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廟與包容性極強的中國文化

南京夫子廟在南京市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由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組成。

它既是供奉祭祀孔子之地,又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中國四大文廟之一。

最早的文廟是修建于山東曲阜的孔廟,是祭祀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現存的建築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完成的,佔地327畝,前後九進院落。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存文廟約1600餘座,加上韓國、日本等國外地區歷史上所建的文廟,世界範圍內能夠看到的文廟超過2000座。

南京夫子廟與包容性極強的中國文化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漢武帝時期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思想逐漸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正統,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朝歷代中佔據了統治地位。

在漢代時從古印度(現尼泊爾區域)傳入的佛教慢慢的中國化了,與道家思想和道教潛流,共同塑造了中國思想文化的架構,那就是儒、釋、道三家互補的文化形態。

南京夫子廟始建於東晉鹹康三年(337年),根據王導提議“治國以培育人才為重”,立太學於秦淮河南岸。

歷史上夫子廟歷經四毀五建,最後一次破壞是在1937年侵華日寇的炮火中,1984年後陸續修葺復建。

南京夫子廟與包容性極強的中國文化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淵源之地,而內秦淮河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約4.2公里的沿河兩岸,從三國時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歷來有“六朝金粉”的美譽。

作為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的終身啟蒙老師,王導是一個典型的忠臣。當時民間流傳“王與馬,共天下”,王就是指王導家族,馬則代表司馬家族,可見王家所受到的特殊禮遇。

當年只有建設有學宮,並未建孔廟。魏晉時期 太學作為國家最高學府,這一時期已經打破了之前由貴族子弟所獨享的上層教育權利,平民庶子得以進入。

南京夫子廟與包容性極強的中國文化

為了解決當時貴族子弟不願意進太學與平民共同學習的矛盾,晉代便在太學之外,專門為士族貴胄設立了國子學,這大概是最早形成的雙軌教育制度了。

但是學習歸學習,平民想要“入士”還不行,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把他們擋在了門外。只是到了隋朝實行的“科舉”才開始解決了這個問題,平民的學習熱情被大大的激發了,肯於苦讀“求功名”。

隋唐之後,學校教育始終與科舉選士相連,官學從中央到地方,及至啟蒙私塾,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並且開創了古代“留學”之先河,當然來的是東土大唐,這成為了時尚。

唐五代的筆記作品《唐摭言》,記載了有唐一代科舉制度的發展、形態、變遷等史實,保存了大量與科舉相關的詩文作品。

金榜題名墨上新,今 年依舊去 年春。

花間每被紅妝問,何事重來只一人?

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古代,這四大願,是平民百姓精神生活追求的真實寫照。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孔廟在東晉學宮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因祭奉的是孔夫子,所以又稱夫子廟。在學宮的前面建孔廟,目的是在於希望士子遵循先聖先賢之道,接受傳統教化。

在中國大陸,最具規模的四大文廟是山東曲阜的孔廟、北京的孔廟、南京夫子廟和吉林的文廟。與其他地方一大批的文廟,構成了東方大地所獨有的耕讀文化。

南京夫子廟與包容性極強的中國文化

南京夫子廟與曲阜的孔廟就整體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前廟後學的佈局。孔廟、學宮與東側的貢院(通過考試來取士的考場)組成三大文教古建築群。

此貢院又稱為江南貢院,後來發展演變成為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科舉考場。

直到清朝後期,西方的現代教育體系被引入中國,在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科舉制度才結束,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是全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孔儒文化植根於東方大地,影響全球,他重人倫、求和諧、盼安定、講誠信,越來越受到世人的認同。在國際政治上,儒家思想講王道,摒棄“霸道”,提倡多極文化共存與和平共處。如今的南京夫子廟與其他各地的文廟一樣,成為展示東方文化民俗的旅遊景點,吸引全球各地的遊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