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空靈意境,在這首宋詞之中可以看到!

唐詩重格律,重風骨,可以包羅萬象,涵蓋面極廣。宋詞靈活,以意境取勝,與歌曲相得益彰,別有一番趣味。在輝煌的宋詞文化之中,有許多傑出的宋詞;有的宋詞文筆極其優美,刻畫出文字所能表達出來的最美的意境。

陳與義是宋朝一位有名的詞人,作品相對較少,卻備受人所推崇。名家品其詞,認為其詞風格類蘇東坡,豪邁而有大意境,誠為不俗。然而陳詞並非有意模仿蘇詞,而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故顯得渾然天成。

最美的空靈意境,在這首宋詞之中可以看到!

在陳與義46歲或者47歲之際,寫過一首《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遊》的詞。該詞語言流暢,意境深邃優美,歷來受到後人的尊崇,奉為歷代之名篇。該詞全文如下:

“憶昔午橋橋上飲,坐中多是豪英。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閒登小閣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漁唱起三更。”

最美的空靈意境,在這首宋詞之中可以看到!

釋義:回想起當年在午橋和朋友們暢飲,在座的都是當時的豪傑之人。月亮的倒影在水面上,隨流水緩緩而逝;我們在杏花疏影之中,一起恬淡浪漫地吹笛,直到天明十分。二十年的歲月如夢一般,今天身體雖然還在,卻備受驚嚇。閒暇之間登上小閣,欣賞新放晴的天空。古往今來多少往事,都在三更十分漁民的歌聲之中。

該詞作於高宗紹興五年,當時作者居住在青墩鎮的一個僧舍之中。陳與義祖籍洛陽,在詞中追憶了二十年前,也即是宋徽宗年間的一些往事。當時天下太平,陳與義與一些洛陽知己,對酒當歌,暢談理想,充滿了希望,可謂快意人生。其後不久,金兵南下,攻打大宋,北宋滅亡。在此亂世之中,陳與義流離失所,到處逃難,嚐盡人生的艱難苦恨。此情此景,回想起二十年前的太平盛世,回想自己與朋友們的快樂集會,情難抑制,寫就了這首傑出的宋詞。

最美的空靈意境,在這首宋詞之中可以看到!

詞的上片描寫了回憶中和朋友們集會的場景,當時集會者皆是豪傑之士,大家暢所欲言。“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裡,吹笛到天明”一句,造語奇麗,歷來廣受推崇,是最受歡迎的宋詞名句之一。該句所刻畫出的空靈唯美之意境,美不勝收,令人遐想無限,幾乎使人融入到當時的集會環境之中。這是一種高級狀態的生活,是一種精神層面的超越!

詞的下片回到現實生活之中,以“此身雖在堪驚”一句,點明瞭自己在戰亂的二十餘年間所遭遇的苦難生活。下片從側面寫了一些看起來無關主題的場景,但在言外,我們卻可以深刻的體會到歷史變遷、人生無奈的深邃慨嘆。

最美的空靈意境,在這首宋詞之中可以看到!

陳與義的這首詞,節奏明快,自然灑脫,如行雲流水,不著痕跡,鬼斧神工,令人叫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