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中后期的政局演变(三)

3. 由盛转衰——孝成王执政

3.1长平鏖兵

3.1.1前因

阏与、几邑之战后,秦昭襄王认识到赵国的强大,终赵惠文王一世,不再向赵用兵。四年后,也即是公元前265年,雄才大略的赵惠文王去世。趁着孝成王新立,政权不稳,秦国才得以再次出兵攻赵,破三城。

流传于世的“触龙说赵太后”即发生在此时。值强敌压境,太后拒谏之际,赵国大臣触龙因势利导,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以使子质于齐。后,齐国出兵,与赵军一道,击退秦军。

亲昭襄王见到赵国政权接替无隙,便不再对赵用兵。然而,雄心勃勃的强秦没有就此停下雄吞六国的脚步,秦昭襄王根据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决定以主力攻打距自己较近的韩魏两国。

公元前263年,武安君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取南阳(注,此南阳位在河南焦作修武县以西,非今之河南南阳),断绝了太行山道。 前262年,秦再攻韩,取野王(地名,非某个“王”),将韩国上党郡孤立在本土之外。

韩军连败,韩桓惠王十分惊恐,他寻思,上党既与本土隔绝,四面临敌,迟早必失。倒不如遣使前往秦国,主动献出上党以求秦王息兵。

秦国应了下来,但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他与合郡百姓共同谋划,“与秦,不若与赵。”打算借赵国之力,抵抗强秦。于是,他遣使至邯郸,欲将上党整郡合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上党郡,居太行山之巅,是山西东南部一块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地,用兵自上党而下,北可至晋阳,西直指咸阳,东为赵都邯郸,南为韩魏腹地,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时,赵、魏、韩将上党郡瓜分,三国各占一份,仍名上党。其中以赵国所据之部最大,韩国最小。

赵国崛起以后,若想与秦国在西争霸,就必须全上党一郡,而此刻,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赵孝成王接道冯亭的消息后,便与众臣商议。

平阳君赵豹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将上党交给赵国,是想祸水北引,使秦赵决战。如此,赵国便要替韩国卫戍西方。秦国强大,接受它利少弊多。

平原君赵胜和大臣赵禹则主张接受上党郡,他们认为:“发动大军攻伐,经年累月,也未必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天降上党十七城,此为大利,机不可失。一旦放任秦取上党,则秦国日盛,一样会东侵赵国。大战早晚不可避免,为什么要放弃上党呢?”

赵孝成王年少果敢,他听从了赵胜等人的意见,命赵胜去接收上党郡,同时又命廉颇将兵驻守长平,以防白起来犯。

秦攻韩两年,数次出兵,耗九牛二虎之力才绝太行,取野王,隔上党。谁知胜利果实一朝为赵所取。亲昭襄王大怒,决定提前与赵国的会战。战国后期一场具有的决定性意义的大战终于要打响了。

赵国中后期的政局演变(三)


3.1.2经过

公元前261年,秦三攻韩,取缑氏、纶氏,威慑韩国。前260年,秦四攻韩,宿将王龁率军攻占了上党一部。上党百姓纷纷逃至赵国境内。由此,秦、赵两军便于长平直面相对。

前260年农历四月,王龁率秦军向赵军发动进攻,廉颇亦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军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军斩杀了赵军的一名裨将。两军互有胜负。

前260年农历六月,王龁引军攻破赵军阵地,击败廉颇,斩杀赵四名都尉,并攻占二樟城、光狼城两个据点。

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军筑起围墙,不予应战。王龁引秦军强攻,攻破赵军营垒,斩杀赵两名都尉。

半年之内,赵军连退,一代名将廉颇在秦将王龁的面前一败再败,损兵折将。廉颇无奈,只得率军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自此怯缩不战。

赵孝成王对前线的战情也甚为焦虑,在责备廉颇的同时,他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欲效仿武灵王,亲上战场,率主力前往长平与秦军决战。

楼昌则认为即使赵王亲出,也无济于事,不如与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去楚、魏等国活动,合纵抗秦。

赵孝成王还是年少多变。他前一刻还在幻想着如武灵王那般亲上沙场,英勇作战,卫戍国土;后一刻就马上认怂,觉得强秦确实难以抵抗。于是他听从楼昌的建议,决定遣使前去秦国议和。虞卿一再劝谏,孝成王不听。

及赵使求和,秦昭襄王为了麻痹赵国,并防止各国合纵,果然对赵使殷勤接待,且向各国宣传秦、赵和解,借以防止各国出兵救赵。于是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却说长平前线,廉颇数败后,令军士弃战马,筑营楼,坚壁清野,以据秦军。秦军急切而不得胜。秦王无奈,便使范雎行反间计,遣人携赴赵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阏与之战中马服君赵奢曾大败秦军,所以秦国最害怕的是赵奢之子括。”

赵孝成王本就对廉颇数次兵败,损兵折将有忿,现更是对其迁延岁月,徒耗钱粮不满,于是便听信传言,打算派赵括引军前往长平,代替廉颇。

蔺相如闻讯,抱病向孝成王进言:“大王以虚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空读兵书,不知合变,不可为将。”

