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究竟是哪三國?這些常識你可能誤解了

關於古代歷史,恐怕沒有比三國更有群眾基礎了。受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影響,人們對三國這段歷史有著特殊的感情,甚至賦予了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三國”究竟是哪三國?這些常識你可能誤解了

既然三國曆史和人物故事廣為人知,那麼我們所說的“三國”是哪三個國家呢?

想必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魏蜀吳”。無論在三國題材的影視劇,還是在浩如煙海的文史研究著作中,都有“魏蜀吳”的影子。如在《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帶有“魏”、“蜀”、“吳”字樣的旗幟滿天飛。

“魏蜀吳”對我們的影響真是太深。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三國”究竟是哪三國?這些常識你可能誤解了

我們知道,凡是名字都有自稱、他稱以及後世之稱的說法。一國國名更是如此。

我們先來看看,三國各自是怎麼自稱的。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在曹丕篡漢建魏後,劉備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東漢末年,曹操受封魏公,其治所為魏郡所在地的鄴,故曹丕為新朝取名為“魏”;劉備為中山王劉勝後裔,自稱是漢室的延續,為了表示政權合法性國號仍沿用“漢”;孫權是吳郡人,他的父親孫堅為東漢末年諸侯,兄長孫策為東漢“吳侯”,“吳”國也是有據可依。

大家知道,凡新朝初立,必定正朔,理國朝之淵源。國號最能代表一國對自身的認定。毫無疑問,各國在自稱時都會用國號。

“三國”究竟是哪三國?這些常識你可能誤解了

國號是自我認定的官方稱呼,在他國眼裡未必就是這個樣子。例如,劉備自稱“漢”,曹丕和孫權就不會認可。畢竟曹操的“魏公”、孫策的“吳侯”都是東漢皇帝封的,況且最後漢獻帝還禪讓了,承認劉備是漢的延續,豈不是自我稱臣?所以,在文獻資料中各國的互稱也是比較雜亂的。

《三國志》載,孫權稱帝,衛尉陳震慶權踐位,造為盟曰:“今日滅曹,禽其徒黨,非漢與吳,將復誰任?”“《尚書》有告誓之文,漢之與吳,雖信由中。然分土裂境,宜有盟約。”

《江表傳》載,權雲:“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為蜀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為漢中王也。”

“三國”究竟是哪三國?這些常識你可能誤解了

當然,這是官方稱呼,私下裡承不承認是另一個問題。畢竟,蜀和吳有時候稱魏為賊。如諸葛亮在《出師表》寫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三國”究竟是哪三國?這些常識你可能誤解了

後世之稱呢?

從方位上講,吳國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後世稱東吳;蜀國控制範圍在益州一州(蜀地),故稱蜀漢;魏國在佔據中原地區,仍然稱為魏

“三國”究竟是哪三國?這些常識你可能誤解了

當然,在學界為了區分對待,後世史家稱“魏”為“曹魏”,甚至為區別“後魏”,也稱“前魏”或者“先魏”;稱東吳為“孫吳”;稱“蜀”“蜀漢”或“劉蜀”(如《三國志》就以《蜀書》的名義記述劉備的“漢”)

。後世之說,顯然不能搬用到三國當世當時使用,畢竟“曹魏”、“孫吳”、“蜀漢”都具有地方割據性質。所以,我們現在習慣所稱“魏蜀吳”嚴格來講是不確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