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宣揚的《二十四孝》之——孝感動天

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宣揚的《二十四孝》之——孝感動天

孝感動天

簡介

孝感動天講的是虞舜孝心感動上天的故事。書中記載:“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穀倉倉頂時,從穀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後人有詩讚曰: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新編二十四孝圖

《新編二十四孝圖》編纂孝感動天故事原文:

舜,有虞氏首領,又稱虞舜。母親早亡,繼母生子名象。繼母與弟象對舜心懷嫉恨。舜的父親眼瞎,又不辨善惡,偏聽偏信,對舜虐待,以至加害於舜。有一次,他們要舜去修倉,待舜登上倉頂,他們卻抽去梯子,放火焚燒。舜挾著兩個斗笠,從倉頂飄然而落,毫髮無損。又有一次,他們要舜去淘井,舜剛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滾落,舜從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繼母及弟象十分驚恐。儘管他們對舜屢次加害,舜對父母孝敬如初,對弟象依然友好。帝堯知舜至孝,又見他德才兼備,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禪讓給他。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後世尊為“遠古聖王”。

孝心故事

大白香象

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一是迦屍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屍王的軍隊打敗,迦屍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當時,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這隻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為它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鋪了非常柔軟的毯子,又給它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迦屍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裡,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迦屍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同時頒令,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過了幾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迦屍王高興極了,立刻派它進攻比提醯國。但是,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瀑布成美酒

在日本美濃國(日本歧埠縣)有一位非常孝順的年輕人,他的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便過世了,長久以來與父親倆人相依為命。他們的生活窮得連買米的錢都沒有。父親很愛喝酒,可是連買米的錢都沒有,哪來的錢買酒喝呢?年輕人知道父親一直想喝酒,每天出門的時候總會對父親說:“爸爸,我一定會努力工作,給您買些酒回來,請您多忍耐!”,可是,砍了一整天的木柴所賣的錢也只能買一頓飯菜回來,一想到父親有酒喝時高興的樣子,年輕人忍不住難過起來,一步一步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做父親的實在也不忍心看著兒子每天從早到晚工作卻吃不飽一頓飯還要顧慮他有沒有酒喝,看兒子滿臉憂戚的樣子,他趕緊安慰兒子:“別煩惱了,我的好兒子啊,我覺得現在的生活已經很好了,酒不喝沒什麼關係的。”,聽到父親反過來安慰他,年輕人更難過,心想:“明天,明天我一定要買酒回來給父親喝。”

第二天一大早,天還沒亮,年輕人便出門往山裡頭去,從清早到黃昏,年輕人拼命砍柴,得到的數量也比平常多,“這樣應該夠買一壺酒了。”年輕人很滿意地看著今天努力的成績,然後背起捆好的木柴準備下山去賣,不過,天色已晚,年輕人又太慌忙,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掉進山谷裡去了!當他朦朦朧朧醒來時,聽到附近有流水聲,口渴的年輕人撐起摔疼的身體往流水聲的方向走去,發現就在附近的懸崖上有一條小瀑布,而且水質非常清澈。他彎下腰來掬起水嚐了一口,“哇!真好喝!”。“咦,這水好像有酒味 ”年輕人覺得不可思議便再喝一口,“這是真的酒吧。嗯,是酒沒錯。還是上等美味的酒呢!”,年輕人試了好幾次,最後他肯定這條小瀑布的水就是酒,便將系在腰間的空葫蘆取下來用來裝瀑布的酒水,想要帶回家去給父親喝。

年輕人連跑帶跳地回家,向等候已久的父親致歉:“爸爸對不起我今天回來晚了,因為不小心掉進山谷的緣故,讓您擔心了,請您原諒!”,父親看到兒子滿身汙泥又全身是傷,心疼地撫摸兒子的頭髮說:“平安回來就好,哪裡摔著了 趕緊擦擦藥吧!”“爸爸,我沒關係。有件奇怪的事情要告訴您。我在掉進山谷後發現一條小瀑布,瀑布的水簡直是世上罕見!那水是上等的酒啊!您一定要喝喝看。這是做兒子的我送給您的禮物”,年輕人急忙拿下葫蘆並倒出酒來給父親享用。“真的嗎 我來喝喝看。”父親驚訝地看著兒子倒出葫蘆裡的水,半信半疑地試喝了一口,“啊,真的是酒,而且還是上等的好酒。”父親感動得都掉下淚來。“我的好兒子,這一定是你的孝心感動上天,才會賜給我們這麼寶貴的禮物。”父親擁抱著兒子淚流滿面。父親不僅有酒可以喝,因為兒子每天都去瀑布取回酒水而天天飲用,長年的駝背竟然變直了!這件事情傳開來後,美濃國的君主也知道了年輕人的孝行,他傳來年輕人當面獎賞他:“你真是一位孝順的好孩子,為父親所做的一切實在令人欽佩,正符合武士精神,特此封你為美濃國的武士,你要努力唷!”從此以後,人們把那條流著酒水的小瀑布稱為“養老瀑布”。

