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辛苦的钱,我建议你不要挣

什么是挣辛苦的钱?

就是为了挣钱而挣钱,你在挣钱的过程中享受不到一丝乐趣、成就感、满足感,只有厌倦和疲惫(请对号入座...)。

这种钱可以短期挣一下,前提是你太穷或者能挣得多,文章后面有写,但不建议长期挣。

1/ 多做顺便把钱赚了的事

我一直都不太喜欢做直接赚钱的事情,什么是直接赚钱的事情,就是做这件事情,我直接奔着钱去做的。

例如下半年挺多知名的企业在港股上市,有一个赚钱的方法就是,开多个账户进行打新,利润应该挺丰厚的。

但这种事情明知可以赚钱,我就是不太愿意去做,除非真的是太穷了或需要第一桶金。

包括以前我妈在我读书时期经常叫我去做兼职,我也很不愿意为了钱去工作,唯一有一次有动力的甜品店做了会兼职,是我想去看看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更喜欢的是顺便赚钱的事情,很多人看投资股票好像是和钱直接有关系,但对我来说最原始的动力是透过买卖股票去分析企业和了解商业世界,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认知,然后顺便在投资中赚到钱。

不过,虽然我不是奔着钱去的,但能驱使我做的还是最后一定要能挣点钱,让他成为我做事情的副产品:

一是这样可以填补我付出的时间价值。

二是金钱算是一个计分卡,看看我的成绩如何。

写作和拍视频也是一样,我都不是奔着挣钱去的,虽然我知道这最后一定能给我挣钱。

习惯去选择顺便能挣钱的事情最大的好处在于:

就算你真的挣不了钱(互联网时代一般不太可能),你起码有保底的收获,例如学会了如何做甜品、提升了表达能力、了解了商业的运作。

包括很多人就算薪资比较低也选择这份工资,背后的逻辑也是他能在这份工作中获得其他收益,例如纯粹的做的开心或者是个人成长。

2/ 奔着钱也可以,但别花掉

当然,年轻人最开始的阶段,奔着钱去做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太穷了,这是积累原始资金的过程,用新媒体的话就是冷启动,管不了喜欢不喜欢的事情了。

但一定要懂得把「奔着钱去做所获得的钱」存下来,这样才有意义,为了弥补在工作中缺失的乐趣,一般这种工作也会相对更高薪,才会有做的理由,因为能存更多钱。

如果你奔着钱去做,发现身心疲惫,然后用消费更多来填补疲惫,你会陷入无限的死循环当中,永远都逃不出来。

把奔着钱去做所获得的钱留下来,就是为了让你拥有选择权,一个人越有钱,他越有选择热爱或成长但不高薪工作的选择权。

等你存的钱足够多,就算将来想辞职,别人质疑你:

你为什么要放弃这份高薪工作?

你也可以爽快地说:

老子有钱。

就好像当初我甜品店打工挣了一万多,挣来的钱一分都没花过,给了我妈一点,剩下的就存了起来,后来又扔进了股市钱生钱。

一旦你把「奔着钱去做所获得的钱」消费掉,那真是亏大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没有产生长期价值,你只是单纯地浪费了时间,存下来的钱起码以后能拿去投资形成长期价值。

相反,如果你把「顺便赚来的钱」消费掉,其实也不太亏。

因为这种事情是在提升你某方面的能力,好处会伴随一生的,就算是每年就有10%的收益,但20年后随着复利的增长,这10%的收益也会变成6.7倍的收益。

这也是为什么要终身学习,越早学习越划算,因为他的价值是伴随终身的,不一定几年会收获,但几十年收获会相当明显。

3/ 心态上不强求挣钱,但结果一定要挣钱

多数不强求挣钱的人,实际上他们却又是最挣钱的,因为现代社会很发达,底层需求透过高效的机器都能完成,我们不需要像原始人满足温饱而去狩猎。

人更应该追求喜欢的事情,一是喜欢的事情所处的行业属性可能会更挣钱,二是你的驱动力更强,加倍努力,所以更挣钱。

虽然说心态上不要奔着钱去做事,但是如果你坚持长期做一件事,还没有带来金钱副产品,那就要小心了。

要么就是这件事情本身是不赚钱或变现就是很难,要么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没什么价值或你找不到变现的方式,所以不挣钱。

如果是前者那就是纯粹乐趣,如果是后者,那就要检讨一下,金钱收获是你价值的体现。

很多人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沉迷读书学习,长期读书一点功利心都没有,读了好几年都没有挣更多的钱,这就有问题了。

学习的价值不是空有一肚子的知识,而是能把学习到的东西实践出来,提高了你工作的效率或价值,间接为你挣更多的钱。

或是,你把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别人,为别人带来价值,你也能够挣钱,我在做的事情就同时满足了这两种挣钱的属性。

不要为了挣钱而挣钱,工作和生活不能分开,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之一。

不要为了学而学,为了避免陷入这种误区,在读书前一定会先思考,我需要学什么,我才去读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