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挖世界第二運河,設想4000年耗費12萬人性命,建成後影響世界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1869年11月17日,溝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正式竣工通航,這一天也被確定為運河的通航紀念日。

為開挖世界第二運河,設想4000年耗費12萬人性命,建成後影響世界

▲航拍蘇伊士運河

眾所周知,蘇伊士運河自從開通到現在,一直都是極為重要的國際海運貿易航道,它的開通使大西洋進入到印度洋的距離大大縮短,也就是說,從歐洲到亞洲的海運航線整整縮短了約9000公里,由此帶來的利益不容小覷。由於紅海與地中海處於同一海平面,過往船隻不需要船閘就可直接通航,所以蘇伊士運河也是全球僅次於中國京杭大運河的人工運河。

為開挖世界第二運河,設想4000年耗費12萬人性命,建成後影響世界

▲古埃及浮雕壁畫

有的朋友或許很好奇,為什麼這條如此重要的運河直到19世紀才建成,難道之前都沒人想過嗎?其實這裡的人們很早就有把地中海和紅海連接起來的想法。早在古埃及第十二法老王朝時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786年),當地人就挖掘過一條“東西方向”的河流以連接尼羅河與紅海,方便人們穿越沙漠。

根據古埃及當地出土的歷史資料,表明這條運河至少存續了600餘年,但後來因為戰爭不斷、王朝更替等原因被人為廢棄。這是目前有史以來人類最早在此地開鑿運河以便連通地中海與紅海的記錄。時光流轉,幾百年後當再此安定下來的埃及人又因貿易、交通的需要,再度將人工運河的挖掘工作提上議程。法老托勒密二世在位期間,組織重新挖掘了埃及第十二法老王朝時期開挖的那條運河。

為開挖世界第二運河,設想4000年耗費12萬人性命,建成後影響世界

▲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疆域

從此,這條人工河流在長達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被人們不斷修繕改進,戰爭期間被多次摧毀,和平年代又數次重建,週而復始。直至阿拉伯帝國興起佔領北非全境後,這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讓地中海、紅海都成為“內湖”,這條運河因缺乏實際需要而再次遭到廢棄。

到了拿破崙時期,法國加快了對外殖民的步伐,並順利佔領了北非全境。為加快在東方的殖民進程,法國有意在埃及西奈半島建設人工運河以方便軍隊和貨物迅速往返印度洋與大西洋。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法國派出的勘測專家犯了技術性錯誤,在實地勘測完畢後向拿破崙彙報說,紅海的海平面要比地中海高。這意味著建設的人工運河必須要船閘才能通行,拿破崙思考再三後最終放棄該計劃。

為開挖世界第二運河,設想4000年耗費12萬人性命,建成後影響世界

▲地圖上的蘇伊士運河

時光推移,之後的法國因在美洲殖民失利,戰略重心被迫向古老的東方和非洲轉移。此時再審視蘇伊士運河,其建設開通對法國無疑極具戰略意義。這一次,法國非常積極也非常聰明,先是與當時統治埃及的奧斯曼帝國達成協議,由法國駐埃及領事斐迪南·德·雷賽布子爵獲得了成立特許公司開發蘇伊士運河的行政許可,隨後又面向全球招聘工程師,最後任命一位澳大利亞工程師為總設計師,開始建設蘇伊士運河。

為開挖世界第二運河,設想4000年耗費12萬人性命,建成後影響世界

▲蘇伊士運河

1858年12月15日,蘇伊士運河公司順利組建,蘇伊士運河正式開始建設。建設期間,埃及總督下令強徵埃及人為苦力,對於部分苦力進行鞭笞以達到趕工目的。在付出12萬生命的代價下,這一曠世工程在11年後,即1869年11月17日竣工通航,並向全世界船隻開放。對後世而言,它是東方偉大的海運航道,方便了東西方的貿易往來,更促進了全球文化的迅速傳播和相互影響。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