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我可以作證!

公眾號:可愛時間

我是誰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人類之始,便有了這類關於“我”的終極命題。

在許許多多的思維的交鋒之後,哲學,悄然有了輪廓。

西方出現了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東方也有了孔子,有了諸子百家,人類歷史的軸心時代就此來臨,哲學也被推向了高潮。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哲學,衍生出了形形色色各類學科,而哲學本身,卻始終沒有解決它的終極問題——我是誰?

像不像我們自己,總樂意為別人的事情出主意,聖母似的把別人的問題分析得頭頭是道。可輪到自己頭上,本該有的思維就像全被打亂,凍結,我們開始迷茫不知所措。

我很好,我可以作證!


問你自己

每個人好像都最瞭解自己,卻又都最不瞭解自己。

高中時經常會有朋友喜歡問我“你覺得我考得上這所大學嗎”,我總是故作正經告訴他們:能啊。

反正他們也不知道我是隨口一說還是卜了一卦之後得出的結論。

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沒有去到當時理想的大學。

瞭解自己,是一項重要的能力。別人說你行,或是不行,都不作數,只有你自己內心覺得不行了,那才是真的不行。

我很好,我可以作證!


戀愛成癮症

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是寫“戀愛成癮症”的,沒錯,這是一種病,患此症的人需要從戀愛中尋找自身的認同感,從別人給予的愛中來確認自己的存在。

他們的戀愛往往無縫銜接,不是因為渣,僅僅是因為空窗期對於他們來說,實在難以忍受。

翻到評論區裡許許多多對號入座的留言,不禁坐直了身體,這樣的人還真的不少。

當我們只能從別人給予的愛中來獲得存在感時,我們還有自我嗎?

如果願意多花一些時間去了解自己,瞭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總在戀愛和馬不停蹄尋找戀人的路上,是不是會減少很多時間和情感的浪費。

浪費是其次,關鍵在於,不先認識你自己,想擁有一份完美的愛情,簡直是奢侈。

記得看過的一期TED演講,大意說你只有百分之二十愛你自己,別人提供百分之三十,你就歡呼雀躍,如獲至寶,殊不知,那在別人眼裡根本什麼都不算。

你都不懂得如何愛自己,又怎麼能分辨別人是否真的愛你呢?即便是能,你又能很好地去愛別人嗎?

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我很好,我可以作證!


自己選擇

你首先應當是獨立思考的你,然後才是其他身份。

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輕易否定或懷疑自己,這個世上再沒有人比你自己更有權利去評判你了。

高三擇校選專業,與其四處打聽周圍的朋友都選的什麼專業,不如先問問自己喜歡什麼。

那時彷彿是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大家也都懵懵懂懂,有人聽從家長的意見,有人跟著信任的朋友一起選,還有人去問老師,老師們的答案大都一樣:你喜歡什麼,就選什麼。

陷入無所適從的選擇焦慮,不是因為學識不夠,完全是因為不夠了解自己啊。從小到大,除了書包的顏色是自己選的,大多數人,只是行走在被安排的康莊大道上,哪裡知道自己是誰,想要什麼。

我也一樣,最初選擇了一個實際並不適合自己的專業,後來有了轉專業的機會,便果斷轉了廣告,沒有四處問別人的意見,也沒有怎麼與父母商量,至今也還會為當時的選擇而慶幸。

自己還能做選擇,就不要把這個權利拱手讓給其他人。就算死後做不了選擇了,也要在生前把遺書寫好。

這就叫“人生在世,至死無憾”。

我很好,我可以作證!


最後

分享松浦彌太郎先生在《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裡的一句話吧:

“人難免會受到周遭事物影響,但我希望自己做每件事的動機都是自發的,與自己有關的事都能自己掌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