孝成王不听。不顾蔺相如等人的劝谏,令赵括领军二十万至长平,替廉颇为将。赵括到任后,遵照赵王意图,变更军队部署,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军。

秦昭襄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为主将后,暗地里起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一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歼灭战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赵括出兵攻打秦军,白起令秦军佯败撤退。赵括不知是计,便令赵军乘胜追击,直追到秦军的营垒面前,但就如秦军攻不破廉颇的营垒一般,赵军一时之间无法攻破秦军的大营。正在两军胶着之际,白起遣一支奇兵,突袭到赵军后方,截断赵军归路,又遣骑兵部队直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孤立的两部,同时将赵军的粮道切断。

及数战不利,赵括方知中计,被迫下令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亲至河内,征调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军断粮日久,兵士互杀为食。赵军多次突围,皆惨遭失败。

赵括无奈,只得亲率精锐强行突围,不成,为乱箭射死。

军无余粮,主帅战死……陷入绝境的赵军主力走投无路,只得向秦军投降。白起纳降后,恐赵军再生变乱,遂下令将赵国降军全部坑杀,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最终以秦国获胜而告终。此战后,赵国元气大伤,转入衰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3.2邯郸却秦

长平之战后,白起上奏秦王,提出“趁势攻打邯郸,一鼓作气灭亡赵国”的方案。他认为,此时正是灭赵的最好时机,若迁延日久,待赵国恢复元气,亡之难矣。

但秦相范睢忌惮白起的功劳,便以秦军疲劳理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以请和,秦王最终同意了范睢的方案。

秦军索要六城的消息传来,赵孝成王与众臣商议,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如此,秦不动刀兵而赵将灭亡。六城之地,与秦失,与齐亦失,俱失,不若与齐,并以此与齐、魏等合纵抗秦。赵孝成王采用了虞卿的谋略,派虞卿东使齐王。同时,将灵丘封于黄歇(楚春申君),以结好楚国。在国内则恢复生产,重整军备,以防秦犯。

秦昭襄王打仗打的太多了,胜过,也败过。但如赵国这般,惨败后不服软反而继续强硬抵抗的国家,还是第一次见到。

赵国不割六城,反而谋求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这使得秦昭襄王大怒。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王陵率秦军攻打赵都邯郸。赵孝成王命平原君赵胜全面负责邯郸守备,并再次启用廉颇为将。赵胜散尽家财,编妻妾入行伍,与军民共赴国难,并鼓舞全城士卒死命抗秦。王陵苦战,不能取胜。次年,秦王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王陵再战,亡军五校(4至5万),仍不能胜。秦昭襄王见状,另任王龁为主将,再次增兵十万进围邯郸。王龁拼命攻城,秦军死伤过半,还不能下。而此刻,邯郸城内也是弹尽粮绝,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赵胜奉命出使楚国,著名成语“毛遂自荐”便出于此行,因篇幅有限,便不再详述。赵胜使楚后,与楚歃血定纵。随后,楚考烈王出兵十万往救邯郸。同时,魏安厘王也命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但魏王畏惧秦国的虎威,只令大军停邺观望。信陵君魏无忌见状,当机立断,诛杀晋鄙,并挑选精兵八万进击秦军。

公元前257年,魏、楚两国军队先后抵达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秦军郑安平所部两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得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魏楚联军乘胜进军河东,秦军再败,河东郡大部失守。韩国见联军大胜,便也加入联军队伍一同对秦作战。秦军三败。赵之太原、皮牢、武安,魏之河东、安阳、汾城,韩之上党、汝南等皆被收复。

3.3将兵戍燕

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与其不接壤的燕国自然就在他的拉拢范围之内。为迎合秦国连横之意,并趁赵国危难之际趁火打劫,燕国开始不断地向赵国发动战争。

公元前259年,燕国趁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之际,诱使赵国北部地区的武垣令傅豹、王容等众投入燕国。

公元前256年,燕军攻赵,克昌壮城。

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命栗腹以为赵王贺寿为名,刺探军情。栗腹回国后向燕王喜报告说:“赵国的青壮年全都死在了长平,只余一堆孤幼尚未成人,可趁机攻赵。”

于是,燕王领栗腹、卿秦率两支军队,领两千辆战车袭击赵国。栗腹一军攻鄗城,卿秦一军攻代地。赵孝成王闻讯后,令廉颇引军八万击栗腹,令乐乘引军五万攻卿秦。由于赵国调度合理,指挥有当,最终大破燕军。燕军惨败,大部被歼,主将栗腹身死,卿秦、乐闲等被俘。战后,赵孝成王将尉文城封给廉颇,任其为假相。

公元前250年,廉颇趁胜进军,围困燕都;前249年,乐乘与廉颇一道,再围燕都。燕国用厚礼向赵国求和,赵国才退兵解围。

经此数战,燕国损失惨重,再无力西侵赵国。秦燕连横遂解。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