孝經故事

三皇五帝的虞朝帝王舜本是個普通平民,父親瞽叟是個瞎子,且品性固執,不懂禮儀。舜母早逝,瞽叟再娶,後母刁頑,常作惡言,並唆使舜父欲殺舜。後母生子名象,為人傲慢,亦對舜仇視。但是舜仍然對父母很孝順,對弟弟很友愛,設法避免禍害,但卻毫不怨恨,並承擔全家的勞動工作,常在歷山耕種。因為舜的孝行這麼難得,感動了上天,致使他耕種的時候,有象出來協助,有鳥幫他鋤草。舜二十歲的時候,他的事蹟已傳播很遠,到他三十歲的時候,當時的領袖帝堯為找尋替任的接班人而問計於四嶽(四時之官),四嶽一齊推薦了舜。於是帝堯決定深入對舜進行考察,便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又命九個兒子和舜一起工作,觀察他對內對外的為人。

舜成親後,要求妻子孝敬公婆,盡媳婦之道,關照弟弟,盡嫂嫂的本分,不可以因妻子的高貴出身而破壞家庭的規矩。舜對堯的九個兒子要求也很嚴格,一點也不遷就,使他們為人更敦厚謹慎,事事心存尊敬的態度。舜在歷山耕作,由於和氣謙讓,同他一起開荒種地的人受到感染,變得能夠互讓,和洽相處,田界也不計較。舜去雷澤釣魚,那裡的人慢慢都能放下爭執,互敬互讓。舜在河邊造陶器,仔細認真,不合格就重做,那些馬虎的人見了,感到慚愧,跟著漸漸也就做得精緻了。舜的品德在大家中產生很大感召力,人們都願意親近他。他住的地方本來很偏僻,但一年後就變成村落,兩年成了邑,三年成了都。

帝堯於是很賞識舜,獎賞給他高級衣料做的衣服,一架名貴的琴,一群牛羊,又為他修建了糧倉。舜的父親,後母和弟弟象看到,很為妒忌,一心暗害他,佔為己有。瞽叟叫舜去清潔糧倉那高高的上蓋,然後暗中縱火,要燒死他。幸得娥皇,女英預先給舜準備了竹笠,一手一個張開如鳥的翅膀,乘風飄下而不死。瞽叟又與象設計讓舜修井,然後推下沙泥土塊活埋他,得手之後三個人瓜分舜的財產,象要琴和舜的兩個妻子,而牛羊衣物糧倉歸瞽叟及後母。幸舜在兩個妻子安排下,預先在井旁鑿開一洞,下井後即藏身而得不死。他出來的時候,象正佔據舜的房子撫弄那架名貴的琴,見到舜而終於感到慚愧不已。舜心中明知瞽叟,後母和象合計害他,但仍然和過去一樣,孝敬父母,友愛弟弟,並沒有一絲埋怨。

帝堯對舜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又分派工作讓舜去做,終於認為舜的品德確實好,而且能幹,能凝聚天下有能之士,使更多能人願意出來輔助政事,治理的地方父有義,母有慈,子女孝順,兄長愛護弟妹,弟妹恭敬兄長,遠近的部族都對舜異常尊敬,便將帝位傳給這賢人,這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禪讓。舜以一介平民,一躍而為虞朝的帝王,純是孝與忠所致。呂純陽師尊在《呂祖全書》中介紹了七十二位忠神,三十六位孝神,另五位忠孝神,合共一百一十三位,虞舜帝排於第一位,為“旋轉乾坤,純忠純孝,揖讓大德神聖,有虞大舜帝,無極至尊”,備極尊崇禮敬,要求我道中人,對各忠孝神之忠孝精神要“堅志奉行,細心體會”,“朝夕拜誦,廣佈人間”。

三十六孝

舜的故事

黃帝的後裔舜,父親又聾又瞎,性情十分暴躁,母親則十分賢淑,使舜在母親的照料下,幼年過得相當美滿。但後來他的母親得了重病,不久離開人世,自母親去世後,他父親的性情變得更壞。後來父親聚了繼室,生下了弟弟象。從此父親對繼母更加寵愛,而繼母是一心空狹窄的人,常在父親面前說舜的壞話,使舜常被父親責打。但孝順的舜沒有因此而心生埋怨,仍然百般孝順。但繼母還是恐怕他會分去大半家業,因此常想把舜除掉。亦一次又一次設計陷害他。雖然繼母和弟弟的不繼怕害,但舜從不介意,當他二十歲那年,他的孝行傳遍千里,天子堯亦由地方官吏的推薦而得見舜,他亦非常讚賞他的為人,便把兩個女兒嫁給舜,而舜的孝行最終亦感動了繼母和弟弟,一家人最終和和樂樂的過日子。而堯亦禪讓給舜。在舜的治理下,國家得以興盛太平。

