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虽无中兴之主,不乏忠臣良将

回望明末那段历史,我总是难以释怀。

以今天的眼光去审视,大明并非无药可救,反而有很多可以起死回生,实现中兴的机会。但全部错过了。

崇祯十七年:虽无中兴之主,不乏忠臣良将


信王爷非帝王之才。

天启病危时,将要传位给弟弟信王朱由检。他对这个弟弟寄予了极大的期望。于是才会说出那句:吾帝当为尧舜。可见期望之殷切。

但信王殿下,虽有这份心,也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但并非帝王之才。即位后,崇祯只记住了“吾帝当为尧舜”这句话,却忘了另外一句话: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崇祯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除掉魏忠贤。他成功了。只是,大明离败亡也不远了。

历朝历代,帝王之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衡朝堂。崇祯把阉党连根拔起,东林党没了对手,得以一家独大。东林党是江南大地主阶级的代表,魏忠贤当政时强收的商税也就没了。朝廷没钱,辽东那些将门掌控的边军又哪里肯为朝廷卖命。

崇祯十七年:虽无中兴之主,不乏忠臣良将


袁崇焕该不该杀?

说到袁崇焕,不得不提毛文龙。袁崇焕被处死,其源头也是毛文龙。毛文龙孤悬海上,犹如一颗钉子钉在后金的背上,使得后金不敢随意入关。

毛文龙是个实用主义者,朝廷有军饷,但未必充足。于是他才会垄断走私,自给自足。但他对大明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从他的一系列战绩就可以看出。毛文龙这个人,很容易让人想到李云龙。这也是个不守规矩、不按套路出牌的主儿。但他们的忠诚日月可鉴。

在袁崇焕眼里,毛文龙桀骜不驯,难以驾驭,他要拿毛文龙祭旗。于是他斩了毛文龙。袁崇焕的这一举动堪称灾难性。东江镇没了主心骨,毛文龙部将心灰意冷,大批投降,后金从此没了心腹大患。没了毛文龙的东江镇,犹如探囊取物。所以当袁崇焕在北京城下击退后金大军时,反间计轻易奏效。战场上得不到的,朝堂上可以。袁崇焕的结局,在东江镇已经注定。

崇祯十七年:虽无中兴之主,不乏忠臣良将


卢象升之死。

崇祯一朝,虽然有钱谦益、魏藻德这样的混账,但不乏忠臣良将。即便是杨嗣昌,你也不能说他是混账,他只是一个忠于皇帝,但为了推行自己的战略而有些不择手段的人。

在孙传庭之前,还有一个卢象升,这位也是明末的一个柱石。卢象升麾下的天雄军打得反贼哭爹喊娘。杨嗣昌反对两面开战,力主对清廷议和。理性分析,这并没有什么错。强如二战的德国,也架不住两线开战,结果只能是败亡。何况是风雨飘摇的大明。而在卢象升眼里,这就是卖国。

既然无法说服你,那就只能让你消失。于是,在抵达巨鹿贾庄的战场前,卢象升麾下只有五千老弱残兵。他的精锐以及配属给他的兵力,都被调走了。与其说这是战场,不如说这是杨嗣昌给他预设的坟墓。高起潜这个阉人,坐拥数万关宁铁骑,自始至终当个看客。看着大明兵部尚书血染疆场。谁不心寒呢?

崇祯十七年:虽无中兴之主,不乏忠臣良将


传庭死,大明亡。

孙传庭是大明最后的希望。他麾下的秦军曾经打得李自成溃不成军。如果崇祯可以善用,大明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但很可惜。

孙传庭尚在训练新兵,就被崇祯要求出兵。皇帝的圣旨他是拗不过的。于是,大明最后一支野战机动大军,踏上了不归路。孙传庭固然可以预料到他的前途,但他别无选择。汝州之战,孙传庭麾下的秦军遭遇惨败,战死四万人。李自成一鼓作气拿下关中。自此奠定了胜势。

孙传庭死后第二年,李自成渡过黄河,自山西进入京师地界。一路上,除了一个宁武关的周遇吉死战殉国,各地守军望风而降。崇祯也在隆隆炮声中和漫天火光中,自缢于煤山。他在位的这十七年里,毛文龙、满桂、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孙元化、周遇吉......这些人为大明尽忠至死,也没能挽救大明。坐在龙椅上的崇祯,虽然勤政、俭朴,但当皇帝并非和尚参禅,只要心诚则灵。没有足够的才智,那就当不了中兴之主,只能做亡国之君。

崇祯十七年:虽无中兴之主,不乏忠臣良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