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糧食安全要一直講——5個剛性決定了:抓緊了也只能緊平衡

有人說糧食是中國人的神,也有人說糧食是中國人的夢魘,其實兩個說法都沒有錯。不過一個從正面說,一個從反面說。說“神”好理解,因為糧食決定了我們的一切;說“夢魘”也不難懂,缺少糧食我們必為夢魘所籠罩。

為什麼糧食安全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原因很簡單,在相當長曆史時間內,我們的糧食安全的壓力始終是實實在在的、是不斷增加的,除非出現重大技術突破,在糧食產量上實現巨大飛躍,但即使是糧食技術發生革命,也必將為更大的消費所逐漸衝抵。所以,在這塊土地上,即使我們始終重視糧食安全,也只能做到緊平衡,不可能實現絕對自由。

為什麼?

因為我們面對的糧食安全形勢在相當長時期內有五個剛性:

第一,對糧食的多樣性需求是剛性的。隨著全面小康的實現,人們不再滿足於吃飽,而對吃好、吃健康、吃個性,產生了新的需求,人們對食物的期待不再只是對熱量的獲得,而偏向對營養的攝取,甚至對口味、品味的追求,這些都有賴於農業的供給,都是在與糧食生產爭奪資源,都是大食物生產不斷增加的任務。

第二,耕地持續減少是剛性的。工業化城市化必然與農業爭奪土地,更多人口集中到城市,不僅減少了農業生產者、增加了農業消費者,而且工業與城市都需要更多的土地供給,現代化進程決定了這一趨勢將是長期的。

第三,資本型大農業的非糧化傾向是剛性的。農業的出路在提高農業的效率,在於建設現代農業。而現代農業的核心模式是建立企業經營的農業,資本的逐利特點,決定了它所經營的農業一定會以利潤為導向,在糧食效益偏低的大格局下,不可能指望這些資本農業不搞非糧化,能夠不搞非農化就算不錯了。而且,資本農業的經營模式對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多多少少有輻射和影響作用,只要以利潤為目的的農業,多多少少都有非糧化傾向。

第四,國際戰略博弈是剛性的。糧食是生存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之需,是我們的天,這就決定了它一定會成為競爭對手的博弈工具,不管對手眼前願不願使用,只要對手具備這種能力,都是對我們生存的警醒。何況,國際博弈的現實已經告訴我們,任何天真都是除了天真還是天真,凡事一到生存關頭,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一旦不虞,本來就是戰略武器的糧食,一定會成為戰略武器。

第五,不確定風險增多化是剛性的。農業面臨的自然和市場風險日趨增多,極端氣候導致的農業災害重發頻發,重大突發事件越來越多,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不確定因素,都可能對農業的供應鏈、生產鏈、產品鏈產生直接和間接影響,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這種風險在信息時代會由於傳播效應發生疊加和放大。

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糧食安全形勢,是我們無法迴避、必須直面的形勢。怎麼辦呢?只有負重前行一條路。在正面接下需求多樣化的硬任務的同時,我們一要滿足,二要節約,不“滿足”不符合我們的初心,不“節約”不但不合我們的文化,也是對“滿足”的扯後腿。對耕地也是如此,固然要為發展提供土地,但更要堅持守住耕地紅線不動搖,堅持保護基本農田不動搖,堅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不動搖,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不動搖,不斷落實大食物理念。固然要向農業農村引進工商資本,但要優化農業和糧食產業發展環境,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過度非糧化特別是非食物化。要做好國際博弈的未雨綢繆,堅定不移地實施新型糧食安全戰略,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把糧食的供應鏈、生產鏈、產品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對不確定因素的預防、研判、應對,一定要有完整有效的準備,確保“恃吾有以待也”。

糧食安全是天大的問題,是不能不面對、不能不解決的歷史課題,是我們拼盡全力也只能實現緊平衡的生存命題,容不得一刻懈怠、一忽自滿,必須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


為什麼糧食安全要一直講——5個剛性決定了:抓緊了也只能緊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