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位教授告訴你關於歷史學習的那些事

這是一本教材,但又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

這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新生研討課的教材。更準確的說,是十六位學者給大一新生講授自己的人生經歷、讀書方法、治史心得、學術思考,這十六位教授以演講的形式,向大家傳授關於歷史學習 ,歷史研究,不光有治學上的方法,也有讀書、做人等方面的人生經驗。

十六位教授告訴你關於歷史學習的那些事

封面

對於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們來說,一切都還充滿新鮮感,如何能快速進入新的角色,進入學習,掌握學習研究的方法,至關重要。教育不僅使學生謀得求生之道,正確的訓練自已的思想。培養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併為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一,什麼是歷史學?

恩格斯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可見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

直奔主題,關於這個概念,每個人心理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包偉民教授說:歷史學就是分析、研究人類歷史活動的學問。被宣稱為可以發現人類社會發發展的規律。

十六位教授告訴你關於歷史學習的那些事

文物

我們很多人對歷史很有興趣,但多數時候是通過歷史小說,或者改編的電視劇,其中有很多不嚴謹之處。而它的範圍十分廣泛,包括歷史上存留至今的圖畫符號,文字語言,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等文獻資料,都包含在內。

瞭解歷史學是什麼,比如史學研究的主要領域與方法, 但對於他的解讀又十分龐大,大家似乎都可以做一番解讀,甚至說的頭頭是道,然後科學的方法並非如此。

二,關於史學的研究

魏堅:怎樣認識一個地區的文化,怎麼研究當地的歷史,想要探索歷史的真諦,而不是人云亦云,歷史的記載會有錯誤,後人的研究也會有錯誤,必須深入第一線,才能可能把事情做好!


十六位教授告訴你關於歷史學習的那些事

長城

歷史需要科學的辨證,哪些是客觀事實,哪些是撰寫人的主觀判斷。留存下來的文獻資料,需要大量的考證,去實踐。魏堅教授以居延安考古的實際事例現身說法,對於事實的考察是必不可少的。歷史遺蹟會說話,比如長城的建設,分佈路線,史書的記載非常多,而確認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去實地走一趟,親眼看一看,才更有把握。

三,關於治學和做人

錢穆:讀書是為了做人,讀書是為了做少數人。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自已的人生經歷、治史心得的課堂實錄。

我們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出自己準確的判斷。通常的印象中,做歷史研究的人擺脫不了書呆子氣,可是十六位教授展示出更多彩的人生,他們把自已多年以來求學和人生的經歷都傾囊相授,新生在感受史家之精彩生活、人格魅力的同時,還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讀書、治學,上課的時候應該如何聽課、記筆記、寫論文,如此等等,既有宏觀的思考,又有具體的學習方法建議,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歷史概念,研究如何運用,結合新時代思潮的變化,觀念的變化,可能帶來的影響,也有一些嘗試性的探索。

十六位教授告訴你關於歷史學習的那些事

信息時代的速度

所以說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長者的聊天,閒聊間飽食諄諄教誨,也更是一種文化上的傳承。對於普通人來說,其中的學習方法,治學的方法,也非常值得借鑑!不管你還是不是學生,或者你是不是這個專業的學生,這些方法都適用!

現在信息變化速度更快,體量也更大,需要做的研究那麼多,如果把時間浪費在彎路上無疑是不科學的。如何得到一個方法讓我們更好的開展,少走一些彎路,非常有必要,而在學術上更是如此。#新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