中興報國

夏朝王位傳到相的時候,寒浞把帝相殺了,謀奪了江山。而皇后這時已懷孕並逃回了孃家。沒多久便生了太子少康。皇后一手把少康帶大並常常告訴他要光復華夏。當少康二十歲的時候,少康便遵從母親的教誨。離開了母后到達虞國。虞王見少康後,覺得他能成大業,因此把女兒嫁給他,還把綸縣及一旅的兵力送給他。只有田一成,兵一旅的少康,勵精圖治,國富民安。相反,在京都安邑,在寒浞的殘暴統治下,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少康眼見覆國時機已到,就聯絡父親之舊臣,一舉攻進京都,光復了國土。“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順的人,善於繼承祖先的志願,善於記載祖先的事蹟。在這裡,少康做到的,便是繼承祖先的志願。

純孝感君

周朝潁孝叔,是春秋鄭國人,生平事母至孝。家裡有甚麼好吃的東西,都一定讓母親先吃。

當時,鄭國君主莊公因為母后和弟弟叔段造反,十分悲痛,在平亂後,把叔段打入天牢,而太后則被放逐到城潁,並立誓“不到地下,不再相見”

一日,莊公請潁孝叔作客,但孝叔竟不吃眼前的一碗美味的肉。莊公感到奇怪並問其原因,孝叔則表示當看著美味的肉時便想起家中的母親,母親從未吃過如此美味的肉,因此自己也不敢吃,並希望莊公能把肉賞給母親吃。當莊公聽到此番話後,突然顯得沉默悲痛的模樣。孝叔見狀便問個究竟,莊公便把母親和弟弟造反的經過說一遍,並把立誓“不到地下,不再相見”的經過告知孝叔。孝叔想了一會,便指出:“只要掘一個地道,在地道中相會不就得了嗎?”莊公立刻同意並派人處理,結果莊公便在地道中與母后相見,和好如初。孝叔不但自己行孝,還感動國君孝母,後人都稱他為“純孝”。

立身行直

孔子名丘,字仲尼,周朝春秋魯國人,父親叔梁紇,是一飽學之士,母親顏徵,是叔梁紇的繼娶夫人。孔子三歲時,父親不幸過世了,而由母親顏氏來撫養。仲尼自幼聰穎過人,而且事母至孝。顏氏為了仲尼的將來,特地將當時有名的學者請來,教導仲尼。在母,嚴師的教導下,仲尼把當時所有的書籍冊冊讀通。而且對自身的學術和品德修養,更是不時的注意與求進。所以在年輕時的他,就已略有名望。後來,孔子在魯國教學,宣揚仁愛之道,來自各方的學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學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並且常常以“不學禮,無以立”來教導學生。另外,孔子還從事著述工作,把偉大的仁愛精神傳揚開去。

古人評價

《史記》記錄傳說的兩件事就可以看到舜生活的艱難、險惡與至孝。當舜被四嶽推舉出來後,堯還把兩個女兒嫁給舜,並賜給舜倉庫、牛羊和許多財物。但是,舜之父母及弟還想陷害舜。一次,瞽叟又想殺害舜,就讓舜爬上高處去塗抹倉廩。瞽叟就在下面縱火焚燒倉廩,希望就此燒死自己的兒子。但是舜很機警,用兩個斗笠護衛自己,且像鳥一樣張開翅膀輕輕跳下,又逃離了火境,沒有被燒死。後來,瞽叟又想殺害舜,讓舜去挖井。舜有防備之心,因此順便挖了一個暗道,可以從旁邊的井口出去。舜挖井越來越深,瞽叟就和象一起倒土來填井,想以此來活埋了舜。但是,舜又機警地從暗道逃出,脫離了險境。瞽叟與象很高興,認為舜死定了,因此象說:“最先出這個主意的是我。”於是接下去的分家中,象要求分得舜的那張琴和兩個老婆,即堯的兩個女兒。他就住進了舜居住的地方,還操著那張琴。沒有想到,舜突然回來了。象驚愕不已,裝模作樣地說:“我正思念您舜,好不憂愁!”舜卻說:“然,爾其庶矣!”是的,你與我兄弟之間的友悌情誼可以說很深厚了!

《史記》:“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舜達到了“至孝”的境界,那種胸懷的描寫很感人,當然也感動了堯,這也是選他為接班人的一個重要依據。這種“至孝”,又成就了一種天地之間的孝的“感應”,出現了諸多動人的情景。因為舜的“至孝”,竟然獲得大象與鳥類對孝行的感應,於是在歷山耕耘時,大象來幫助他耕地,鳥兒幫助他耘田播種,孝行的感應竟然能達到如此地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