性化的學習,促進學習者各方面素養和能力的提升,加快全球課堂的普及,並減少教師的重複性工作等。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幫助老師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解決困難,幫助教師批改作業,替代教師一些機械式的勞動,減輕教師的負擔,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交流溝通。

  人工智能技術的本質是效率工具,取代低端的勞動,迫使人類智慧向高端勞動遷移。而教育的本質是用一個靈魂去點燃多個靈魂,是人類文明的傳承和發展的重要環節。當知識可以越來越容易地被外部存儲和調取,當很多低端的腦力勞動可以被人工智能技術取代,人類的智能必然需要被解放出來,去處理更多複雜智能才能處理的事。從這個角度去看,人工智能技術越發展,素質教育就會變得越重要。當然在提供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依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降低練習和反饋部分的成本並提升效率。智能技術變革教育具有個性化、情境化、數據驅動、新教育生態等基本特徵,它可以根據每位學生的基礎個性化推薦,真正精準找到學生弱項,提升學習效率。

  人工智能技術催生教育的多個變革,包括教育思維模式從一維到多維,知識體系從單一到跨界,教師能力從一元到多元,教育技術從單一到複合,教材呈現從紙質到數字等。在個性化教學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大數據技術,來收集和分析學生日常學習和完成作業過程中產生的數據,精確地告訴老師每個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這樣,老師便可以針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佈置作業,達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而在教學方式方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為老師提供更為豐富的教學手段,全時互動、以學定教,老師上課也不再只是一本教科書,而是可以任意調取後臺海量的優質教學資源。

  當前,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人機交互、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都有了應用。比如,通過圖像識別,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將教師從繁重的批改作業和閱卷工作中解放出來;語音識別和語義分析技術,可以輔助教師進行語言口試測評,也可以糾正、改進學生的語言發音;而人機交互技術,可以協助教師為學生在線答疑解惑。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優勢,幫助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設計科學的、合適的學習方案。除此之外,個性化學習、智能學習反饋、機器人遠程支教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教育應用也被看好;其中個性化學習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現在市場上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已經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應用,如智能機器人充當教學助手、學伴、教學或者智能化的器材,起到一個普通的教具所不能具備的智能性作用。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工具被應用於教育領域,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得力助手。

  人工智能對傳統教育方式產生現實挑戰

  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幾乎能夠替代諸多領域的時候,教育工作者會擔心,教師是否會被人工智能技術所取代?面對人工智能技術幾乎把學生所學的專業全部都快要替代掉的時候,學生也會開始擔憂,我們所學的這個專業和知識到底有什麼用?尤其是在拼命地學習大量的知識卻也不會創新,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個社會、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更會擔心自己會不會被人工智能技術所統治而變成知識的奴隸。人工智能技術之所以會對我們造成恐懼,更多來自我們自身對未知世界的懼怕。但教育始終是與人息息相關的,要相信“再偉大的技術也比不過最平庸的教育”,在教育領域科技再發達,人也不會退場,關鍵還在於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教育。

  作為前沿科技,人工智能技術在給教育帶來諸多有利因素的同時,也會存在相應的挑戰。在人工智能技術滲透進入傳統教育領域帶來優勢的同時,也會引發一些問題;例如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可能會導致學生被動接受已經安排好的知識,而丟失主動分析、思考的能力;也有人擔心人工智能技術為教師做了太多,教師的教學水平可能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而有所下降。因此,要充分認識人工智能技術的優勢和它可能存在的問題,做到趨利避害,真正使人工智能技術發揮育人的作用。正如中國教育家周儀榮先生所言: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它給人們帶來美好的同時也帶來一些麻煩;因此要合理利用科技,發揮它有利的一面,限制它不利的一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國教育革命: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一系列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戰略規劃與行動計劃陸續出臺。例如2019年2月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創新教育服務業態,建立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利益分配機制、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務監管制度。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推進管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

  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鍾秉林先生曾經表示,先進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教育的融合,必然會對傳統的學校教育帶來衝擊,但我們要保持理性的態度,不能片面誇大技術的作用,要把重點放在教育本身。他提出,要通過提高線上課程質量以及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相互融合提高教學效率,改進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直接從中受益。因此,在踐行AI賦能者角色力量的同時,也要將教育產業融入AI的升級思維,積極開拓“AI+教育”領域。只有這樣,才能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從而對提升教學質量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目前,我們尚處在“AI+教育”的起步階段,儘管人工智能技術具有變革教育的潛力,但是推進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還需要應對一系列新的挑戰。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倫理、社會等問題需要人們共同探索和應對;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大量跨學科、跨機構的合作研究以支撐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系統的深度滲透與應用,推進人工智能基本素養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以符合智能時代對人才的新需求。

  今年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國的擴散,導致大中小學延遲開學。許多學校和科技公司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免費開放線上課程,搭建在線課堂場景,為學生居家學習提供幫助。“在家學習”成為教育防疫的關鍵詞。線上課堂成為“剛需”,千萬用戶從線下轉到線上。疫情期間,一些高校還打破學校圍牆的禁錮,充分開展線上教育,推動了大學生慕課等一系列線上高等教育平臺的發展,這讓教育資源的公平享有離我們越來越近,也讓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落地生根。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先生建議,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師生減負增效,樹立全國樣板。鼓勵學校和社會應用新技術手段來實施因材施教,推動教育進步。加大教育領域的新基建投資,將人工智能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師生減負和因材施教列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專項。他表示,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不僅能夠實現師生減負,還有助於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雖然“AI+教育”發展漸入佳境,但是仍有不少人對於人工智能技術滲透入教育產業表示擔憂。據《人工智能時代的終身學習——上海在線學習者AI畫像白皮書》調查統計,受調查者中88%的對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和應用存有個人信息、數據安全方面的顧慮,而48.1%受調查者擔憂人工智能技術是否能真正優化學習。其實,大眾大可放心,教育產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性,而教師的工作亦具有重要存在性,人工智能技術的加入是對教師的工作進行有機輔助。

  “AI+教育”正在掀起一朵朵“智慧浪花”,改變著學習環境、教學模式、師生關係等。但在這一前沿科技的浪潮下,學校在傳承文化、教授知識、立德樹人等方面不能有任何鬆懈。在正確理念引導下,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改變著教學模式和教育生態,隨之而來的教學圖景也將更加美好。

  總而言之,“AI+教育”正在使教育發生重大的,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不僅推動教學模式的轉變,還對教育改革創新起到重要作用。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將極大地影響教育行業,“AI+教育”或許不會像電商零售那樣容易,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過,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人工智能時代可以為教育行業帶來積極的一面,而教育的未來已然可期。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吳志勇 鄧明成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