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路助貧困群眾拔“窮根” —— 山西省稅務局駐壺關縣幫扶工作隊駐村幫扶側記

創新思路助貧困群眾拔“窮根” —— 山西省稅務局駐壺關縣幫扶工作隊駐村幫扶側記


山西經濟日報記者 歐志強

“一村一品”

貧困戶戶均增收5000餘元

“我種了17畝西紅柿,由以前每年三四萬元收入增加到現在10多萬元,家裡翻蓋了新房,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長治市壺關縣店上鎮紹良村貧困戶閆國兵說。

紹良村,原名東韓村,為紀念村民張紹良烈士而更名,是近年以發展旱地西紅柿為龍頭的特色農業產業示範村,2019年9月24日,該村被評為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閆國兵僅是該村脫貧致富的一個典型代表。

“2019年,壺關縣幫扶村種植旱地西紅柿面積擴大到2300餘畝,發展種植大棚共351座,帶動400餘戶貧困戶增收致富,戶均增收5000餘元。”3月25日,省稅務局扶貧工作隊紹良村包村隊長鄭亮告訴記者。

培育產業

6個村全部實現整村脫貧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山西省稅務局扶貧工作隊負責人介紹,“工作隊主要是抓住問題的關鍵,讓當地具有發展優勢的旱地西紅柿產業實現升級、機制暢通、三產融合,使得脫貧幫扶更有‘底氣’。”

“以前一直靠種植玉米和外出務工,一家四口人再加上年邁有病的父母,日子過得很艱難。”閆國兵說,“前幾年,村裡鼓勵發展西紅柿種植,我有些擔心不敢幹,經工作隊上門說服引導,就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種了2畝地,還行!”

2018年,省稅務局在壺關縣幫扶的6個村全部實現整村脫貧,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小康之路,併為壺關縣2019年順利實現整縣脫貧摘帽作出了積極貢獻。

記者瞭解到,兩年前,在省稅務局扶貧工作隊進駐壺關縣後,與縣委縣政府共商發展新思路,確立了“堅持利益聯結合作共贏、堅持市場導向打造品牌、堅持長短結合持續增收”的發展思路,以貧困戶為核心,成立“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專業化合作社,讓貧困群眾通過種植、土地流轉、務工、收益分紅,實現產業複式增收。同時積極探索發揮“三產”深度融合的乘法效應,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就近就業,變短期的季節性收入為長期的全年收入,使貧困群眾實現更持久更穩定的增收。

導入電商

提升脫貧產業品牌價值

“為打造區域農業品牌,對接主流銷售企業以及平臺企業等合作銷售渠道,導入電商模式,打通農產品供應鏈,實施產業化市場化運作。”駐村工作隊隊員趙彬彬說。

他介紹,“為依託阿里平臺優勢,我們主動與其相關部門溝通聯繫。最終,在工作隊的推動下,壺關縣領導帶隊前往阿里巴巴進行了合作對接,並與阿里相關負責人召開座談會,在電商脫貧、旅遊推介、直播宣傳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2016年,我試種旱地西紅柿,當年實現家庭收入2.5萬餘元。今天,西紅柿種植11畝,家庭年收入達到7萬多元,實現了增收致富,改變了貧困面貌。”因學致貧的閆建衛高興地說。

近年,壺關縣在脫貧幫扶工作隊的配合下,主導召開了壺關縣旱地西紅柿產銷對接會。廣泛聯繫國內主要農產品交易市場一流客商,融合線上線下渠道,實現產、供、銷精準對接,並促成現場簽約,增強了生產者信心。與國內10家全國主流銷售渠道和部分省內市場確立了合作關係,建立了更加穩固、促進農民增收的產供銷體系。

“確保貧困群眾產業收益實現最大化,讓脫貧產業品牌價值得以提升。”壺關縣聘請的省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專家如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