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場迎來重頭戲 大幕即將開啟

北極星售電網訊:在七個區域碳交易市場試點3年後,全國碳市場目前已漸行漸近。早在2016年1月,發改委就已正式印發《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對全國碳市場建設作出了統一部署,要求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顯然,2016年已成為碳市場從“試點”走向“全國”的關鍵年度。

2017年中國將建立碳排放的交易體系。

近日,北京環境交易所總裁梅德文日前明確指出,2013年中國開始試點碳交易以來,目前已經有7個試交易點,包括中國GDP第一大省廣東。不過,當前存在的問題是:因為區域分割了碳交易市場,交易量並未呈現規模性。截至2016年上半年,三個完整履約期共交易6758萬噸,交易金額23.25億元,與歐盟等國家存在差距。

梅德文指出,2017年將7個交易點統一後,實行強制排放和交易,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據測算,未來我國碳市場的年交易量大約將達到30億至40億噸。而作為一個大市場,碳交易價格不宜過低,必須體現其稀缺性。按照國家統一部署,2017年我國將統一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除了現貨市場,若還能發展期貨市場,全國碳市場規模最高或將達4000億元。

碳資產管理迎來高峰期

如今,中國正迎來綠色金融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指出,中國在構建和完善自身綠色金融體系的同時,積極參與全球綠色金融規則制定,為全球經濟實現綠色低碳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設立綠色發展基金,通過央行再貸款支持,發展碳交易市場和碳金融產品,發展綠色債券市場為中長期綠色項目提供新的融資渠道以及強化環境信息披露等是一系列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的舉措。

碳交易作為一項“政府創造、市場運作”的制度安排,是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負外部性問題的重要手段。我國已經宣佈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上的碳金融業務將有助於大幅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碳交易價格的有效性,並可為綠色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融資工具。

2005至2013年間,被碳交易機制覆蓋的歐盟地區企業總減排量達到13%。碳交易和在此基礎上的碳金融市場可以發揮很多方面的作用,比如抑制排放總量、為減排者提供融資、為碳市場參與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

與此同時,由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支持發展各類碳金融產品。同時提出要“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市場”“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探索研究碳排放權期貨交易”。這將鼓勵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參與,促進形成規模化交易的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

隨著綠色金融體系構建加速,碳金融市場亦將迎來多重利好。前述《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要發展各類碳金融產品,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探索研究碳排放權期貨交易。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分析稱,我國已經宣佈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在此基礎上的碳金融業務將有助於大幅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碳交易價格的有效性,並可為綠色企業提供一系列的融資工具。

事實上,七省市碳交易試點正式開市以來,為了推進企業碳資產管理、活躍碳市場交易,各個試點碳市場分別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碳金融創新,推出了近20種碳金融產品,涵蓋了除碳期貨之外的交易工具、融資工具與支持工具等主要領域。而從帶動力、需求度、風險度和發育度四個核心指標來看,推出碳期貨、碳遠期、碳債券及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的條件基本成熟。2017年後如果能夠推出相關的碳金融交易工具,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600-800億元,中值4170-5560億元;2020年後,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1000-1200億元,樂觀情景下為37500-45000億元。

梅德文進而指出,發展碳金融具有不可或缺的市場功能,誠如在減排總量控制、減排成本分擔、減排價格發現、減排融資支持以及減排風險管理等方面都離不開碳金融市場,因此發展綠色金融,也需要同時發展碳金融。

控煤炭、穩油氣、增風光

顯然,“中國要進行碳減排,除了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外,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進行碳交易和徵收碳稅。”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介紹說,任何一個國家承諾碳減排必然意味著要付出經濟成本,否則《巴黎協定》也不需要全球各國進行討論協商。具體而言,減排成本將體現在微觀和宏觀上——消費者的能源成本可能會上升,減排可能對GDP增長產生負面影響。

無獨有偶的是,在2016年3月發佈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對碳排放進行了重點佈局:堅持減緩與適應並重,主動控制碳排放,落實減排承諾,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深度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貢獻。其中,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推動建設全國統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完善碳排放標準體系。

8月3日,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廣東)中心揭牌,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首批碳交易將納入7000—8000家企業,今年10月發改委將啟動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2017年一季度完成配額分配工作。這也意味著,全國碳交易市場有望在2017年下半年如期啟動。

在業界資深人士張曉博看來,一方面碳排放數據摸底需要專業的知識、人員,另一方面,由於各省份的產業結構有所不同,碳排放量也呈現較大差異,各地方進行測算比較困難。不僅如此,在經濟不佳之下,大多數省份對於碳排放交易缺乏積極性,在執行上中央和地方存在博弈。“碳交易在碳價格和碳配額上有較大的調整空間,企業面臨的減排壓力也將不同。”林伯強認為,關鍵是應首先建立起來碳排放交易的機制,隨後實行碳配額遞減等手段完善碳交易機制。

原標題:碳交易市場步入重頭戲 三路徑並舉共繪千億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